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要求
(1)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要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
●激情导入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祖国大陆虽然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统一,但是还有港、澳、台和一些岛屿没有统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赋予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如何?有什么意义?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此后几十年,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
状态。
2.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
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
1982年,英国首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②
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
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①
中国人民洗雪了
被侵占的百年国耻。②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
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
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缓和: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破冰: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3.对话
(1)1990年,台湾成立
,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接触: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
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5.三通:
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例1】 10多年来,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主进步的新澳门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一国两制”是做得到、行得通的科学构想,基本法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法律保障。下列最能表明材料主旨的是( )
A.澳门基本法规定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
B.澳门基本法授予澳门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
C.澳门基本法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D、澳门的繁荣稳定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和澳门基本法
【例2】“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香港回归
D.改革开放
※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例1】 2011年10月,大陆地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陈云林与台湾地区的江丙坤在天津举行会谈。这是两会恢复协商后领导人第七次会谈。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间团体是( )
A、海峡交流基金会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和平理事会
【例2】2008年12月15日,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九二共识”的达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愁”最终的结局。
(2)材料二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试分析其历史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前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作者的“愁”?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2.2009年12月20日是右图这一事件十周年纪念日,这一重大事件,就其国际意义而言最准确的是( )
A.是“一国两制”的胜利
B.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
C.在中国领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D、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①
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
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③
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
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4.下图是1987年两岸离散兄妹在大陆相见的场面。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他们离散了至少有38年
B、哥哥是乘飞机直接从台湾抵达大陆的
C.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被打破
D.他们都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
5.
“一国两制”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B、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
C.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系统阐述
D.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6.
下面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行使自治权的区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答案】 (1)作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指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思想感情:为台湾的被割占悲痛不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企盼祖国实现统一;忧国忧民的感情;等等。最终的结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回。
(2)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与大陆分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原因: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占据台湾;美国的干涉。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