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16.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0
一
二
三
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目标
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
01
一、识作者,明背景,积累字词
作者名片
The authors introduce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他于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莫泊桑
By Yushen
作家简介
PART 01
ABOUT THE AUTHOR
1854年全家定居于塞纳河滨海
省格兰维尔一伊莫维尔庄园中。这个庄园为莫泊桑后来写的小说《一生》提供了背景。1859年全家离开诺曼底前往巴黎谋生。10月莫泊桑进入拿破仑公学读书。
成长
1892年新年元旦,莫泊桑在尼斯母亲家用晚餐。1月2日深夜试图割断喉咙自杀。1月8日作为精神病人被送进巴黎帕西医院就治。 1893年7月6日因精神病严重发作,与世长辞,年仅43岁。7月8日其遗体被埋葬在巴黎蒙巴纳斯公墓的第二十六区。
逝世
1850年8月5日,局伊·德·莫泊桑出生于诺曼底米洛美尼尔城堡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名叫居斯塔夫·德·莫泊桑。母亲名叫洛尔·勒·普瓦特温。1851年8月17日,在教堂接受洗礼。
出生
背景链接
The article background
这篇小说创作有着它的社会时代背景: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思想上,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腐蚀着社会人际关系。作者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本篇小说。
字词积累
拮据 栈桥 别墅
牡蛎 褴褛 阔绰
jié jū
zhàn
chuò
lì
shù
lán lǚ
词语解释
Words to explain
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郑重其事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狼狈不堪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栈桥
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上下船和装卸货
恭维
为了讨好而赞扬。
煞白
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02
二、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快速阅读课文,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4
(1)情节角度
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2)逻辑角度: 原因→结果
(3)心理角度:
期待→破灭
(4)技巧角度: 悬念→结局
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 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抛弃他而去。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想破灭,遂弃他而去。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回来解困→发 现于勒已经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 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的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 破灭,失望而归。
02
三、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探究
人物形象
By Yushen
01
1.于勒身份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是怎样 的人?
由小说情节“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由有钱时的盼望、 赞美,到见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和行为上的躲避这样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不顾亲情、只管自己的利 益,金钱至上。
人物形象
2.下面我们再深入研读文本,探究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可以边阅读边画出对菲利普夫妇语言、 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看看这些描写刻画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By Yushen
没有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 慌张,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向往高贵 的生活又难免寒酸。
精于算计,尖刻泼辣,虚荣心强,是个典型 的小市民形象。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 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得 知自己家里摆脱贫穷的唯一希望落空,又忍不住暴怒起 来。面对丈夫的惶恐,她又迅速冷静下来,安排应对措施。 这些反应,固然体现了她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另一方面 这也是她保护家人不再受到于勒连累的本能反应,可怜而 又可叹。
克拉丽丝
菲利普
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令人生气、不屑之余又有些心生同情。
共同点
性格成因
By Yushen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 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 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①贫穷扭曲了人性。
性格成因
By Yushen
文中还有其他体现他们家庭贫穷的地方吗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 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
性格成因
By Yushen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②爱慕虚荣的本性。
性格成因
By Yushen
③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以及愿望落空后本能的恐慌。
④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By Yushen
如何看待人物
3.通过上面对性格及成因的分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以于勒是否有钱来决定与他关系的亲疏,精于算计,尖酸刻 薄,令人厌恶;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自己生活拮据困顿,自顾不暇,由于于 勒的为人和现状,只能对他避而远之;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可见工作勤恳亦艰辛。
他们的遭遇也体现了19 世 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第二课时
By Yushen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情节,探究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他们自私冷酷,金钱至上,但是又有着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小人物值得同情的地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小说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于勒及“我”(若瑟夫)的形象及作用。
课堂导入
01
一、于勒人物形象探究
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于勒在小说中正式出场次数并不多。除了在船上遇到之外,关于于勒的所有情节都 是从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口中叙述出来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也就是说,于勒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包含多个层面,一个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 “我”眼中的于勒,此外其实还有一个层面——读者眼中的于勒。 小说主要呈现的是前一个层面——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 眼中的于勒,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 几个层面的于勒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商致富,希望“赔偿损失”,并由于这点善意,一下子成为“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全家的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抛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贼”“这个流氓”。
(2)“我”眼中的于勒。
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真实的于勒,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的最后面貌——“衣服褴褛”“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并且“我”在心中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些描写说明“我”对于勒的穷困潦倒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并且为他是自己的亲人而感到辛酸和无奈。
(2)“我”眼中的于勒。
这样安排使得“我”与父母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富含深意。它表明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成人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未 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 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 人,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人。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3)读者眼中的于勒。
他早年荒唐,被亲人抛弃,驱逐到美洲。在美洲期间可能发过小财,但最终破产。晚年穷困潦倒,境遇悲惨,狼狈不堪。但应该说他还是不失善良的本性,破产后并没有再回来拖累菲利普夫妇,而是选择在船上卖牡蛎艰难度日。与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也是一个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02
二、“我”的形象探究
1.小说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我”对于勒的态度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
(1)知道于勒是自己的叔叔后,不受父母爱憎的
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默念“叔叔”;
(3)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句默念的话包含的意蕴和情感都非常丰富。从字面看只是表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同义重复;从深层看是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还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 情的认可,更透露出“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 闷及不满。
By Yushen
分析“我”的形象
3.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我”的形象特点: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具有较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其实代表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显得更突出,对比更强烈。
“我”只是个线索性的 人物,不是主人公,但在“我”的身上却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4.小说是以“我”的视角回忆往事,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 什么好处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 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03
三、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
提示:叙事顺序、详略有致、铺垫、悬念、突转、对比等。
这篇小说除了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外,还有一些巧妙的叙事手法的使用,你能发现一些妙处吗
提示:叙事顺序、详略有致、铺垫、悬念、突转、对比等。
06
叙事视角
01
03
02
(1)插叙。
(2)详略。
详略安排有致,比如去哲尔赛岛旅行,可写的定 然很多,但却飞来一笔,写父亲看到别人吃牡蛎而且要效法,接 着大量续写父亲的恐慌、母亲的咒骂等,这是反映人性的地方, 所以详写;而如何避开于勒,全文只在最后说了一句“我们回来 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极尽简笔。
(3)铺垫。
小说从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 降临写起,接着插叙于勒的过去和全家盼归的原因,使读者对来 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为后来遇到潦倒的于勒,情节发生陡 转蓄势。
小说开始叙述家境,是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铺垫。正因为家庭拮据,所以才急切盼望发财的于勒回来,正因为 拮据,所以看到落魄的于勒才避之唯恐不及。
叙事视角
05
06
04
(5)突转。
(4)悬念。
每星期日都要去等待于勒归来,于勒的两封来 信,全家去旅行,特别是父亲要带姐姐去吃牡蛎,这些既是情节 的推进,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设置悬念,这种悬念让读者一直紧张 地思考着结局终究会怎样。
(6)对比。
突转就是情节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很多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都有出人意外的突转。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发现老水手像自己的弟弟就是情节的突转,使得故事一下子紧张起来。
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对比,夫妇与“我”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等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错落有致,疏落有间,张弛有度,饶有风趣,这主要得益于巧妙的叙事艺术。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回来,盼了12 年,始终没有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一情节不写,转而写二姐婚后全家外出旅行,还巧妙穿插父亲羡慕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情节,一下就让已经绷紧的神经舒缓了下来。可是这短暂的舒缓,正是为紧张的高潮蓄势。菲利普猛然发觉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自己的弟弟于勒。在没有得到确证之前,夫妇二人已经是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又高度紧张起来。作者却暂时不解开这个谜,而是又跌宕了一下, 让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再把气氛缓和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猜测和怀疑,使得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好在”由于他们“筹划有方”(小声说话,避免被听见;让若瑟夫去付钱,避免被认出;回来改乘圣玛洛号,以免再遇见他),他们终于安然脱险,气氛也终于随之平息下来。最后一句话,言简意长,令人回味咀嚼。这样在叙述节奏 上一张一弛,展现了精湛的艺术功力。
黑暗中,要追着光,向往光,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