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单元能力提升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单元能力提升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08:2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检测试卷
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延安沾沾是陕西的一种特色小吃,路人路过店门口时能闻到浓郁的香味,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食材都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分子的原子是由_________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周末小红给家人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她在厨房烹饪食物时,主要是通过___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增大食物的内能,家人在客厅闻到食物的香气,这是________现象。
3.将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如图甲所示,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动玻璃板,玻璃板并未与水面分离,却发现其边缘处的水面稍微向上弯曲,如图乙所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玻璃板自身重力.
4.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抒发了红军将士成功翻越雪山后的豪迈之情。岷山海拔高,山顶处的大气压比山脚下的大气压_______。当年红军将士过雪山时搓手取暖,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5.物理实验课上,“动手知真”小组对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该过程水吸收热量为_______J[c水=4.2×103J/(kg·℃)]。
6.在“航天日”主题活动中,小明用塑料瓶自制了“水火箭”(如图所示)。发射时,“水火箭”向下喷水从而获得升空的动力,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水火箭”飞出后,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内能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明江水有________能,0℃的水________(选填“具有”、“不具有”)内能。
8.图甲中,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后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_______ _________;图乙中,两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演示扩散现象时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应放在_______方。
9.在课外实践性作业中,某同学探究了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该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凝固过程经历________min,凝固过程中盐水的内能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0.拖拉机轮胎表面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______________来增大摩擦。选用水来冷却拖拉机的发动机,是因为水的比热容________(填“大”或“小”),如果水箱装有质量为20kg的水,水温从20℃上升到70℃,水吸收了_________J的热量。[c水=4.2×103J/(kg·℃)]
11.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在地理方面也有卓越贡献,他是第一个用科学的方式描述风的人。地理中的“海陆风”可用物理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海陆风的形成是因为海水与陆地的________不同,导致空气温度不同而形成对流,如上图所示的场景发生在炎热的夏天,地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选填“从陆地向海面”或“从海面向陆地”)。
12.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质量是0.3kg的水和甲表中等质量的另一种物质进行对比,作出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水和另一种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分析图像可以得出图线________(选填“a”或“b”)对应的物质为水,另一种物质为________,这种物质在0~5min内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J。
表甲
物质 比热容c/[J/(kg·℃)] 图像
水 4.2×103
酒精 2.4×103
煤油 2.1×103
蓖麻油 1.8×103
二、选择题:(第13~23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第21、22小题不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本大题共41分)
13.以下诗句描绘的情境不涉及分子热运动的是(  )
A.菡萏香清画舸浮 B.满架蔷薇一院香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醒茶摇香叶初醒
14.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的是( )
A.花香四溢 B.破镜难圆 C.气体压缩 D.柳絮飞扬
15.如图,红茶加工包含“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萎凋”时摊开茶叶可加快水分蒸发
B.“揉捻”使茶叶卷缩,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
C.“发酵”时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烘干”是通过做功减小茶叶的内能
16.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但观察到纸花变红,这一现象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可以用肉眼观察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7.下列事例中,不是主要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个特性的是(  )
A.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
B.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
C.海边昼夜温度变化比沙漠中小,适于居住
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
18.早餐时,小亮从桌上端起一杯冒着“白气”的热豆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杯子的高度大约为12mm B.“白气”是由于升华形成的
C.端起杯子,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端杯子的手变热,是通过做功改变了内能
19.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C.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有内能 D.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20.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稻谷通常要经历育苗、生长、晾晒和储存四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育苗期,薄膜内壁附有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B.生长期,傍晚蓄水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小保温效果好
C.晾晒时,摊开通风是为了加快稻谷中水的蒸发
D.储存期,稻谷储存不当导致发霉主要是发生物理变化
21.小雨探究液体的凝固特点:先在两个相同容器中分别装入初温为20℃、质量为100g的水和某液体M,再各放入一个温度传感器,然后使它们冷却凝固。若单位时间内它们放出的热量相等,用测得的数据绘出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c水=4.2×103J/(kg·℃),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M的比热容为2.8×103J/(kg·℃)
B.液体M放热能力比水放热能力强
C.在t2~t4时间段两种物质都是固液共存状态
D.从20℃刚好降到0℃时,水放出的热量小于M放出的热量
22.我国研发的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比热容大,密度约为钢的四分之一(ρ钢=7.9kg/m3)。关于该复合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比热容大说明吸热能力弱 B.放入水中一定处于漂浮状态
C.飞机大量使用该材料可增加自重 D.与等质量实心钢相比体积更大
23.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图甲中,炉火烧水 B.图乙中,搓手取暖
C.图丙中,用暖手宝暖手 D.图丁中,热鸡蛋放在冷水中冷却
24.(多选)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不变
25.(多选)小明在海边玩耍,感觉沙滩上的沙子很热,海水却比较凉爽。某天,他从6时到22时对沙子和海水的温度进行了测量,绘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早晨6时,海水的温度比沙子高 B.6时到14时,沙子吸收的热量比海水多
C.14时到22时,海水降低的温度比沙子小 D.利用此图象可以比较海水和沙子的比热容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16分)
26.(1)如题图甲所示,在温度高的环境中做实验,能更快看到两瓶内气体颜色变得均匀,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明先让注射器吸入适量的水,再用橡皮套将套针管的口子封住,发现水的体积很难压缩,这就间接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力。
(3)如图丙所示,先后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________(选填“细”或“粗”)的玻璃管。
27.小姜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以及_______(填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含砝码)、水和煤油;
(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__________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实验中选取初温不同、__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烧杯中,用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通过比较____________来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4)如图2所示,小姜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按照图中_______(选填“A”、“B”或“C”)方法读数是正确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3所示为________℃;
(5)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 10
水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 70
煤油温度/℃ 10 18 26 34 42 …… 90
28.如图所示,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扩散问题而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1)通过图中A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杯中水的颜色变化_______(选填“快”或“慢”),由此可知,________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他认为图中B实验将密度更大的二氧化氮瓶放在上面实验效果更明显,这种方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扩散现象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3)他设计的实验都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做的。他把上述实验修改后,再把A、B、C三个实验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最后他得出如下结论:①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物质的三种状态中,________态的扩散现象最不明显。
四、计算题:(第25小题7分,第26小题8分,共15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只有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9.质量为5g的铅弹射入0.5cm的木板,铅弹受到的平均阻力为7800N,若铅弹克服阻力做的功70%使铅弹发热,则当铅弹穿过木板后,能否自行熔化?已知铅弹的初温为27℃,铅的比热容为0.13×103J/(kg·℃),熔点为327℃。
30.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质量为2kg,温度为25℃的水吸收6.72×105J的热量后,试求:
(1)水温升高多少℃?
(2)若将该冷水与质量为1kg、温度为70℃的热水混合,不计热量损失,混合后水的末温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无规则运动;原子核
2.热传递;扩散
3.分子间有引力;大于
4.低;做功
5. 85;5.46×105
6.相互;减小
7.机械;具有
8.分子间具有间隙;下
9. -6;5;减小
10.接触面粗糙程度;大;4.2×106
11.比热容;从陆地向海面
12.b;煤油;2.52×104
二、选择题:(第13~23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第24、25小题不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本大题共41分)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D D B C D C A D B BD ACD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16分)
26.剧烈;斥;细
27.(1)停表;(2)加热时间;(3)质量;升高的温度;(4)B;66;(5)水
28.(1)快;温度;(2)错误;能;(3)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固
四、计算题:(第25小题7分,第26小题8分,共15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只有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9.解:铅弹克服阻力做的功:
W=fs=7800N×0.005m= 39J……………………………………………………………………(1分)
根据题意可知,铅弹吸收的热量:
Q吸=ηW=70%×39J= 27.3J ……………………………………………………………………(1分)
由Q吸=cmΔt可得,铅弹升高温度: ………………………………………………………(1分)
…………………………………………(2分)
铅弹的末温:
t=t0+Δt= 27°C+ 42°C=69°C……………………………………………………………………(1分)
铅的熔点为327°C,铅弹的温度没有升高到熔点,所以铅弹不会自行熔化 ……………(1分)
答:铅弹不会自行熔化。
30.解:(1)由题意可知:冷水吸收热量Q吸=6.72×105J,冷水的质量m冷=2kg,冷水初温t0=25℃,
根据Q吸=cm(t-t0)得,吸热后水的末温为:……………………………………………………(1分)
………………………………………(2分)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则水温升高后为100℃ ……………………………(1分)
(2)热水质量m热=1kg,热水的初温t0′=70℃,若不计热损失,
Q吸=Q放,且Q=cmΔt,得:…………………………………………………………………………(1分)
cm冷(t-t0)=cm热(t0′-t)……………………………………………………………………………(1分)
解得混合后水的终温:
………………………………………………(2分)
答:(1)水温升高为100℃;(2)若将该冷水与质量为1kg、温度为70℃的热水混合,不计热量损失,混合后水的末温为4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