22 纸船和风筝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纸船和风筝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8 15:5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纸船和风筝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紧扣“纸船和风筝”,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先讲了松鼠和小熊因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因一点小事而吵架,最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和好如初。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首次出现不通篇注音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再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强调让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要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渗透识字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辨别“飘、漂”的区别,正确书写“折、扎”两个字。
2.学习多种方法认字,运用多种猜字方法猜读生字;继续学习默读。
3.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回顾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
通过观察字形、做动作、对照插图、做练习的方法辨析“漂”和“飘”,并能准确运用
一、课题导入
1.课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大家都读对了,真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筝”:这个字你是怎么猜出它的读音的?
预设:形声字的特点(黑板上贴上这种判断字音的办法)
3.强调“筝”的读音,强调“筝”在词语“风筝”中读轻声。齐读“风筝”。
4.再读课题,引出课文。课件出示课文照片,“观察一下跟我们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强调本篇课文没有拼音,自己尝试去猜猜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纸船和风筝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2.交流交流:课文围绕纸船和风筝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引出人物
3.指导猜读:
(1)我们来见见这一对好朋友吧,板贴贴上松鼠和小熊,谁知道这对好朋友的名字吗?
(2)出示生字卡片“鼠”。这个字是谁的名字? 出示拼音。
(3)这个“鼠”是本文的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它的读音的。
(4)出示“松鼠”卡片。这是松鼠的名字,我们既然认识图片上是松鼠,是不是即便没学过这俩字也能根据图片猜出纸上正两个字的读音?这就是借助插图来猜字的方法。(黑板上贴上“借助课文插图”)
(5)课件出示“鼠”的甲骨文,提问:观察这个字,你觉得它像什么?
学生答毕,出示“鼠”字。
强调:我们可以利用字源来认识汉字。(黑板上贴上“借助字源猜字”)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一至六自然段,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1.课件出示松鼠、小熊图片,再读词语“松鼠”、“小熊”。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松鼠住在?小熊住在?一边提问一边在黑板上画山和溪流,将松鼠图片贴在山顶上,小熊的图片贴在山脚。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
(1)齐读默读要求。
(2)课件出示那几段的课文
(3)学生默读时板书“好朋友”,写在“山”边上。
4.交流交流: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
5.初识“折”
(1)课件的段落中突出“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这句话。
这是课文中描写纸船的句子,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折”的读音的?
预设:美术课上折过纸。(黑板上贴上“结合生活实际”)
课件出示短语“折纸船”以及相关图片。齐读“折纸船”。讲解“折”意思
生活中还有折什么?
6.初识“扎”
(1)课件出示短语“扎风筝”以及相关图片。提问:那你能用这种方法猜猜这个字的读音吗?指几个学生读,再齐读。
(2)观察“扎”字。讲解:左边的提手旁表示动作,右边的竖弯钩像一条绳子。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绳子将一些松散的东西捆起来,这个动作就是“扎”。
(3)“折”和“扎”可以换吗?强调字义。
(4)说说在生活中都用绳子扎过什么。预设:扎辫子
(5)课件出示短语“扎辫子”以及相关图片。齐读“扎辫子”。
(6)强调“结合生活实际”的识字方法,齐读屏幕上的三个词语。
7.初识“漂”
(1)课件出示“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瞧,小松鼠折的纸船漂来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指名读。
对比句子说不同。
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读“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预设:纸船漂得慢、漂得久;纸船从山顶到山脚
(5)配合动作朗读:A.伸出手和老师一起读这个句子,老师边读边示范“漂哇漂”的动作。
B.找个学生上台伸手做动作领读。
(6)指名几个同学朗读这个句子,齐读句子。读时在黑板上贴上纸船图片。
(7)句式练习:小朋友( ),等到了回家的公交车。
小乌龟( ),爬到了阳光下。
小鸟( ),飞到了她的身旁。
小鱼( ),游到了大海里。
8.初识“飘”
(1)出示句子“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2)读句子: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齐读时在黑板上贴上风筝图片,加上飘的动作)
9.辨析“漂”和“飘”
(1)课件出示那两个句子:“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提问: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漂哇漂)
同样是“飘哇飘”,这两个字怎么不一样啊?谁来说一说原因。
交流区别:
预设:偏旁。
强调区别:纸船是在水里漂,所以是三点水(黑板上的纸船图片翻个面,另一面印有“漂”字);风筝是在空中飘,所以是风字旁(黑板上的风筝图片翻个面,另一面印有“飘”字)
出示辨识口诀
“小小纸船顺水漂,美丽风筝空中飘。水中漂,要用水,空中飘,要用风。”
练习检测,指名练习,全班齐读。
出示选词填空的习题:小溪里( )流着美丽的纸船。
空中( )荡着各种各样的风筝。
彩旗( )扬在操场四周。
河面上( )着几片树叶。
10.形声字猜读音。
(1)出示“抓”、“愿”、“但”,强调形声字,指名猜读音。
(2)出示“抓住”、“愿意”、“但是”齐读。
在纸船和风筝的帮助下,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可是过了几天,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了,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他们又会怎样和好呢?
学习十至十一自然段,体会和好的喜悦。
1.默读十至十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和好的。
课件出示十、十一自然段的课文
2.交流: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和好的。指名说。
3.小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让多名学生读,齐读。
4.课件出示纸船图片,图片上写着小松鼠写的那句话。
提问:当小熊看到小溪里再次漂来纸船,纸船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他会怎么做?
5.同桌之间交流讨论。讨论完毕举手分享。
预设:小熊放风筝,课件出示小熊和风筝的图片,风筝图片上有纸条。(提问:你会在风筝上写什么?)举手回答。
6.就这样,在纸船和风筝的帮助下,松鼠和小熊再次成为了好朋友(给板书“好朋友”圈上爱心)
7.出示第十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8.初识“哭”
(1)这个“哭”字,你是怎么猜出读音的?
(2)出示“哭”的甲骨文,解释是一个人旁边流了好多好多的眼泪。
强调学法:这里也是借助字源来猜字的。
9.初识“取”
(1)这个“取”字,你是怎么猜出读音的?
预设:联系上下文(黑板上贴上“联系上下文猜字”)
提问:取东西用什么取?猜猜“取”这个字哪个部分代表手?
出示图片,了解本义。在古代战争中,胜利者常把打败一方的俘虏或战死者的耳朵割下来。“取”的本义是攻下、夺取,后来渐渐变为拿的意思,这就是“取”字的来历。
认识生字。
(1)小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飞来,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美丽的纸船,一起来读一读:将印有生字的纸船从山脚到山顶贴在黑板上,贴一个读一个。
(2)小熊啊也去取了一只只风筝,将它放飞到山顶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将印有生字的风筝贴在黑板上的山顶附近,贴一个读一个。
(三)概括全文
1.就这样,他们又成了好朋友。现在啊,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变成了一首小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纸船和风筝
折纸船,放松果,纸船水中漂哇漂。
扎风筝,挂草莓,风筝空中飘哇飘。
松鼠小熊好朋友,抓住幸福不放手。
2.利用副板书的板贴猜儿歌里的生字。提问:这首儿歌里的哪些生字,我们可以用黑板上这些猜字方法猜出它的读音呢?
练习写字
儿歌里还藏着两个生字宝宝,一起观察有什么特点。出示“折”和“扎”。
观察“折”字,学生交流特点。
强调“折”字,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撇竖相遇竖要长。
观察“扎”字,学生交流特点。
强调“扎”字,左右等宽,左长右短,竖弯钩竖长弯短勾向上。(辅助图)
师范写,生书空,念笔画。
生写:描一个写一个。
作品展示,指导建议,再写一个。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纸船和风筝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
利用字源猜字
借助课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