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课题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单元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以 “声音的产生 — 传播形式 — 传播条件— 传播速度 — 人怎么听见声音” 为逻辑主线,层层递进展开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大量实验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科学认知,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噪声控制等内容打下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是以什么形式传播,传播的条件是什么,传播的快慢是怎样的。(物理观念) 2、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转换法、理想实验法等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了解声音是怎么进入人耳产生听觉,关注和保护听觉。(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列举大量发声与传声的实例,如说话、听音乐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认知基础。但学生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对声音本质的科学理解,如知道 “敲击会发声”,但不清楚发声的原因是物体振动;认为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但对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缺乏认知;对 “声波” 等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此外,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某些抽象的物理现象仍认知模糊,如声波、真空等,教师需通过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突破抽象概念,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逐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4、知道真空不能传声;5、解声音进入人耳后产生听觉的过程
难点 1、运用类比法、转换法得出声音传播的形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2、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的快慢及现象
材料准备 实验工具:音叉、扬声器、小石头、水、玻璃容器、玻璃罩、抽气机、示波器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日常生活中,声音的现象处处可见:如下雨天的早读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交响乐团表演时,可以听到乐器合奏出优美的乐曲,合唱团随着音乐一起高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阅读活动1的内容,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 1、敲击音叉,将叉股插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水花飞溅,说明音叉在振动 2、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上,感受一下——感受扬声器跳动,说明扬声器在振动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敲击鼓面,上面的小纸屑在跳动同时观察到鼓面在振动、手指拨动吉他琴弦,琴弦在振动、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头上,感受到声带在振动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知: 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而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以音叉振动发声为例——音叉静止时,周边的空气均匀;当音叉振动时,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纹理好似水的波纹 这就是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阅读活动2内容,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计算机或一种叫示波器的仪器,就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声音不同,波形一般不同 知识点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阅读活动3的内容,进行传声实验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这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闹铃声。慢慢抽出空气后,我们听到铃声变弱;气到一定程度时,几乎听不到铃声;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铃声慢慢变强恢复如初; 2、一位同学手握两块小石头放入水中敲击,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玻璃水槽的外面,能听到石头的敲击声,在水中的石头敲击声比在空中敲击时候更小; 3、在室外用手轻敲墙体,室内的同学把耳朵贴在墙上,能听到敲击声;耳朵离开墙后,室内的同学也能听到敲击声;当比较一下, 耳朵贴在墙时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第1组实验中,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使玻璃罩中没有空气的状态就是真空状态 分析各组活动中声音的传播途径,可知: 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 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知识点四 声音传播的快慢 通过前面的活动,发现声音传播的介质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和声音的速度有关 声速: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公式:v声=s/t 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声速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 知识点五 人怎样听见声音 人耳的构造 外界的声音顺着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个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途径有两种:空气传导、骨传导
课堂练习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振动停止后,物体停止发声 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2、国庆当天,我家门口过了几支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唢呐声声,很是热闹,关于锣鼓,唢呐的发声原因错误的是( B ) A.锣鼓,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锣鼓,唢呐都是发声因为空气的振动而发声的 C.锣鼓声音是因为锣面、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鼓声音是因为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 3、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B.真空可以传播声音 C.听不见闹铃声是因为闹铃不再振动 D.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4、用力敲铜锣,铜锣发出声音,停止敲击,铜锣“余音未止“,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手开始有点麻的感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余音未止”是回声的现象 B.有余音说明停止敲击,铜锣仍在振动 C.手感到“麻”与锣振动无关 D.锣声消失了,是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5、下列哪种情况,人不用通信设备就不能交谈( B ) A.两人一墙之隔 B.在月球 C.在一间漆黑的房间里 D.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下 6、通常情况下,在下列物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A ) A.铁轨 B.水 C.空气 D.真空 7、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4s后收到回波。海水中声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约为( C ) A.6km B.6000km C.3km D.3000km 8、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B )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 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9、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C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 D.饼干太干了 10、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空气 、 水 。 11、如图所示,牛牛同学用力击鼓,鼓面 振动 而产生鼓声,图中出现的波纹夸张地表现了鼓声在空气中是以 波 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12、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振动 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__空气__传到人耳。声音的传播在 固体 中最快、 气体 中最慢(选填“固体”、“气体”或“液体”)。 13、小明在卧室说话, 是 (选填“是”或“否”)有回声,但是小明自己听不到,是因为小明距离墙壁不大于 17 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 跳动起来 ,说明了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变小 ,这说明声的传递需要 介质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完成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1)产生原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3)显示声音波形的器材:示波器 知识点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四 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速: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时间之比 (2)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v固>v液>v气)/温度 知识点五 人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造 (2)人听到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 与教师共同归纳小结 复习知识点,巩固知识
板书
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内容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