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08: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物理课程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浮力的基础知识,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同时又综合前面所学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知浮力和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概念都有所接触或使用,但是很少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特别对浮力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显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压浮力奥秘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新旧课表对比分析。
新课标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新课标中增加了对我国“奋斗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潜信息,让学生体会我国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讨论影响其所受液体压强和浮力的因素。培养学生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2、使学生经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我国潜水艇的发展历程,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际现象探究物体浮沉条件。难点为浮沉条件的应用。学生通过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具象的思维迁移过程。浮沉条件的理解是解释浮力应用实例的关键,所以我把探究浮沉条件作为本节的重点;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比较轮船在不同水域中的浮沉情况时,往往片面根据液体密度的大小或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浮力的大小出错,而仅凭推理、分析又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所以把浮沉的应用实例“轮船”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航空母舰和潜水艇的图片,你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实现沉浮的吗?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知道的浮力及力学知识来共同讨论发现它们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探索新知。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物理的浮沉条件。
探究过程一:做一个演示实验,把三个乒乓球放在水中,(要求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记录上,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在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通过活动,可提高学生共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结论:物体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可以实现上浮或下沉。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悬浮或上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水中,逐渐加入食盐,使鸡蛋在盐水中(下沉一悬浮一上浮)。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一悬浮一上浮)的受力情况。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G排=m排g=p液gV排,G物=m物g=p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板书)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一悬浮一上浮)的受力情况。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G排=m排g=p液gV排,G物=m物g=p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板书)
浮沉条件:
(1)下沉 F浮(2)悬浮 F浮=GV排=V物-P液=P物
(3)上浮 F浮>GV排=V物-P液>P物
(4)漂浮 F浮=GV排P物
然后再回过头分析,我上课开始时做的三个乒乓球在水中的实验,可以知道,我所用的三个乒乓球里肯定有问题,然后通过解释知道三个乒乓球居然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只是空心的,另外两只均装有不同量的沙子)。
(三)、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引入:对贴近生活的实例“盐水选种”进行解释。
应用一:轮船。轮船的工作原理、排水量、漂浮、浮力大小不变且等于重力。
应用二:潜水艇。多媒体演示潜水艇工作的动画,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应用三:热气球。学生讨论分析热气球工作的原理。结论:气球是靠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升降的。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物理来自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社会。有了前面实验中对调节浮沉的理解作铺垫,浮力的几个应用实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自身潜能自学,教师只适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应用实例的工作原理,从而体现当今教育中“教师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理念。
(四)、反馈检测,学以致用。
物理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检测中提供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适时提出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包括知识小结和方法小结,甚至是他们的一点感悟都弥足珍贵。
五、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课本课后练习第1、2、3、三题是对知识及时巩固。
2、调查作业:了解我校后操场厕所的排水装置里有哪些浮力知识的应用。
3、小制作:查阅资料,自制潜水艇模型,孔明灯等利用浮力的物体,交流制作心得,体验收获,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浮力为人类服务。(以上2、3作业的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物理知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理念。)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教学设计,师生双向活动进行了课程内容的讲授和学习,由于利用实验作为依托,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实验演示充分,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课堂中实验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