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内能》单元知识清单挖空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内能》单元知识清单挖空及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08:2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一、物质的构成
1. 分子:物质是由大量及其微小的粒子——______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以______m为单位来量度,所以物质中分子的数量巨大,如一小水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
2. 分子间有间隙
如图所示,先后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上下几次颠倒玻璃管,可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看,是酒精分子与水分子发生了扩散,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有______。
二、分子的运动
1. 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______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2)扩散现象的理解: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
②分子间存在______;
③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气体扩散最快,液体较快,固体最___。
(3)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扩散现象
【气体扩散现象】
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
②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闻到的各种气味,如香水味、桂花香、菜味、烟味等。
【液体扩散现象】在装入清水的量筒底部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待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待几周后颜色变得均匀。
【固体扩散现象】把磨的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在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____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____,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______斥力;
(2)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____力;
(3)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____力。
2. 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
【进行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两个铅块表面磨平,紧压在一起,在下面挂上重物也不能使它们分开。表明物体分子之间存在____,是分子间的引力使两个铅块不会散开。
(2)如图乙所示,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要压缩固体和液体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
【探究归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和_____。
3.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
(1)固态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____,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图甲所示。
(2)液态分子间距离比固体稍大,作用力较大,既可以振动,也可以移动。液体较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_____,没有确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如图乙所示。
(3)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力的作用可以忽略,能够自由移动。气体没有一定的_____和形状,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如图丙所示。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______。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运动;分子之间存在____力和____力。
第2节 内能和热量
一、温度与热运动
1. 分子的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____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____,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2. 温度与热运动:温度反映了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______,分子热运动越______。
3.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
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适量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会发现,热水中的水很快变红,冷水杯中的水变红较慢。
【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____,扩散____,分子运动_______。
二、物体的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 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称为分子____能。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_______能。
(3)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____,叫作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____(J)。
2.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物体温度越高,其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它具有的内能就越____。
(2)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的数量越多,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越大,内能就越____。
(3)状态:物体状态不同,分子间的距离不同,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势能不同,内能就会不同。例如0℃的冰吸热熔化成0℃的水时,体积变小,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大,水的内能变____。
(4)体积:物体的体积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分子间距离的大小变化引起分子力大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分子势能的大小,也就影响了物体内能的大小。
3.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不论是否运动,都具有内能。
  (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2)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______,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意义的。
  (3)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4)内能是可以变化的。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内能 机械能
区别 概念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影响因素 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体积、物质的种类 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的程度
研究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
存在条件 永远存在 运动或在高处或发生弹性形变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不论是否运动、都具有内能。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1.热传递改变内能
  (1)内容: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______热量,内能______;高温物体______热量,内能______。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______。)
(2)热传递实质:____________。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
(3)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例
2. 做功改变内能
  (1)内容:外界______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温度______;物体______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温度______。
(2)热传递实质:____________。
(3)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
 ①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脱脂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硝化棉燃烧起来。
   ②在烧瓶内盛少量水 ,并盖紧瓶塞 。向瓶内打气 ,当瓶塞跳起时,可看到瓶内出现白雾(即小水滴)。
(3)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例
四、燃烧:放出热量
  1. 热值:我们把燃料_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即
2.热值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值相关的热量计算。
4.热值的理解
①热值是燃料的____________,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②物理意义:q氢 =14.3×107J/k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天然气 =2.7×107J/m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比热容
一、物体的吸热性能
1.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设计实验】
(1)实验方案:
  利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在加热液体时时,可认为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
(2)实验器材:
相同规格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天平一架,停表一个,水、食用油若干。
(3)实验方法:该实验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探究。
   ①控制变量法: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吸收热量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从而比较吸热能力大小;或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的热量,从而比较吸热能力的大小。
②转换法:由于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容易测量,可以通过转换法,将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因此比较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得出吸收热量的多少。
(4)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出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各100g。
②组装好实验器材,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下加热前水和食用油的温度。
③用相同热源,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④用相同加热方式,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
【实验数据】
液体 质量m/g 初温/℃ 末温/℃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min
水 100 30 35 5 3
食用油 100 30 35 5 4
水 100 30 32 2 3
食用油 100 30 35 5 3
【分析与论证】
(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的时间相同),升高的温度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其中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更多。
(2)推理: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的多。表明水和食用油_________不一样。
【实验结论】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交流与合作】
(1)实验物质的选择:应选取_______、_______相同的不同物质。
(2)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目的是: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同时加热器为内部加热,热量损失少。
(3)判断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两种方法
①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 所用时间的多少,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热能力_____(选填“强”或“弱”);
②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的多少,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_____(选填“强”或“弱”)。
二、比热容
  物理学中常用比热容来描述不同物质的____________。
  1.比热容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
2.定义式及单位: c=
Q表示物质吸收的热量,单位是______(J);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_____(kg);
Δ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单位是__________;
吸热时Δt =t末温- t0 放热时Δt=t0-t末温
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___________,符号为J/(kg·℃)。
3. 物理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C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也等于它的_______。
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 比热容的理解
①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每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变的,与质量、变化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它仅与物质的______和状态_______(均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能力,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相同时,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
5.比热容公式变形
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_______;
计算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Δt=_______;
计算物体的质量:m=_______。
6.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1)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表明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___些。
(2)应用:作散热剂或冷却剂。如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冬天用水作取暖设备的供热介质。
(3)解释现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小。这是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___,一定质量的水与相同质量的沙石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比较___。
三、热量的计算
1. 热量的计算公式
(1)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______=______
(2)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Q放=______=______
Q吸表示____________,Q放表示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J)。
c表示比热容,单位是____________(J/(kg·℃)。
m表示质量,单位是____(kg)。
t0表示物体原来的初温度,t表示物体的末温度,△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
参考答案
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一、物质的构成
1. 分子:物质是由大量及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所以物质中分子的数量巨大,如一小水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
2. 分子间有间隙
如图所示,先后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上下几次颠倒玻璃管,可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看,是酒精分子与水分子发生了扩散,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有间隙。
二、分子的运动
1. 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2)扩散现象的理解: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间存在间隙;
③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气体扩散最快,液体较快,固体最慢。
(3)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扩散现象
【气体扩散现象】
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
②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闻到的各种气味,如香水味、桂花香、菜味、烟味等。
【液体扩散现象】在装入清水的量筒底部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待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待几周后颜色变得均匀。
【固体扩散现象】把磨的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在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
(2)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 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
【进行实验】(1)如图甲所示,将两个铅块表面磨平,紧压在一起,在下面挂上重物也不能使它们分开。表明物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是分子间的引力使两个铅块不会散开。
(2)如图乙所示,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要压缩固体和液体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探究归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
(1)固态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图甲所示。
(2)液态分子间距离比固体稍大,作用力较大,既可以振动,也可以移动。液体较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如图乙所示。
(3)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力的作用可以忽略,能够自由移动。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如图丙所示。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第2节 内能和热量
一、温度与热运动
1. 分子的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2. 温度与热运动:温度反映了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
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适量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会发现,热水中的水很快变红,冷水杯中的水变红较慢。
【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二、物体的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 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称为分子动能。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3)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物体温度越高,其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大。
(2)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的数量越多,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越大,内能就越大。
(3)状态:物体状态不同,分子间的距离不同,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势能不同,内能就会不同。例如0℃的冰吸热熔化成0℃的水时,体积变小,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大,水的内能变大。
(4)体积:物体的体积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分子间距离的大小变化引起分子力大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分子势能的大小,也就影响了物体内能的大小。
3.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不论是否运动,都具有内能。
  (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2)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意义的。
  (3)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4)内能是可以变化的。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内能 机械能
区别 概念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影响因素 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体积、物质的种类 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的程度
研究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
存在条件 永远存在 运动或在高处或发生弹性形变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不论是否运动、都具有内能。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1.热传递改变内能
  (1)内容: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2)热传递实质:能量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
(3)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例
2. 做功改变内能
  (1)内容: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2)热传递实质:能量的转化。
(3)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
 ①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脱脂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硝化棉燃烧起来。
   ②在烧瓶内盛少量水 ,并盖紧瓶塞 。向瓶内打气 ,当瓶塞跳起时,可看到瓶内出现白雾(即小水滴)。
(3)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例
四、燃烧:放出热量
  1. 热值:我们把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即
2.热值反映了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热值相关的热量计算。
4.热值的理解
①热值是燃料的固有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②物理意义:q氢 =14.3×107J/kg,表示完全燃烧 lkg氢气将放出14.3×107的热量。
q天然气 =2.7×107J/m3,表示完全燃烧1m3天然气,将放出2.7×107的热量。
第3节 比热容
一、物体的吸热性能
1.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设计实验】
(1)实验方案:
  利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在加热液体时时,可认为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
(2)实验器材:
相同规格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天平一架,停表一个,水、食用油若干。
(3)实验方法:该实验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探究。
   ①控制变量法: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吸收热量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从而比较吸热能力大小;或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的热量,从而比较吸热能力的大小。
②转换法:由于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容易测量,可以通过转换法,将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因此比较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得出吸收热量的多少。
(4)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出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各100g。
②组装好实验器材,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下加热前水和食用油的温度。
③用相同热源,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④用相同加热方式,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
【实验数据】
液体 质量m/g 初温/℃ 末温/℃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min
水 100 30 35 5 3
食用油 100 30 35 5 4
水 100 30 32 2 3
食用油 100 30 35 5 3
【分析与论证】
(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的时间相同),升高的温度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其中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更多。
(2)推理: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的多。表明水和食用油吸热本领不一样。
【实验结论】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不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交流与合作】
(1)实验物质的选择:应选取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
(2)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目的是: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同时加热器为内部加热,热量损失少。
(3)判断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两种方法
①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 所用时间的多少,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热能力强(选填“强”或“弱”);
②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的多少,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弱(选填“强”或“弱”)。
二、比热容
  物理学中常用比热容来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比热容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
2.定义式及单位: c=
Q表示物质吸收的热量,单位是焦耳(J);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
Δ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吸热时Δt =t末温- t0 放热时Δt=t0-t末温
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焦/(千克·℃),符号为J/(kg·℃)。
3. 物理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C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 比热容的理解
①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每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变的,与质量、变化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均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能力,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相同时,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
5.比热容公式变形
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cmΔt;
计算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Δt=Q /cm;
计算物体的质量:m=Q /cΔt 。
6.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1)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表明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2)应用:作散热剂或冷却剂。如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冬天用水作取暖设备的供热介质。
(3)解释现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小。这是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一定质量的水与相同质量的沙石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比较小。
三、热量的计算
1. 热量的计算公式
(1)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cm (t-t0) =cmΔt
(2)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Q放=cm (t0-t) =cmΔt
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Q放表示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焦(J)。
c表示比热容,单位是焦/(千克·℃)(J/(kg·℃)。
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
t0表示物体原来的初温度,t表示物体的末温度,△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