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06: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话剧是以对话形式为主的综合艺术。1937年,上海文艺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剧幕内容如下表。据此推断,该话剧描述的历史事件为( )
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 第二幕:卢沟桥的抉择 第三幕:全民族的抗战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皖南事变
2. 右边诗词描写了( )
《沁园春·佟麟阁》 晓月芦沟,怎忘当年,战火曳空!惹英雄奋起,旗风所向,悲歌吼处,气贯长虹。 永定河边,南苑巷内,多少男儿浴血中。一腔恨,俱凝刀枪上,怒向顽凶!……
A. 七七事变中国军人的抵抗 B. 淞沪会战反抗日军的悲壮
C. 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与惨烈 D. 北平以及天津的相继失陷
3. 1937年的一天,陕西省原县的一个大坝上,一些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即将穿上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戴上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是( )
A.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B. 华北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日
4.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表明(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联合政府建立起来
C. 国共两党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 中国战场全面反攻
5. 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讯:“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守军的英勇抵抗( )
A. 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B. 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D.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6.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和教育中心大西迁,同时,还有大量川军出川。这些迁移( )
A. 催生了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 B. 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致
C. 造成了重庆地区人口的减少 D.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7. 1937年12月,国际委员会致日本大使馆公函:“敬启者,军队在难民区内,继续施骚扰,鸡犬不宁,暴行的报告,纷至沓来,昨晚敝委员会委员赴金陵大学宿舍保护逃难人员,但难民区内平民的生命,绝无保障。”该公函反映了( )
A. 九一八事变的惨烈 B.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
C. 血战台儿庄的场面 D. 爱国华侨支援抗战
8. 图片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下列组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日本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揭露 D.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9. 下图为七七事变爆发前中日双方实力对比情况,由此可见( )
A. 日本的重工业体系完备 B. 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高涨
C. 中国人民抗战任务艰巨 D. 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成熟
10.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在收到《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两个多月后,才将其公开发表。发表宣言次日,国民党正式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民党的这些做法( )
A. 旨在维护一党专政 B. 顺应了战争形势变化
C. 导致正面战场惨败 D. 执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11.1937年7月8日,即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此“事变”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一·二八事变
12.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谈话( )
A.认清了日军的侵华本质 B.继续奉行对日妥协政策
C.意识到国共合作重要性 D.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决心
13.“……山东菏泽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师师长……率部参加北平保卫战,在南苑指挥部队奋勇杀敌……后壮烈牺牲,年仅39岁……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将北平市北沟沿大街改为以其名字命名。”文中的“英雄”是( )
A.杨靖宇 B.杨虎城
C.赵登禹 D.张学良
14.1937年9月2日,第一二○师在陕北庄里镇举行誓师大会。师长贺龙说:“现在国难当头,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看起来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我们的心却是红的,永远是红的。”贺龙的动员讲话( )
A.调动了根据地民众抗战热情 B.激励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
C.坚定八路军持久抗战的信念 D.顺应了合作抗日的时代潮流
15.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向全国公开发表的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到国共两党“达成谅解”而“共赴国难”。这一事件标志着( )
A.国共两党开始进行北伐战争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人民解放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16.某电影取材于1937年的一场战事,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这部电影取材于(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甲午中日战争 D.淞沪会战
17.1937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刊文称:“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该文描述的这场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亡华”迷梦 D.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8.自1937年11月18日起,国民政府各院部络绎迁往重庆。20日,中央广播电台奉命广播《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这条消息后,中央党政人员纷纷乘轮西渡,中央广播电台人员也撤离南京去长沙。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军阀割据纷争的混乱
C.侵华日军步步逼近 D.国民党政权覆灭
19.《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中记录: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两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过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亡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记录的是( )
A.旅顺大屠杀 B.卢沟桥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淞沪会战
20.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会见南京市政府代表团时,公然怀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我方予以驳斥。如果由你提供证据,下列选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B.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作品
C.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 D.档案馆中保存的相关照片
21.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国设立上述纪念日旨在( )
A.以史为鉴,促进民族团结 B.凝魂聚魄,继承优良传统
C.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D.铭记历史,引领发展方向
22. 1937年9月,抗敌后援会福建浦城分会成立,并在富岭、临江、西乡、仙阳设立分机构;同时,在根据地建立了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等组织。该机构与组织的建立( )
A. 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B. 扩展了抗战群众基础
C. 推动了抗日战争胜利 D. 丰富了抗日作战形式
23. 下表是根据资料整理的与重庆相关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1944年 1937—1945年 1937—1945年
数量 工厂总数1 228家 应征入伍士兵96万人 重庆和四川农民献粮8 400多万市石
占比 占大后方1/2 占川军1/3 占全国1/3
A. 帝国主义纷纷在重庆设工厂 B. 重庆为抗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C. 重庆是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 D. 重庆是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陪都
二、非选择题
24、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家书
母亲:
亡国奴的确不好当,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母亲!你好吗,家里的人都好吗?我时刻纪念着!
男自林(左权奶名)
1937年12月
材料二 淞沪会战中的中日两国军队的比较示意表
项目 中国 日本
部队 全国兵力200万,蒋介石的中央军只占到1/4,其他都是地方军阀拉壮丁而来的 现役部队50万,300万受到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预备役
文化 程度 成年男子的识字率才15% 初中以上文化,可操纵望远镜、迫击炮,看懂地图
海军 6万多吨军舰 世界第三,航母10艘,战列舰11艘,各种舰艇不计
空军 305架飞机,第一代木制的双翼的战斗机 2 600多架飞机。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左权家书的背景,并写出你从家书中感受到的民族精神。
根据材料二,分析淞沪会战中国失败的原因。
指出材料三中图1报道印证的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分析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25一脉相承的桑梓情怀与报国理想,让无数学子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经历
詹天佑 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魏瀚 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叶祖珪、萨镇冰 近代海军将领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二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任弼时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他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张丁《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材料三 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贷,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王奇生《留学与救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任弼时选择去苏俄留学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
26、材料 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所做的努力。
答案
1-5CADAD 6-10BBCCB 11-15CDCDC 16-20DCCCD 21-23CBB
(1)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局势严峻;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积极投身抗日。民族精神:强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外敌入侵,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毅然投身抗战,展现出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牺牲的精神。
军队文化水平不高,许多都是拉壮丁组成的;部队装备落后,抵御不了日军的先进装备。
暴行: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暴行。
意义:以史为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1)①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③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现代化进程。
①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①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抗战开始。②时代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6.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领导一二·九运动,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