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和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深刻理解逻辑的严密性。2.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体会逻辑的运用。
活动一 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一)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1.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比如,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如果深入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例如: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而且它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被唤醒,并且一定会如实地反映相关情况;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2.请写出下面图中的隐含前提。《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典故中,惠子有一句反驳庄子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包含着一个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出来。
(二)学会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论证的难度较大或效果不佳,就需要进行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就是间接论证的方法。
(1)排除法
排除法又称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的选项就行,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示例: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大前提)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小前提)
只有自己去拿。(结论)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示例: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生长在路边一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明没人摘,李子一定是苦的。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示例: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4)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③二者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练习
1.分析下面的小故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古时候有个人叫王戎,7岁那年的某一天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子树上的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快压断了,小伙伴们都跑去摘。只有王戎站着没动。他说:“李子是苦的,我不吃。”小伙伴们摘来一尝,李子果然苦得没法吃。有人问王戎:“你又没有吃,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王戎说:“如果李子是甜的,树长在路边,李子早就没了!树上的李子现在还有那么多,肯定是因为李子是苦的,不好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归谬法对下列说法进行反驳。
(1)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教师在工作之余利用教育专业知识给自己的子女补课,违背了教育公平,应予以禁止。你反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在写作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一)梳理议论文逻辑链条
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其中的逻辑运用。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③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④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产生厌恶感。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读到《静夜思》,可能会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⑤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而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⑦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⑧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有删改)
1.请写出全文的具体论证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论证过程梳理本文的逻辑链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省略了两个隐含前提,请写出来,并说明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辩题为“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1.明确立场:根据辩题,写出正反两方的立场。
(1)正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分析:下列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填写序号)
①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②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③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④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⑤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1)正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念界定:下列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填写序号)
①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②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③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④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1)对正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反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证思路:下列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①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④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1)论证思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攻防策略:下列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填写序号)
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1)正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活动一
(一)
1.(示例)隐含前提1:不熟悉的人牵走马,狗会吠叫 隐含前提2: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2.(示例)异体(类)不知
(二)
练习
1.反证法。这个故事的论证过程是先假定结论正确,李子是甜的,树长在路边方便采摘,那么李子早就没了。李子现在还有很多,证明结论错误,李子不是甜的,而是苦的。
2.(1)“那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这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呢?”
(2)如果教师给自己孩子补课要禁止,那么医生在家也不能给自己孩子看病了。
活动二
(一)
1.(1)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引入论敌(第①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第②段):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竞赛。
(4)指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第③段)。
(5)通过举例、比喻论证(第④⑤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
(6)理论论证(第⑥⑦段):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7)重申论点(第⑧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
2.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巩固论点→理论论证,三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
3.(1)隐含前提1: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隐含前提2:家长的期望。(2)论证方法:归谬法。
(二)
1.(1)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1)①② (2)③
解析 根据必要条件的逻辑性质和推理规则,正方立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意味着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也意味着如果谈道德那一定是温饱的。温饱的群体和讲道德的群体是前者包含后者或两者全同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方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要举证的是存在不温饱却讲道德的情况。温饱群体和道德群体可能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也可能是两者交叉关系;仅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还有可能是全异关系,当然,这在现实中是很难论证的。如下图所示: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是支持正方的,“不温不饱依然讲道德”是支持反方的。而“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和正反两方的观点都不构成冲突。
3.(1)①③ (2)②④
解析 由于正方要证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就不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努力使温饱降低到人类的生存底线。如果不温饱就难以生存的话,谈道德的难度自然加大了。因此,“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
由于反方要证明“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也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尽量多地高过人的生存底线,即使不温饱亦有道德一定的生存余地;另外,反方界定温饱时可强调“社会总体上无衣食之困”,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社会上总体有衣食之困”,这并不排除“局部无衣食之困”,如此又给自己留下了较大的伸缩空间。
把“温饱”定义为或温或饱对正方有利,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既不温又不饱,在同等条件下这就要比温而不饱或饱而不温更难以谈道德。
相对于把温饱界定为或温或饱而言,界定为既温且饱对正方更加不利,“既温且饱”意思就是只有两样都具备才能谈道德,无形之中抬高了谈道德的条件,论证的难度也增加了。
4.(1)反方 (2)这样设计符合反方的论辩观点和思考。先论“谈道德”的大前提:人存在是必要条件,隐含着“温饱”或“不温饱”两种可能。再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隐性否定了“温饱”条件。在这两步后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里隐含一个结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最后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直接反驳: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而不是达到或做到了“温饱”再谈道德。
解析 该论证思路是反方的思路。首先指出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反方相当高明的设定,因为存在显然是比温饱更加宽泛的条件,而温饱这一条件就可能被绕过。下面进一步指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仅构成对温饱这一条件的竞争和替代,而且体现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反方可以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就彻底撇开了温饱这一条件;进而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温饱依然能谈道德,而且“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至此,不仅攻击了正方的观点,而且亮出了自己替代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树起了价值高标。
5.(1)①③ (2)②④
解析 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人不能“存在”,自然不能谈道德——这是正方的策略。
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这是反方的策略,意味着在这个过渡地带也可以谈道德。
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这属于正方的策略。因为反方举出不温饱却谈道德的例子即可驳倒正方观点;而正方的化解方式或者指出这些例子中的人物已经温饱,或者指出他们未讲道德。
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这属于反方的策略。如上所言,正方要把反方认为道德的界定为非道德的;反方则要把正方认为非道德的界定为道德的,从而使道德的范围超出温饱的范围。(共40张PPT)
学习逻辑方法,辨析逻辑谬误,进行逻辑推理 ;
开启逻辑之旅,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 。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第四单元
课题3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 目标
1.认识和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深刻理解逻辑的严密性。
2.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体会逻辑的运用。
活动一 掌握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一)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1.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比如,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答案 (示例)隐含前提1:不熟悉的人牵走马,狗会吠叫
隐含前提2: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如果深入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例如: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而且它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被唤醒,并且一定会如实地反映相关情况;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2.请写出下面图中的隐含前提。《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典故中,惠子有一句反驳庄子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包含着一个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出来。
答案 (示例)异体(类)不知
(二)学会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论证的难度较大或效果不佳,就需要进行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就是间接论证的方法。
(1)排除法
排除法又称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的选项就行,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示例: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大前提)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小前提)
只有自己去拿。(结论)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示例: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生长在路边一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明没人摘,李子一定是苦的。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示例: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4)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③二者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练习】
1.分析下面的小故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古时候有个人叫王戎,7岁那年的某一天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子树上的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快压断了,小伙伴们都跑去摘。只有王戎站着没动。他说:“李子是苦的,我不吃。”小伙伴们摘来一尝,李子果然苦得没法吃。有人问王戎:“你又没有吃,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王戎说:“如果李子是甜的,树长在路边,李子早就没了!树上的李子现在还有那么多,肯定是因为李子是苦的,不好吃!”
答案 反证法。这个故事的论证过程是先假定结论正确,李子是甜的,树长在路边方便采摘,那么李子早就没了。李子现在还有很多,证明结论错误,李子不是甜的,而是苦的。
2.运用归谬法对下列说法进行反驳。
(1)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教师在工作之余利用教育专业知识给自己的子女补课,违背了教育公平,应予以禁止。你反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这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呢?”
如果教师给自己孩子补课要禁止,那么医生在家也不能给自己孩子看病了。
活动二 在写作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一)梳理议论文逻辑链条
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其中的逻辑运用。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③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④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产生厌恶感。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读到《静夜思》,可能会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⑤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而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⑦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⑧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有删改)
1.请写出全文的具体论证过程。
答案 (1)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引入论敌(第①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第②段):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竞赛。
(4)指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第③段)。
(5)通过举例、比喻论证(第④⑤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
(6)理论论证(第⑥⑦段):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7)重申论点(第⑧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
2.根据论证过程梳理本文的逻辑链条。
答案 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巩固论点→理论论证,三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
3.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省略了两个隐含前提,请写出来,并说明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案 (1)隐含前提1: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隐含前提2:家长的期望。
(2)论证方法:归谬法。
(二)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辩题为“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1.明确立场:根据辩题,写出正反两方的立场。
(1)正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观点分析:下列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填写序号)
①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②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③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④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⑤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1)正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
③
根据必要条件的逻辑性质和推理规则,正方立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意味着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也意味着如果谈道德那一定是温饱的。温饱的群体和讲道德的群体是前者包含后者或两者全同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解析
反方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要举证的是存在不温饱却讲道德的情况。温饱群体和道德群体可能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也可能是两者交叉关系;仅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还有可能是全异关系,当然,这在现实中是很难论证的。如下图所示:
解析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是支持正方的,“不温不饱依然讲道德”是支持反方的。而“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和正反两方的观点都不构成冲突。
解析
3.概念界定:下列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填写序号)
①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②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③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④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1)对正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反方有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
②④
由于正方要证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就不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努力使温饱降低到人类的生存底线。如果不温饱就难以生存的话,谈道德的难度自然加大了。因此,“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
由于反方要证明“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温饱也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尽量多地高过人的生存底线,即使不温饱亦有道德一定的生存余地;另外,反方界定温饱时可强调“社会总体上无衣食之困”,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社会上总体有衣食之困”,这并不排除“局部无衣食之困”,如此又给自己留下了较大的伸缩空间。
解析
把“温饱”定义为或温或饱对正方有利,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既不温又不饱,在同等条件下这就要比温而不饱或饱而不温更难以谈道德。
相对于把温饱界定为或温或饱而言,界定为既温且饱对正方更加不利,“既温且饱”意思就是只有两样都具备才能谈道德,无形之中抬高了谈道德的条件,论证的难度也增加了。
解析
4.论证思路:下列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①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④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1)论证思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
(2)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设计符合反方的论辩观点和思考。先论“谈道德”的大前提:人存在是必要条件,隐含着“温饱”或“不温饱”两种可能。再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隐性否定了“温饱”条件。在这两步后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里隐含一个结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最后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直接反驳: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而不是达到或做到了“温饱”再谈道德。
该论证思路是反方的思路。首先指出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反方相当高明的设定,因为存在显然是比温饱更加宽泛的条件,而温饱这一条件就可能被绕过。下面进一步指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仅构成对温饱这一条件的竞争和替代,而且体现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反方可以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就彻底撇开了温饱这一条件;进而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温饱依然能谈道德,而且“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至此,不仅攻击了正方的观点,而且亮出了自己替代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树起了价值高标。
解析
5.攻防策略:下列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填写序号)
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1)正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
②④
①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人不能“存在”,自然不能谈道德——这是正方的策略。
②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这是反方的策略,意味着在这个过渡地带也可以谈道德。
③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这属于正方的策略。因为反方举出不温饱却谈道德的例子即可驳倒正方观点;而正方的化解方式或者指出这些例子中的人物已经温饱,或者指出他们未讲道德。
解析
④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这属于反方的策略。如上所言,正方要把反方认为道德的界定为非道德的;反方则要把正方认为非道德的界定为道德的,从而使道德的范围超出温饱的范围。
解析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