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B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1.3 第一课时 交集、并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3 第一课时 交集、并集(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B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07:06:18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一课时 交集、并集
课标要求 1.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2.能使用维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类比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我们知道,实数有加、减、乘、除运算,那么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呢?这节课我们研究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交集的概念及其应用
探究1 学校高一年级准备成立一个科学兴趣小组,招募成员时要求:
(1)中考的物理成绩不低于80分;
(2)中考的数学成绩不低于70分.
如果满足条件(1)的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P,满足条件(2)的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M,而能成为科学兴趣小组成员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S,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交集
2.交集的运算性质
(1)A∩B=________.
(2)A∩A=________.
(3)A∩ = ∩A= .
(4)如果A B,则A∩B=________,反之也成立.
温馨提示 (1)A∩B仍是一个集合.
(2)文字语言中“所有”的含义:A∩B中任一元素都是A与B的公共元素,A与B的公共元素都属于A∩B.
(3)如果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而是A∩B= .
例1 (1)已知集合A={-2,-1,0,1,2},B={x|-2
A.{0,1} B.{-1,0,1}
C.{-1,0,1,2} D.{x|-2
(2)(多选)设A={x|-1≤x≤2},B={x|0≤x≤4},则A∩B等于( )
A.[0,2] B.{x|0≤x≤2}
C.[0,4] D.{x|0≤x≤4}
思维升华 求集合A∩B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若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直接利用交集的定义求解.
(2)数形结合法:若集合是用描述法或由区间表示的实数组成的数集,则可以借助数轴分析法求解.
训练1 (1)已知集合M={x|x≥-2},N={x|x<1},则M∩N=( )
A.{x|-2≤x<1} B.{x|-2
C.{x|x≥-2} D.{x|x<1}
(2)已知A={(x,y)|x+y=3},B={(x,y)|x-y=1},则A∩B等于( )
A.{2,1} B.{x=2,y=1}
C.{(2,1)} D.(2,1)
二、并集的概念及其应用
探究2 某班班主任准备召开一个意见征求会,要求所有上一次考试中语文成绩低于70分或英语低于70分的同学参加.如果记语文成绩低于70分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M,英语成绩低于70分的所有同学组成的集合为N,需要去参加意见征求会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P,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并集
2.并集的运算性质
(1)A∪B=________.
(2)A∪A=________.
(3)A∪ = ∪A=________.
(4)如果A B,则A∪B=________,反之也成立.
温馨提示 (1)A∪B仍是一个集合.
(2)并集符号语言中的“或”包含三种情况:
①x∈A且x B;②x∈A且x∈B;③x A且x∈B.
(3)对概念中“所有”的理解,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例2 (链接教材P17例3)(1)已知集合A={x∈N|-2≤x≤2},B={-1,1},则A∪B=( )
A.{x|-2≤x≤2} B.{-1,0,1,2}
C.{0,1} D.{-2,-1,0,1,2}
(2)若集合A={x|-2
4},则集合A∪B等于( )
A.{x|x≤3,或x>4} B.{x|-1
C.{x|3≤x<4} D.{x|-2≤x<-1}
思维升华 求集合M∪N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若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直接利用并集的定义求解.
(2)数形结合法:若集合是用描述法或区间表示的由实数组成的数集,则可以借助数轴分析法求解.
训练2 (1)已知集合A={x|-3
A.(-3,-2) B.(-2,1)
C.(1,4) D.(-3,4]
(2)已知集合A={x|-1
A.{x|-1
C.{-1,0,1} D.{0,1}
三、与交集、并集有关的参数问题
探究3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若满足A∩B=B或A∪B=A,那么集合A,B有什么关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 已知A={x|a≤x≤2a+3},B={x|x<-6,或x>1}.
(1)若A∩B={x|1
(2)若A∪B=B,求a的取值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升华 利用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的一般步骤
(1)若集合能一一列举,则用观察法得到不同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利用数轴得到不同集合间的关系.
(2)将集合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是否有解或解集的取值范围.
(3)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从而确定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训练3 (1)(多选)已知集合A={x|-1≤x<2},B={x|x
A.-2 B.-1
C.0 D.1
(2)已知区间A={x|2
【课堂达标】
1.已知集合A={x|x>0},B={-1,0,1,2,3},则A∩B=( )
A.{0,1} B.{1,2}
C.{0,1,2} D.{1,2,3}
2.已知集合A={x|0≤x≤3},B={x|1
A.{x|1
C.{x|1≤x≤3} D.{x|0
3.已知集合A={1,2,3,4,5},B={x|x=2t+1,t∈A},则A∩B=________.
4.已知集合M={x|-2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一课时 交集、并集
探究1 提示 集合S中的元素既属于集合P,又属于集合M.
知识梳理
1.既属于A又属于B A∩B
2.(1)B∩A (2)A (4)A
例1 (1)B (2)AB [(1)Venn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B,因为A={-2,-1,0,1,2},B={x|-2
(2)在数轴上表示出A与B,如图所示.
则由交集的定义,知A∩B=[0,2]={x|0≤x≤2}.]
训练1 (1)A (2)C [(1)由题意,M={x|x≥-2},
N={x|x<1},根据交集的运算可知,
M∩N={x|-2≤x<1}.
(2)A∩B=={(2,1)}.]
探究2 提示 集合P中的元素,要么属于集合M,要么属于集合N.
知识梳理
1.A∪B
2.(1)B∪A (2)A (3)A (4)B
例2 (1)B (2)A [(1)依题意,A={0,1,2},而B={-1,1},
所以A∪B={-1,0,1,2}.
(2)利用数轴如图所示,则A∪B={x|x≤3,或x>4}.]
训练2 (1)D (2)B [(1)因为A={x|-3
(2)由集合A={x|-1
可得A∪B={x|-1≤x<2}.]
探究3 提示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若满足A∩B=B或A∪B=A,都等价于B A.
例3 解 (1)由B={x|x<-6,或x>1}
因为A∩B={x|1
所以∴a=0.
(2)由A∪B=B得A B,
①当A= 时满足题意,此时,
a>2a+3 a<-3.
②当A≠ 时,
解得a>1
综上,a的取值范围为{a|a<-3,或a>1}.
训练3 (1)CD (2)3 [2,4) [(1)如图所示.
若要A∩B≠ ,有a>-1,
因此实数a的取值可以是0,1.
(2)如图.
①∵A∩B={x|3
②∵A∪B={x|2
课堂达标
1.D [因为A={x|x>0},B={-1,0,1,2,3},所以A∩B={1,2,3}.]
2.B [A∪B={x|0≤x<4}.]
3.{3,5} [根据题意可知B={x|x=2t+1,t∈A}={3,5,7,9,11},所以A∩B={3,5}.]
4.(-∞,-2] [因为M∩N=M,所以M N,
又M={x|-2
所以m≤-2,即m的取值范围是(-∞,-2].](共57张PPT)
第一课时 交集、并集
第一章 1.1 集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2.能使用维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标要求
上节课我们通过类比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我们知道,实数有加、减、乘、除运算,那么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呢?这节课我们研究集合的基本运算.
引入
课时精练
一、交集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并集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与交集、并集有关的参数问题
课堂达标
内容索引
交集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
探究1 学校高一年级准备成立一个科学兴趣小组,招募成员时要求:
(1)中考的物理成绩不低于80分;
(2)中考的数学成绩不低于70分.
如果满足条件(1)的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P,满足条件(2)的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M,而能成为科学兴趣小组成员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S,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提示 集合S中的元素既属于集合P,又属于集合M.
1.交集
知识梳理
既属于A又属于B
A∩B
2.交集的运算性质
(1)A∩B=________.
(2)A∩A=____.
(3)A∩ = ∩A= .
(4)如果A B,则A∩B=____,反之也成立.
B∩A
A
A
(1)A∩B仍是一个集合.
(2)文字语言中“所有”的含义:A∩B中任一元素都是A与B的公共元素,A与B的公共元素都属于A∩B.
(3)如果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而是A∩B= .
温馨提示
√
(1)已知集合A={-2,-1,0,1,2},B={x|-2
A.{0,1} B.{-1,0,1}
C.{-1,0,1,2} D.{x|-2
例1
Venn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B,因为A={-2,-1,0,1,2},B={x|-2
√
(2)(多选)设A={x|-1≤x≤2},B={x|0≤x≤4},则A∩B等于
A.[0,2] B.{x|0≤x≤2}
C.[0,4] D.{x|0≤x≤4}
√
在数轴上表示出A与B,如图所示.
则由交集的定义,知A∩B=[0,2]={x|0≤x≤2}.
求集合A∩B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若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直接利用交集的定义求解.
(2)数形结合法:若集合是用描述法或由区间表示的实数组成的数集,则可以借助数轴分析法求解.
思维升华
(1)已知集合M={x|x≥-2},N={x|x<1},则M∩N=
A.{x|-2≤x<1} B.{x|-2
训练1
√
由题意,M={x|x≥-2},
N={x|x<1},根据交集的运算可知,
M∩N={x|-2≤x<1}.
√
(2)已知A={(x,y)|x+y=3},B={(x,y)|x-y=1},则A∩B等于
A.{2,1} B.{x=2,y=1}
C.{(2,1)} D.(2,1)
并集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
探究2 某班班主任准备召开一个意见征求会,要求所有上一次考试中语文成绩低于70分或英语低于70分的同学参加.如果记语文成绩低于70分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M,英语成绩低于70分的所有同学组成的集合为N,需要去参加意见征求会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P,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提示 集合P中的元素,要么属于集合M,要么属于集合N.
1.并集
知识梳理
A∪B
2.并集的运算性质
(1)A∪B=________.
(2)A∪A=____.
(3)A∪ = ∪A=____.
(4)如果A B,则A∪B=____,反之也成立.
B∪A
A
A
B
(1)A∪B仍是一个集合.
(2)并集符号语言中的“或”包含三种情况:
①x∈A且x B;②x∈A且x∈B;③x A且x∈B.
(3)对概念中“所有”的理解,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温馨提示
√
(链接教材P17例3)(1)已知集合A={x∈N|-2≤x≤2},B={-1,1},则A∪B=
A.{x|-2≤x≤2} B.{-1,0,1,2}
C.{0,1} D.{-2,-1,0,1,2}
例2
依题意,A={0,1,2},而B={-1,1},
所以A∪B={-1,0,1,2}.
√
(2)若集合A={x|-2
4},则集合A∪B等于
A.{x|x≤3,或x>4} B.{x|-1
C.{x|3≤x<4} D.{x|-2≤x<-1}
利用数轴如图所示,则A∪B={x|x≤3,或x>4}.
思维升华
求集合M∪N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若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直接利用并集的定义求解.
(2)数形结合法:若集合是用描述法或区间表示的由实数组成的数集,则可以借助数轴分析法求解.
(1)已知集合A={x|-3
A.(-3,-2) B.(-2,1) C.(1,4) D.(-3,4]
√
训练2
因为A={x|-3
√
(2)已知集合A={x|-1
A.{x|-1
由集合A={x|-1
可得A∪B={x|-1≤x<2}.
与交集、并集有关的参数问题
三
探究3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若满足A∩B=B或A∪B=A,那么集合A,B有什么关系呢?
提示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若满足A∩B=B或A∪B=A,都等价于B A.
已知A={x|a≤x≤2a+3},B={x|x<-6,或x>1}.
(1)若A∩B={x|1
例3
由B={x|x<-6,或x>1}
因为A∩B={x|1
(2)若A∪B=B,求a的取值范围.
由A∪B=B得A B,
①当A= 时满足题意,此时,a>2a+3 a<-3.
解得a>1
综上,a的取值范围为{a|a<-3,或a>1}.
思维升华
利用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的一般步骤
(1)若集合能一一列举,则用观察法得到不同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利用数轴得到不同集合间的关系.
(2)将集合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是否有解或解集的取值范围.
(3)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从而确定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1)(多选)已知集合A={x|-1≤x<2},B={x|x
A.-2 B.-1 C.0 D.1
训练3
√
√
如图所示.
若要A∩B≠ ,有a>-1,
因此实数a的取值可以是0,1.
(2)已知区间A={x|2
3
[2,4)
如图.
①∵A∩B={x|3
②∵A∪B={x|2
【课堂达标】
1.已知集合A={x|x>0},B={-1,0,1,2,3},则A∩B=
A.{0,1} B.{1,2} C.{0,1,2} D.{1,2,3}
√
因为A={x|x>0},B={-1,0,1,2,3},所以A∩B={1,2,3}.
2.已知集合A={x|0≤x≤3},B={x|1
A.{x|1
C.{x|1≤x≤3} D.{x|0
√
A∪B={x|0≤x<4}.
3.已知集合A={1,2,3,4,5},B={x|x=2t+1,t∈A},则A∩B=________.
{3,5}
根据题意可知B={x|x=2t+1,t∈A}={3,5,7,9,11},
所以A∩B={3,5}.
4.已知集合M={x|-2
(-∞,-2]
因为M∩N=M,所以M N,
又M={x|-2
所以m≤-2,即m的取值范围是(-∞,-2].
【课时精练】
√
√
2.已知集合A={1,2,3,4},B={2,3,6,7},则
A.2 A∩B B.3∈A∩B
C.4 A∪B D.5∈A∪B
由题意可得A∩B={2,3},
A∪B={1,2,3,4,6,7},
所以2∈A∩B,3∈A∩B,4∈A∪B,5 A∪B,故A,C,D错误,B正确.
√
3.集合A={0,1,2,3},B={2a|a∈A},则A∪B的所有元素之和是
A.2 B.16 C.18 D.12
因为A={0,1,2,3},B={2a|a∈A},
所以B={0,2,4,6},
所以A∪B={0,1,2,3,4,6},
所以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0+1+2+3+4+6=16.
√
4.集合M={a,b},N={a+1,3},a,b为实数,若M∩N={2},则M∪N=
A.{0,1,2} B.{0,1,3} C.{0,2,3} D.{1,2,3}
因为M∩N={2},所以2∈M,2∈N,
又因为N={a+1,3},
所以a+1=2,解得a=1,
所以M={a,b}={1,b},
所以b=2,所以M={1,2},N={2,3},
所以M∪N={1,2,3}.
√
5.(多选)满足{1,3}∪A={1,3,5}的集合A可能是
A.{5} B.{1,5} C.{3} D.{1,3,5}
√
√
由{1,3}∪A={1,3,5},知A {1,3,5},且A中至少有1个元素5.
所以A={5},或A={1,5},或A={3,5},
或A={1,3,5}.
6.设集合M={1,2,3,4,5},集合N={2,4,6},集合T={4,5,6},则(M∩T)∪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6}
∵M∩T={4,5},
∴(M∩T)∪N={2,4,5,6}.
7.已知集合A={x|x
[1,+∞)
由题意知A∪B=R,可得a≥1.
-1
8.已知集合A={x|-2
1},B={x|a≤x≤b}.若A∪B={x|x>-2},A∩B={x|1
3
画出数轴,标出集合A,A∪B,A∩B,
如图所示.
由A∪B={x|x>-2},知-2
由A∩B={x|1
故a=-1,b=3.
9.已知集合A={x|x<-1,或x>3},B={x|a≤x≤a+2}.
(1)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A,求a的取值范围.
解得-1≤a≤1.
故a的取值范围是[-1,1].
(2)因为A∪B=A,所以B A,
则a+2<-1或a>3,解得a<-3或a>3.
故a的取值范围是(-∞,-3)∪(3,+∞).
10.已知集合A={-3,2,3,6},B={x|-2≤x≤5},C={x|m+1≤x≤2m-1}.
(1)当m=4时,求A∩B和B∪C;
A∩B={2,3},
当m=4时,C={x|5≤x≤7},
∴B∪C={x|-2≤x≤7}.
(2)请在①B∩C=C,②B∩C= 这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到下面问题的横线中,并解答.若________,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注:若选择两个条件分别解答,则只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选择①:若B∩C=C,则C B,
当C= 时,m+1>2m-1,即m<2;
综上,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3].
选择②:若B∩C= ,
当C= 时,m+1>2m-1,即m<2;
√
11.(多选)设集合A={x|y=x2-4},B={y|y=x2-4},C={(x,y)|y=x2-4},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A=B B.A∪B=A C.A∩C= D.2∈C
√
A={x|y=x2-4}=R,
B={y|y=x2-4}={y|y≥-4},
C={(x,y)|y=x2-4}中的元素为点集,
故A∪B=A,A∩C= ,故选BC.
12.某校高一年级组织趣味运动会(有跳远,球类,跑步三项比赛),一共有28人参加比赛,其中有16人参加跳远比赛,有8人参加球类比赛,有14人参加跑步比赛,同时参加跳远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3人,同时参加球类比赛和跑步比赛的有3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
①同时参加跳远比赛和跑步比赛的有4人;
②仅参加跳远比赛的有8人;
③仅参加跑步比赛的有7人;
④参加两项比赛的有10人.
①③④
设全班同学组成全集U,参加跳远的同学组成集合A,参加球类的同学组成集合B,参加跑步的同学组成集合C,则(16-x-3)+3+(8-3-3)+x+3+(14-x-3)=28,
解得x=4,所以同时参加跳远和跑步比赛的有4人,仅参加跳远比赛的有9人,仅参加跑步比赛的有7人,参加两项比赛的有3+3+4=10人,故答案为①③④.
13.已知集合A={x|-2≤x≤8},B={x|-3≤x≤5}.
(1)若C={x|m+1≤x≤2m-1},C (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集合A={x|-2≤x≤8},B={x|-3≤x≤5},
∴A∩B={x|-2≤x≤5},
若C= ,则m+1>2m-1,
∴m<2,若C≠ ,
(2)若D={x|x>3m+2},且(A∪B)∩D=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A∪B={x|-3≤x≤8},
由题意得3m+2≥8,∴m≥2,
∴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2,+∞).
14.已知集合A={x|x2-ax+a2-19=0},B={x|x2-5x+6=0},是否存在实数a使A,B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A≠B;
(2)A∪B=B;
(3) ?(A∩B).
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假设存在实数a使得A,B满足条件,
由题意得B={2,3}.∵A∪B=B,
∴A B,即A=B或A?B.
由条件(1)A≠B,可知A?B.
又∵ ?(A∩B),
∴A≠ ,即A={2}或{3}.
当A={2}时,代入得a2-2a-15=0,
即a=-3或a=5.
经检验a=-3时,A={2,-5},与A={2}矛盾,舍去;
a=5时,A={2,3},与A={2}矛盾,舍去.
当A={3}时,代入得a2-3a-10=0.
即a=5或a=-2.
经检验:a=-2时,A={3,-5},
与A={3}矛盾,舍去;
a=5时,A={2,3},与A={3}矛盾,舍去.
综上所述,不存在实数a使得A,B满足条件.课时精练4 交集、并集
(分值:100分)
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一、基础巩固
1.设集合A={(x,y)|x-2y=1},B={(x,y)|x+y=2},则A∩B等于 ( )
2.已知集合A={1,2,3,4},B={2,3,6,7},则 ( )
2 A∩B 3∈A∩B
4 A∪B 5∈A∪B
3.集合A={0,1,2,3},B={2a|a∈A},则A∪B的所有元素之和是 ( )
2 16
18 12
4.集合M={a,b},N={a+1,3},a,b为实数,若M∩N={2},则M∪N= ( )
{0,1,2} {0,1,3}
{0,2,3} {1,2,3}
5.(多选)满足{1,3}∪A={1,3,5}的集合A可能是 ( )
{5} {1,5}
{3} {1,3,5}
6.设集合M={1,2,3,4,5},集合N={2,4,6},集合T={4,5,6},则(M∩T)∪N= .
7.已知集合A={x|x
8.已知集合A={x|-2
1},B={x|a≤x≤b}.若A∪B={x|x>-2},A∩B={x|1
9.(10分)已知集合A={x|x<-1,或x>3},B={x|a≤x≤a+2}.
(1)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A,求a的取值范围.
10.(10分)已知集合A={-3,2,3,6},B={x|-2≤x≤5},C={x|m+1≤x≤2m-1}.
(1)当m=4时,求A∩B和B∪C;
(2)请在①B∩C=C,②B∩C= 这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到下面问题的横线中,并解答.若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注:若选择两个条件分别解答,则只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二、综合运用
11.(多选)设集合A={x|y=x2-4},B={y|y=x2-4},C={(x,y)|y=x2-4},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B A∪B=A
A∩C= 2∈C
12.某校高一年级组织趣味运动会(有跳远,球类,跑步三项比赛),一共有28人参加比赛,其中有16人参加跳远比赛,有8人参加球类比赛,有14人参加跑步比赛,同时参加跳远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3人,同时参加球类比赛和跑步比赛的有3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序号是 .
①同时参加跳远比赛和跑步比赛的有4人;
②仅参加跳远比赛的有8人;
③仅参加跑步比赛的有7人;
④参加两项比赛的有10人.
13.(13分)已知集合A={x|-2≤x≤8},B={x|-3≤x≤5}.
(1)若C={x|m+1≤x≤2m-1},C (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D={x|x>3m+2},且(A∪B)∩D=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三、创新拓展
14.(15分)已知集合A={x|x2-ax+a2-19=0},B={x|x2-5x+6=0},是否存在实数a使A,B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A≠B;
(2)A∪B=B;
(3) (A∩B).
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课时精练4 交集、并集
1.C [由
所以A∩B=.]
2.B [由题意可得A∩B={2,3},A∪B={1,2,3,4,6,7},所以2∈A∩B,3∈A∩B,4∈A∪B,5 A∪B,故A,C,D错误,B正确.]
3.B [因为A={0,1,2,3},B={2a|a∈A},所以B={0,2,4,6},所以A∪B={0,1,2,3,4,6},所以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0+1+2+3+4+6=16.]
4.D [因为M∩N={2},所以2∈M,2∈N,又因为N={a+1,3},所以a+1=2,解得a=1,所以M={a,b}={1,b},所以b=2,所以M={1,2},N={2,3},所以M∪N={1,2,3}.]
5.ABD [由{1,3}∪A={1,3,5},知A {1,3,5},且A中至少有1个元素5.所以A={5},或A={1,5},或A={3,5},或A={1,3,5}.]
6.{2,4,5,6} [∵M∩T={4,5},
∴(M∩T)∪N={2,4,5,6}.]
7.[1,+∞) [由题意知A∪B=R,可得a≥1.]
8.-1 3 [画出数轴,标出集合A,A∪B,A∩B,
如图所示.
由A∪B={x|x>-2},知-2
由A∩B={x|1
故a=-1,b=3.]
9.解 (1)因为A∩B= ,所以
解得-1≤a≤1.故a的取值范围是[-1,1].
(2)因为A∪B=A,所以B A,
则a+2<-1或a>3,解得a<-3或a>3.
故a的取值范围是(-∞,-3)∪(3,+∞).
10.解 (1)A∩B={2,3},
当m=4时,C={x|5≤x≤7},
∴B∪C={x|-2≤x≤7}.
(2)选择①:若B∩C=C,则C B,
当C= 时,m+1>2m-1,即m<2;
当C≠ 时,即2≤m≤3.
综上,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3].
选择②:若B∩C= ,
当C= 时,m+1>2m-1,即m<2;
当C≠ 时,解得m>4,
或无实数解.综上,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2)∪(4,+∞).
11.BC [A={x|y=x2-4}=R,
B={y|y=x2-4}={y|y≥-4},
C={(x,y)|y=x2-4}中的元素为点集,
故A∪B=A,A∩C= ,故选BC.]
12.①③④ [设全班同学组成全集U,参加跳远的同学组成集合A,参加球类的同学组成集合B,参加跑步的同学组成集合C,则(16-x-3)+3+(8-3-3)+x+3+(14-x-3)=28,
解得x=4,所以同时参加跳远和跑步比赛的有4人,仅参加跳远比赛的有9人,仅参加跑步比赛的有7人,参加两项比赛的有3+3+4=10人,故答案为①③④.]
13.解 (1)∵集合A={x|-2≤x≤8},
B={x|-3≤x≤5},
∴A∩B={x|-2≤x≤5},
若C= ,则m+1>2m-1,∴m<2,
若C≠ ,则解得2≤m≤3,
综上,m≤3,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3].
(2)A∪B={x|-3≤x≤8},
由题意得3m+2≥8,∴m≥2,
∴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2,+∞).
14.解 假设存在实数a使得A,B满足条件,
由题意得B={2,3}.∵A∪B=B,
∴A B,即A=B或A B.
由条件(1)A≠B,可知A B.
又∵ (A∩B),∴A≠ ,即A={2}或{3}.
当A={2}时,代入得a2-2a-15=0,
即a=-3或a=5.
经检验a=-3时,A={2,-5},
与A={2}矛盾,舍去;
a=5时,A={2,3},与A={2}矛盾,舍去.
当A={3}时,代入得a2-3a-10=0.
即a=5或a=-2.
经检验:a=-2时,A={3,-5},
与A={3}矛盾,舍去;
a=5时,A={2,3},与A={3}矛盾,舍去.
综上所述,不存在实数a使得A,B满足条件.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
1.2 常用逻辑用语
第二章 等式与不等式
2.1等式
2.2不等式
第三章 函数
3.1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3.2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3.3函数的应用(一)
3.4数学建模活动:决定苹果的最佳出售时间点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