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共产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五个民族自治区。
2、能力要求
、理解“共同纲领”;政协的作用和职能;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理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人大、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政协的作用和职能、爱国统一战线
●激情导入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百余年间近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中国可谓是百年魔怪舞翩跹,但是伟大而英勇的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历经曲折终于迎来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喜庆与豪迈,高唱东方红,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新中国诞生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现代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也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
自主学习------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确立:
的召开。
(1)背景:①
的胜利发展。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召开:
年9月,北平。
(3)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
;暂时代行
的职能。具有
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当选为主席。③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
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
纪年。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1)性质转变: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是作为
组织继续存在。
(2)主要职能:
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
”的方针的提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的制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标志:1954年
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主要内容:①通过《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
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
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过程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
”。
(2)1954年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
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5.概况:1947年,
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政治协商制度的职能
【例1】上图是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毛泽东在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程欢迎先生北上……”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活动( )
A.七届二中全会
B.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例2】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方针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求同存异”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轮流坐庄
※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发展
【例1】 下列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变化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开始年份
1953年
1995年
2010年
城乡比例
8:1
4:1
1:1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
B.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C.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D.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
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4个
请回答:
(1)材料一文件是在什么会议上颁布的?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文件?根据这个文件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五个自治区任意三个的名称(写出全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 )
A.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
B.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2.1954年,周恩来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 )
A.新中国成立
B.“八字方针”提出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小明在探究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他知道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存始于( )
A.1946年
B.1949年
C.1954年
D.1956年
4.最早提出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根本不同在于( )
A.经济基础不同
B.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C.权力大小不同
D.活动原则不同
6.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答案】 (1)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3)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任选三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