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长征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单元主题
语文要素
~~~~~~~~~~~~~~~~~~~
习作要求
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
5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十送红军》这首旋律,一起走进那段长征的峥嵘岁月,走进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领略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英勇无畏、勇敢坚强、克服困难险阻。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 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时代背景
【长征】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突破四道封锁线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
大雪山
走过水草地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作者简介
初读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借助注释和插图,想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诗歌节奏。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找出诗眼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再读诗歌,了解大意。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形容山无数,水无数。
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看得极为平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小浪花。
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高耸入云的山崖。
这里指红军队伍。
全都喜笑颜开。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对伍个个笑逐颜开。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了解诗歌大意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人敬佩。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总领全诗
开门见山
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联诗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说明了红军长征路上困难多、艰险多。
我会说:千山万水、千难万险。
你从“不怕”“等闲”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毫无畏惧,勇敢顽强。“ 等闲” 为“平常”之意,作者将困难轻轻一描,与“不怕”形成呼应,“不怕”和“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显示出红军战士蔑视敌人、蔑视困难的态度,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这两句诗赞美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诵读时,前半句语气坚决,充满信心。后半句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小结:这一联总写,诗人直接点出长征的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红军的态度。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
在长征途中,红军得面对万水千山的险阻。看,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
逶迤
磅礴
五岭山脉
逶迤
乌蒙山
磅礴
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
细浪
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颔联:
夸张手法的妙用: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细浪”和“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上承“万水”二字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对偶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颈联:
不矛盾,把它们放在一起写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说成“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把五岭山脉的“逶迤”、乌蒙山的“磅礴”与“腾细浪”、“走泥丸”放在一起是否矛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小结:颔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山岭险峻,红军根本没放在眼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颈联:
“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暖” 和“寒”在这里有什么妙用?
暖:温暖的感受(巧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情)。
寒:寒意(暗示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毛泽东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指挥红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巧渡金沙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在长征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渡过了贡水(雩都河)、桃江(信丰河)、章水(池江)、钟水、潇水、灌水、湘江、青水江、余庆河、翁安河、乌江(两次)、赤水河(四次)、北盘江、牛栏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龙江、渭河等22条江河。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翻越了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天南山、佛顶山、大娄山、乌蒙山、梁王山、拱王山、小相岭、大相岭、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古山、拖罗岗、岷山、秦岭、六盘山等20座山。
其中有五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古山、拖罗岗。
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
岷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在望,诗中又是怎样描述的?
喜从何来?
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更喜”
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轻松豪迈
气度不凡
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这既是红军现实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表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的哪几幅“征难图” 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课文主旨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课堂小结
菩萨蛮 · 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阅读链接
译文: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艳
激烈地战斗。
áo
板书设计
不怕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