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09:0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开篇,上承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下启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以夏商西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为主线,串联起世袭制确立、国家机器形成、分封制实施等重要史实,展现了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通过分析三代兴衰的原因,渗透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历史规律,为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认知的启蒙阶段,对早期国家、王朝更替等内容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更倾向于接受具象化的历史故事与直观素材。他们可能通过神话传说对夏商周有碎片化认知,但难以区分历史与传说的界限,对 “世袭制”“分封制” 等制度概念易产生理解障碍。他们已掌握基本的时序梳理能力,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不足,需借助对比表格、情境模拟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此外,他们对考古实物的兴趣浓厚,但缺乏史料实证意识,需引导从 “文物表象”过渡到 “历史信息”的解读。教学中应多采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素材,结合神话故事与真实历史的对比,帮助学生构建早期国家的认知框架。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世袭制代替禅让,“家天下”局面的形成;了解夏朝国家机器的设置,认识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自主探究、识图及史料解析等方式掌握知道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与统治、牧野之战等史实;知道夏商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概况及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对比夏、商、西周建国与亡国统治者的行为,认识国家的衰亡与民心向背的关系。(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与影响、西周分封制。
五、教学难点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西周分封制、考古发现对证实历史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任务驱动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观察分析、研读地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播放经剪辑的《封神》第一部视频片段,提问:“从刚才的片段中,大家看到的商朝是怎样的?这样的统治会带来什么后果?”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关于商朝历史以及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学习内容。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封神》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将影视艺术与真实历史建立关联。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夏朝的建立与 “家天下”
(一)夏朝的建立 1.任务驱动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知识卡片,自主研习教材P22第一章节内容,完成夏朝的相关知识卡片。 2.知识拓展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和两则史料,为什么夏朝开始不是“部落联盟”而是“国家”了? 【回答】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河南登封);历史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末代国君:桀;统治措施: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加强王权。 【回答】阶级分化、国家权力标志国家形成。 通过知识卡片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梳理基础史实,培养自主归纳能力。
(二)世袭制的确立 1.名词解释 【引导】图示尧、舜、禹、启、太康继位的历程,从而引导学生理清世袭制的含义。 材料研读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什么制度?“家”指的是什么? 【提问】启继承王位的影响是什么? 【回答】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紧世代继承。 【回答】禅让制、世袭制。 【回答】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 直观呈现王位继承演变,结合材料研读,对比 “公天下” 与 “家天下” 的制度差异。
(三)夏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1.史料实证 【引导】出示视频和图片,1999年,西方的汉学家们联合出版了一部《剑桥中国上古史》,研究和讲述中国古早时期的历史文化,可在王朝历史这一章节中,却将商朝定为了中国王朝的开端。这一说法直接否定了夏朝的存在。我们该如何证明夏王朝的存在呢? 【引导】继续出示历史信息和表格,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互证史料记载与夏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得出历史结论。 【回答】①反映了夏朝时期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②反映了夏朝时期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 以西方汉学家否定夏朝存在为问题导向,通过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互证,培养学史料实证意识。
(四)夏桀的暴政 【引导】出示夏桀相关信息和史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讲授夏的灭亡。 【回答】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统治后期,各种很矛盾激化, 通过夏桀暴政史料与民谣解读
国势走向衰微。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民怨沸腾,夏朝陷入全面统治危机。 为三代更替规律总结做铺垫。
环节二:商朝的统治
商朝的建立 1.任务驱动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知识卡片,自主研习教材第二章节内容,完成商朝的知识卡片。 【回答】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殷(盘庚迁殷);末代国君:商纣王;统治措施:任用贤才、发展经济 对外征战、增强军力 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通过知识卡片自主学习,强化时空定位能力。
盘庚迁殷 1.研读地图 【提问】出示商朝形势图,观察商朝形势图,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此种现象何时基本终结? 【回答】①现象:商朝迁都频繁。②原因:受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③盘庚迁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岁月。 通过地图研读,引导学生观察商朝迁都规律,分析自然环境与政治动荡对迁都的影响,理解盘庚迁殷的历史意义。
安阳殷墟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商朝灭亡后,殷都城逐渐荒废,变成废墟,后来人们就把这片遗址称为“殷墟”。 知道殷墟的由来以及历史价值。 知道殷墟的由来。
商朝的衰亡 【提问】商朝后期如何加强统治? 【引导】出示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回答】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回答】尽失民心。 理解商朝衰亡背后的历史规律
环节三:西周的兴衰
(一)西周的崛起 1.自主归纳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武王伐纣的背景和条件? 【回答】①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部落,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②周的首领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人吕尚、周公等人,国力开始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开始准备讨伐商。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历史逻辑
(二)牧野之战 【引导】出示西周利簋图片及上面的铭文,最终周是在哪场战争中灭了商朝? 【引导】出示视频片段,请学生结合视 【回答】牧野之战。 【回答】公元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 通过利簋铭文与视频片段,将考古实物与
频和课本归纳牧野之战的概况。 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历史事件结合,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三)西周的建立 1.任务驱动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知识卡片,自主研习教材第三章节内容,完成西周的知识卡片。 【过渡】出示三幅地图和三个问题,观察以下夏、商、西周的疆域图,说说疆域的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过渡到西周的分封制。 【回答】疆域扩大,实行分封制。 通过疆域图对比,直观呈现西周统治范围扩大,引出分封制的必要性,培养 时空观念。
(四)西周的分封制 1.任务驱动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知识卡片,阅读教材P25,合作探究,梳理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概况。 2.历史解释 【引导】图示分封制,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分封制的特点。 【引导】继续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材料分析,思考分封制的作用? 【回答】①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③等级森严,臣属关系明确。 【回答】积极作用: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周的文化具有稳定性、持续性。消极作用:削弱了王权,为日后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 通过任务驱动梳理分封制要素,结合等级示意图与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的特征;通过正反两方面材料讨论,辩证认识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培养 历史解释与 辩证思维能力。
(五)礼乐制度 【讲授】图示礼乐制度并进行讲解。 知道并理解礼乐制度的含义。 理解礼乐制度。
(六)西周的灭亡 【引导】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小组交流,梳理并概述西周灭亡的过程。 【归纳】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 戎攻陷镐京,曾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回答】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②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③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有助于强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启示,落实 家国情怀。
(三) 课堂小结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 局面形成,却因桀的暴政而亡。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商朝,盘庚迁殷后稳定发展,甲骨 认真听讲,得出历史借鉴。 帮助学生构建三代更替的整体认知框架,
文和青铜器见证其文明,终因纣的荒淫暴虐被周取代。公元前 1046 年武王建西周,分封制与礼乐制度巩固统治,然幽王暴政致西周灭亡。三代兴衰印证 “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后续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埋下伏笔,也让我们感悟到治国需勤政爱民的历史智慧。 提炼民心向背的历史规律,为后续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埋下伏笔。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借助电影片段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任务驱动、史料实证与材料研读,助力学生理解夏商西周王朝更替及制度变革。但在分封制深层影响剖析上稍显不足,对考古证据与文献记载的结合讲解可更深入。后续需强化历史事件逻辑关联引导,增加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以提升其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