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2节液体压强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2节液体压强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08: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液体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液体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压强的知识之后,学生对压强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对液体压强的特点、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进行学习的一节课,本节内容对下一章浮力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同时本节课的知识在中考中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容易出现难题,所以本节课在初中物理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学生在之前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对压强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再结合生活中学生在游泳时的体会,所以本节课提到液体内部有压强,学生能比较好接受,也容易理解液体压强的存在。
2、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经历了多次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探究要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这样的过程并不陌生。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三、目标定位: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2、科学思维:能用液体压强特点解释生活的现象,会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3、科学探究: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特点,能按照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流程完成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三)难点:利用液体压强计的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设疑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分成三部分:
1、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2、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第三部分是实际的应用,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应用之前能把知识更好的沉淀,所以本节课只是学习前两个问题。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从感性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到理性认识液体压强的计算,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五、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探、析、用这样四个环节完成的。
(一)情境导入:
帕斯卡裂桶实验:
设计意图:
抓住了课堂导入的关键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创设了实验情境,通过震撼的实验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在课堂上,情绪也达到了兴奋点,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新课教学。
1、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生活中有什么实验经验让学感受到了液体压强的存在。
学生1:我在游泳的时候,当水过胸后,会感觉到呼吸困难。
学生2:值日的时候当把戴手套的手伸入水中时,水把手套压在手上。
学生活动1:戴上手套,把手伸入水槽中,说出手的感受。
学生活动2: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存在。
教师活动2:塑料袋盛水实验。
学生活动3:小组讨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首先认可的液体的压强的存在,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感受,这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2、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教师活动1:问题情境:你知道深海潜水和我们游泳泳具有什么区别吗?你知识中国的古代为什么黄河总是出现水患吗?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结论。
可见液体压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改变的。那么液体压强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样说出想法。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
教师活动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学生活动2:以小组为单位时行实验设计。
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液体压强怎么测量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两种想法:1、把装水的烧杯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凹陷的深度就可以了,这里表扬这个学生,会把之前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本实验来。这种学习思维是值得提倡的。这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烧杯对海绵的压强是固体压强,不是液体压强。也有一个学生提出用刚才用到的那么带橡皮膜的玻璃管,观察橡皮膜凹陷的程度。这个想法真的让我意外,学生这么快就把本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验中来。但这个方法可行但不是最佳,这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并讲解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有了压强计的基础上继续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要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的科学思维能力,这里的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且生生质疑,生生解疑,使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有新的生成。避免了教师解答的那种灌输式教学。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生活动3:实验汇报:
每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论和收获。
这时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质疑:液体压强与密度无关。并做出了实验演示证明自己的说法。
通过对他们实验的观察,实验过程和压强计都没有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它小学生展开了讨论,最后有一个小组同学提出,他们的盐水是不是有问题,结果经询问他们在水中放的盐太少了,导致密度差异不大。
还有一个小组学生得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观察他们的实验过程,发现他们在实验的教程测量深度是从容器底部向上测量的,所以出现了错误结论。
最后所有小组学生都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探究结束。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有探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实验结论,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本实验在新课标中也第一次被列为初中必做探究实验之一,此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此处把整个实验放手给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小组内部合作交流,小组之间质疑,解疑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教师活动3:展示图片让学生解释。
学生活动4: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
设计意图:初中物理教学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体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液体压强的计算。
教师活动1:展示奋斗都号潜水器的图片。
学生活动1: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奋斗都号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奋斗者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科技的象征,通过对奋斗号相关信息的了解,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有努力学习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同时也在培养学生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符合核心素养目标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
教师活动2:奋斗号能下潜那么深,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他得承受多少帕的压强吗?
学生活动2:小讨论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小的问题情境,引出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这是初中物理第一个用数学推导得到的公式,这里首先选用物理模型法,构建出一个液柱,然后把重力、密度、体积、压强公式都引入到一个公式中来,最后推导出P=ρgh,并通过公式可以看出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前面实验验证的结果一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把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习科学思维的目的
学生活动3: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奋斗者号在10000米深处受到的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奋斗者号的伟大,感受到我国科技的进步,在心中萌生学习物理为国争光的想法。
六、作业:
(一)、基础型作业:(时间5分钟)
1.观察如图所示实验,甲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乙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
(1)液体的压强产生原因:______和_______.
(2)液体对_______和_______有压强.
2.如图所示,打开水坝的闸门时,液体压强使坝底的水奔流而出,则决定坝底水的压强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的深度 B.水的体积 C.坝的密度 D.坝的高度
3.某同学用微小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在使用微小压强计前,U型管两端水面恰好相平;
(2)实验中,是通过微小压强计U型管两端液面的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3)图乙、图丙和图丁中,压强计探头处在水中同一深度,橡皮膜朝向不同的方向,经观察可以得到结论: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____;
(4)在图乙中,若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浓盐水,液面及橡皮膜的位置不变,则可以观察到压强计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二)实践型作业:(三天内完成)
4.网上阅关于奋斗者号的相关信息,从中找出与物理有关的知识。
七、教学效果:
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度较好,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完成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实验结论,也能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对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学习,并能解释生活的中现象,形成了物理观念;通过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计算,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抽象成物理问题培养了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特点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交流讨论,形成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运用的较好,通过问题的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小组交流合作氛围浓,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不足之处:对教学中学生可以出现的状况预设不够,虽然预设了多种可能性的出现,但还是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就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能想到的问题预判到,并想到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