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目标 1.了解“逻辑”的具体含义及基本知识。2.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3.归纳逻辑错误的类型,增强辨析谬误的能力。
活动一 了解“逻辑”含义及基本知识
(一)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下列句子中的“逻辑”是指什么?请分别指出。
(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逻辑的基本知识
1.概念
定义:事物或现象特有的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法律”与“刑法”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学生”与“共青团员”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2.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
定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命题有一个真假的问题,命题要注意预设义和隐含义。
活动二 理解并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规则
逻辑规律类型 规律要求 公式表示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A就是A
矛盾律 (不矛盾律) 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非A即B
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充足理由律 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一)同一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个论题。
(二)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例如下面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位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位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位父亲。如果这位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位父亲,那么这位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位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位父亲,那么这位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三)排中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明显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四)充足理由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证根据不充分,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活动三 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一)明确概念
(1)不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命题,不可能同时真,必有一假。
(2)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两个命题相互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相互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二)注意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相互反对的判断;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也适用于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
练习1 指出下列句子适用的规律。
①“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适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江南小隐是帅哥”和“江南小隐不是帅哥”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适用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求不同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中,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其中必有一真。
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判断中间,不能都肯定。
3.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不矛盾律常犯错误为两可(自相矛盾)、不当预设,违反排中律常犯错误为两不可、假二择一、不当预设,其中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可以综合一下。
(1)两可、两不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否则就犯了“两可”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前者违反了不矛盾律,后者违反了排中律。
(2)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不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也不能使用排中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肯定。因为无论否定还是肯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都是“不当预设”。
练习2 比较“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逻辑谬误,思考其所违反的逻辑规律和区别特点,填写下表。
逻辑谬误 所违反的逻辑规律 区别特点
两可 ① ②
两不可 ③ ④
不当预设 不矛盾律 ⑤
排中律 ⑥
练习3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问四组同学中哪几组的观点有逻辑错误,分别是什么错误,违反了什么规律?试简析。
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鸡。第二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蛋。第三组同学认为,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第四组同学认为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世界上先有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辨析逻辑谬误
1.结合有关逻辑的基本规律,分析下列材料,指出其中违反的逻辑规律和逻辑谬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鲁迅《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否定误用、一面对两面、强加关系、以偏概全、不合事理、主客颠倒等。
请判断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
(1)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
(2)我喜欢读外国作品、古典作品、小说、散文、唐诗等。( )
(3)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
(4)夜间驾驶,驾驶员要严格控制车速,适当加大跟车距离,随时准备停车,以防止追尾事故不再发生。( )
(5)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及时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大。( )
(6)他的文章写得不长,所以艺术成就很高。( )
(7)张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好,这次评三好学生他肯定能评上。( )
(8)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
(9)这份报纸创刊三十年了,它对热爱新闻的人们是不陌生的。( )
答案精析
活动一
(一)
(1)规律、事理 (2)道理、理论 (3)思维的规律 (4)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活动三
(二)
练习1
①不矛盾律 ②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练习2
①不矛盾律 ②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 ③排中律 ④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 ⑤在隐藏虚假前提的情况下,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 ⑥在隐藏虚假前提的情况下,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肯定
练习3
第三组和第四组的观点有逻辑错误。由于“世界上先有鸡”和“世界上先有蛋”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第三组同学都加以肯定,犯了“两可”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第四组同学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如果错,都不是逻辑错误,而只是知识错误。
活动四
1.(1)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鲁迅的作品”是集合概念,“《孔乙己》”是非集合概念。
(2)违反了同一律,对“安”的解释不同,惠子问原因,庄子答地点。
(3)服务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客人的论题是应不应该将手浸到汤里,而服务员将论题偷换为汤热不热、有没有烫疼自己的手。
(4)说话人违反了不矛盾律。顾客让他来修门铃,说明门铃有故障。他的话语表明,他同时认定门铃有故障和门铃没故障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同时为真。
(5)耍戏法的人违反了不矛盾律。“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在小时候就夭折了”,与事实相互矛盾。
(6)违反了排中律,“读”和“不读”相互矛盾,不能都否定。
(7)这两句话错用了排中律。屏蔽了薄和厚、白和黑之间的中间状态,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这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
(8)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死的时间早晚,与她是不是“谬种(坏东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能构成祥林嫂是“谬种”的充足理由。
(9)问话犯了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毁谤说话人”的这个前提有可能本身就是虚构的。
2.(1)概念不清 (2)并列不当 (3)自相矛盾 (4)否定误用 (5)一面对两面 (6)强加因果 (7)以偏概全
(8)不合事理 (9)主客颠倒(共63张PPT)
学习逻辑方法,辨析逻辑谬误,进行逻辑推理 ;
开启逻辑之旅,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 。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第四单元
人文主题 (1)发展逻辑思维,识别谬误,探究真理,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
(2)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文素养 (1)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
(2)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判定逻辑谬误,准确使用语言。
(3)通过梳理三段论、假言推理等推理的有效形式,建立正确推理的观念,并能够辨别语言运用中的推理错误。
(4)学习论证,通过梳理、探究论点、论据、论证形式等论证要素,学会分析议论性文章;在写议论性文章时,能够有效运用论证。
单元学习 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导向
梳理与概括出逻辑的基本规律与基本逻辑谬误形式。 1.能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2.能运用逻辑知识进行合理而理性的说理与说服。 在思维上能初步认识逻辑的基本规律,在语用上能对改善学生的语文生活与表达形式产生积极作用。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单元学习 要点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导向
梳理与概括出逻辑的推理形式。 能将逻辑推理知识正确而有效地应用到文本研读、游戏策略与生活应用中。 在思维上能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形式,在语用上能运用于具体的生活或言语情境。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单元学习 要点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导向
梳理与概括出基本的逻辑论证方法。 能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地进行逻辑论证。 在思维上能掌握逻辑论证的要求和方法,在语用上能利用逻辑辩论的技巧取得语言实践上的进步。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单元学习 要点
晨读时分
1.成语积累
(1)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品)。
例:那本小说情节曲折,语言幽默,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2)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例:听完他的精彩演讲,观众们纷纷起立,对他的才华和见解赞不绝口,掌声雷动。
(3)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
例:这座古老的桥梁,经年累月地承载着过往的行人与车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城市的成长。
悦记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4)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例: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坚持和不断的学习,才能最终达成目标。
(5)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例:面对自己的错误,他并没有坦诚面对,反而试图用各种理由来文过饰非,这种行为让人十分不齿。
2.文言词语识记
(1)鄙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例: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②形容词,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形容词,见识短浅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去
①动词,离开
例: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形容词,过去的
例: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并序》)
③动词,表示行为的趋向
例:牧童归去横牛背。(雷震《村晚》)
④动词,距离
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3)固
①形容词,本来、原本
例: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②副词,一定
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动词,使之固、巩固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形容词,顽固
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精神食粮也是珍馐佳肴
现在在社交媒体上晒照,似乎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最近,小明一张在图书馆读书的照片被上传网络后,却激起了不同的声音。网友甲认为比起晒读书照,美食照更实在、更有意思,我不敢苟同。
固然,民以食为天,美食当然算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但人类在汲取物质食粮的时候,就不需要精神上的食粮了吗?美食比读书更有意思、更实在,意味着食物比读书更高尚、更可贵吗?难道人类就不需要精神上的食粮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试想,如果全民一味追求美食,那我们的社会是否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呢?那我们与一味追求美味大餐的原始人又有何区别?
我们可以承认,食物是基础,温饱是前提。社会历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论解释说明: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我们不否认追求精神进步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之上,但也从未承认物质文明是高于精神文明的。因此,人类追求精神文明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牲畜生物应该都能够辨别食物的美味,但唯有人类能够辨别精神食粮的珍贵,这也正是人脑不断进化开发后对精神文明的探索。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之主、“高等生物”,就是因为精神的实在。精神实在并不否定唯物论,而是说精神文明带给人类的进步是实在的。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的指导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的前进之路。这足以见得精神食粮的实在。这所展露的价值丝毫不亚于物质食粮,而读的书籍则是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载体。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之于人类传承精神文明十分重要,而读书则是汲取精神食粮的方式。《三体》《时间简史》中的无穷宇宙奥秘,《大学》《中庸》中的警言佳句,《福尔摩斯》抽丝剥茧般解开诡秘案情,《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发人深思……谁能说书籍没有意思呢?书中的一字一句,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在汲取这些精神食粮时,也是饱餐一顿,大饱口福了。由此可见,晒读书照更有意思。因为书籍真正让人成长,物质成长身体,精神滋养灵魂,这正是精神养料的实在与可贵。我们高三学子不是巨婴,是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精神成长必不可少。读书带给我们生命个体的意义更实在,更富意趣。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更能深切体会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名高三学子,我们不能沉迷于口腹之欲,而是要不断汲取知识,丰富内心,升华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之伟大,不要忘记读书的好处与意义。在满足口腹之欲时记得精神食粮也是必不可少的珍馐佳肴!
写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赏析】这是一篇驳论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开头树立靶子,然后分析批驳,再确立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结尾回应开头,发出呼吁。
时新素材
“人民理发师”晓华爆火:平凡岗位,非凡之光
2024年11月初,湖南怀化“听得懂话的女发型师”李晓华在网上爆火,她凭借精湛的理发手艺,以及充分考虑顾客需求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不少网友称其为“人民理发师”。面对如此火爆的热度,怀化文旅也积极采取措施,热情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
直至11月25日,“晓华理发店热度下降,街道恢复宁静”的词条挂上了热搜。在爆火期间,对于名气的快速上升和下降,她称自己早有预料。“我知道这是暂时的,我不会因为爆红而放弃我最初的理发技术和服务理念。”成为网红后的晓华,没有浮躁和炒作,她仍然保持着对理发艺术的热忱和对客户的尊重。面对下降的热度,她也以淡泊平和的心态面对大浪翻腾后的风平浪静。
活用 ——源头活水 下笔有神
【适用主题】尊重、真诚待人、用心服务等。
【运用示例】被称为“人民理发师”的李晓华因“听得懂话”和高超的理发手艺走红,许多顾客在店外排起长队。能够多耐心听顾客心声,完美理解顾客需求,给顾客完美的理发体验,体现了她的用心与诚心,面对这“泼天”流量,她依旧兢兢业业,用11年的深耕与磨炼,给顾客带去用心的服务。用真心得市场,让热爱开出花,街边小店也能积累大流量、释放大能量,亿万经营主体更有广阔空间,共同为增加优质供给,激发消费活力添砖加瓦。
中国旅游圈粉外国游客,“city不city”成2024十大流行语之一
从2023年年初开始,我国陆续出台或恢复各类免签政策,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其中,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规定,中国所有对外开放口岸对世界各国人员实施2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广受欢迎的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至奥地利等54国;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年底,我国先后对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4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并出台了多项便于外籍人员来华措施。在一系列的免签政策中,“144小时过境免签”给外国游客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开放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旅客纷纷前来旅游、探亲访友、商务交流,掀起一股“China Travel”(中国旅游)热潮。
2024年12月初,《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city不city”入选。因为自我国实施过境免签政策以来,中国旅行视频成为许多海外博主的“流量密码”,美国一博主的一句“city不city”火遍中国。
【适用主题】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
【适用示例】在一些国家采取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政策的当下,中国不断推出便利外国人来华政策,是在用自身战略定力以及对开放的坚持证明,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当那些在免签政策落地初始就踏上中国土地的外国博主的视频,引起更广泛的兴趣以及来中国看一看的强烈冲动,一个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就这样神奇地产生了。一部手机、一个背包,可以让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位旅客成为中国魅力的发现者和见证人,而一个开放的中国始终在这里,欢迎所有想来看看的朋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这座桥梁博物馆里,最古老的桥是碇步。碇步,学术上称为“堤梁桥”,乡人们也称呼它为“琴桥”,因为一个一个碇步立于溪中,就像是琴键。小时候我在乡下,常见溪中有这样的简易碇步桥,一个碇步就是一块大石头,人们渡河时蹦蹦跳跳的样子,仿佛每走一步都在弹奏一个琴键,让人觉得①____________。
快练 ——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
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仕水碇步,建在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的河面上。这条碇步全长133米,共233步,每步由两块平整的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两级。高的一行,可供挑担者行走,或是涨水时通行,矮的供普通路人行走。在碇步的上下游两侧,都有松木构成井字形,松木与松木接头,以榫卯结构固定,再在井字形框架内堆砌大鹅卵石。碇步大石三分之一暴露在水上,更多的部分则深埋河床之中。高一行、矮一行的两排碇步,紧紧并列相靠,在水流的上方附一块三角状小石,既起到固定作用,也有着分水的功能,可抵御水流②____________的冲击。
这看似简单的碇步,背后有着极深的匠心。观察得越细,就越禁不住对古人的智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参考本单元晨读“成语积累”)
答案 ①妙趣横生
②经年累月
③赞不绝口
第①处,语境是说让人觉得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可填“妙趣横生”。第②处,根据语境,可填“经年累月”。
第③处,语境是说观察得越细,就越忍不住对古人的智慧连声称赞,可填“赞不绝口”。
解析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堤梁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写文章就如同盖房子,需要先搭框架,把心之所想全部写出来,然后
反复打磨,精心“装修”。
B.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虽远承希腊的立场,却更渗入近代崇
拜自然、陶醉现实的精神。
C.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这
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D.文质彬彬,常用于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这里所谓的“文”,并
不是指文字,而是文采。
√
B项与文中的引号均表示特定称谓。
A项表示特殊含义。
C项表示引用。
D项表示着重陈述或强调的内容。
解析
课题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 目标
1.了解“逻辑”的具体含义及基本知识。
2.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3.归纳逻辑错误的类型,增强辨析谬误的能力。
活动一 了解“逻辑”含义及基本知识
(一)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下列句子中的“逻辑”是指什么?请分别指出。
(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答案 (1)规律、事理
(2)道理、理论
(3)思维的规律
(4)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二)逻辑的基本知识
1.概念
定义:事物或现象特有的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法律”与“刑法”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学生”与“共青团员”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2.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
定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命题有一个真假的问题,命题要注意预设义和隐含义。
活动二 理解并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规则
逻辑规律类型 规律要求 公式表示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A就是A
矛盾律 (不矛盾律) 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非A即B
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充足理由律 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一)同一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个论题。
(二)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例如下面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位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位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位父亲。如果这位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位父亲,那么这位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位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位父亲,那么这位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三)排中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明显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四)充足理由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证根据不充分,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活动三 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一)明确概念
(1)不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命题,不可能同时真,必有一假。
(2)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两个命题相互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相互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相互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二)注意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相互反对的判断;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也适用于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
【练习1】 指出下列句子适用的规律。
①“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适用__________。
②“江南小隐是帅哥”和“江南小隐不是帅哥”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适用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2.要求不同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中,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其中必有一真。
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反对的判断中间,不能都肯定。
3.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不矛盾律常犯错误为两可(自相矛盾)、不当预设,违反排中律常犯错误为两不可、假二择一、不当预设,其中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可以综合一下。
(1)两可、两不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否则就犯了“两可”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前者违反了不矛盾律,后者违反了排中律。
(2)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不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也不能使用排中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肯定。因为无论否定还是肯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都是“不当预设”。
【练习2】 比较“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逻辑谬误,思考其所违反的逻辑规律和区别特点,填写下表。
逻辑谬误 所违反的逻辑规律 区别特点
两可 ① ②
两不可 ③ ④
不当预设 不矛盾律 ⑤
排中律 ⑥
不矛盾律
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
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
在隐藏虚假前提的情况下,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
在隐藏虚假前提的情况下,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肯定
【练习3】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问四组同学中哪几组的观点有逻辑错误,分别是什么错误,违反了什么规律?试简析。
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鸡。第二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蛋。第三组同学认为,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第四组同学认为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世界上先有蛋。
答案 第三组和第四组的观点有逻辑错误。由于“世界上先有鸡”和“世界上先有蛋”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第三组同学都加以肯定,犯了“两可”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第四组同学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如果错,都不是逻辑错误,而只是知识错误。
活动四 辨析逻辑谬误
1.结合有关逻辑的基本规律,分析下列材料,指出其中违反的逻辑规律和逻辑谬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答案 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鲁迅的作品”是集合概念,“《孔乙己》”是非集合概念。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答案 违反了同一律,对“安”的解释不同,惠子问原因,庄子答地点。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答案 服务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客人的论题是应不应该将手浸到汤里,而服务员将论题偷换为汤热不热、有没有烫疼自己的手。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答案 说话人违反了不矛盾律。顾客让他来修门铃,说明门铃有故障。他的话语表明,他同时认定门铃有故障和门铃没故障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同时为真。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答案 耍戏法的人违反了不矛盾律。“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在小时候就夭折了”,与事实相互矛盾。
(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答案 违反了排中律,“读”和“不读”相互矛盾,不能都否定。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答案 这两句话错用了排中律。屏蔽了薄和厚、白和黑之间的中间状态,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这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
(8)鲁迅《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 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死的时间早晚,与她是不是“谬种(坏东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能构成祥林嫂是“谬种”的充足理由。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案 问话犯了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毁谤说话人”的这个前提有可能本身就是虚构的。
2.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否定误用、一面对两面、强加关系、以偏概全、不合事理、主客颠倒等。
请判断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
(1)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 )
(2)我喜欢读外国作品、古典作品、小说、散文、唐诗等。( )
概念不清
并列不当
(3)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
(4)夜间驾驶,驾驶员要严格控制车速,适当加大跟车距离,随时准备停车,以防止追尾事故不再发生。( )
(5)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及时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大。( )
(6)他的文章写得不长,所以艺术成就很高。( )
(7)张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好,这次评三好学生他肯定能评上。( )
自相矛盾
否定误用
一面对两面
强加因果
以偏概全
(8)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
(9)这份报纸创刊三十年了,它对热爱新闻的人们是不陌生的。( )
不合事理
主客颠倒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