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4湖北沙市中学期中改编)“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交通规则,交通信号灯颜色的选择也蕴藏着一些地理知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交通信号灯选择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原因是( )
A.波长较短容易被吸收
B.波长较长容易被吸收
C.波长较短不容易被散射
D.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
2.下列现象与此原理相似的是( )
A.日出、日落时的霞光
B.晴天夜间温度低
C.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D.燃烧秸秆抵御寒潮
(2025安徽师大附中期中)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如图a,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抑制膜内外的热对流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易混题)如图b,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2025辽宁丹东七校协作体期中联考)两小儿辩日的远近,一小儿曰: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小儿曰: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下面图1为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长短的关系示意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读图1,“早晨凉而中午热”用大气热力原理来解释,是由于太阳辐射处于( )
A.①经过的大气路径短
B.②受到的大气散射多
C.①地面的反射比较强
D.②到达地面的辐射多
6.图2中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组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025福建泉州四校期中联考)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易混题)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太阳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8.冬季地表积雪利于农作物越冬,是因为积雪使( )
A.①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多
B.②增强,大气吸收热量多
C.③减少,地面散失热量少
D.④减少,地面反射热量多
9.大气吸收④( )
A.较少,因为④为短波辐射
B.较多,因为④为长波辐射
C.较少,因为④为长波辐射
D.较多,因为④为短波辐射
(2025山东淄博五中期中)在冬季,室外停放的汽车玻璃上会起一层厚厚的霜,严重影响司机的视线,如不及时处理,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如图示意一玻璃起霜的汽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冬季的夜晚,车霜容易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及最易起霜的位置是( )
A.有云无风 车外 B.有云有风 车内
C.晴朗有风 车内 D.晴朗无风 车外
11.下列防止车窗起霜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开启汽车除霜模式
B.开暖风不停地吹玻璃
C.在玻璃上盖一层棉布
D.打开车窗通风散热
12.(2025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大气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产生各种天气现象,还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1)地面温度升高主要来自图中 (填序号),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填序号)。(2分)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是310℃左右,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最大约为40℃,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填文字)作用,夜晚没有 (填序号)的保温作用。(2分)
(3)到达青藏高原地面的③很多,请简要回答原因。(3分)
(4)科学家研究发现,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大气温度降低,形成“阳伞效应”。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阳伞效应”形成过程。(6分)
能力提升练
题组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025山东日照实验高中月考)辐射表是测量各种辐射的工具,测量不同的辐射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和安装方式。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大气热力作用所采用的辐射表及安装示意图(①②测量短波辐射,③④测量长波辐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辐射表①②③④测量的辐射类型依次为( )
A.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2.某日雪后,天气转晴且气温下降,辐射表②③测得的辐射量变化情况为( )
A.②增大、③增大
B.②减小、③减小
C.②增大、③减小
D.②减小、③增大
(2025福建五校期中联考)近年来,山东海阳绿茶已经成为海阳特色产品。入冬后,极端低温天气对茶树生长影响较大,有关农业部门建议茶农,一是越冬期间做好根际培土,行间铺草覆盖,浇灌越冬水,提高茶树根抗寒能力;二是在低温来临前,采取烟熏(如图2)或喷雾等方法避免或减轻冻害程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根际培土、行间铺草覆盖,提高茶树根抗寒能力,其原理是( )
A.减弱① B.减弱②
C.增强③ D.增强④
4.熏烟能够减轻冻害,是因为烟雾能够( )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B.增加水汽含量,使太阳辐射增强
C.提高地面温度,使地面辐射增强
D.提高大气温度,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2025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月考)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面为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白色塑料大棚能有效改善棚内热量条件,关于其工作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强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截留④
6.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其悬挂位置及作用是( )
A.南墙,提高棚内温度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
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增加棚内湿度
7.盛夏时,菜农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
A.增加③,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④,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②,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④,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2025安徽六安一中期中)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下图。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霜的形成( )
A.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
B.微风阴雨的冬春清晨
C.大风晴朗的冬春夜晚
D.大风阴雨的秋冬清晨
9.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有( )
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
②在水汽凝华之前,出现白霜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出现黑霜时
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热量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
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25山东潍坊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我国北方冬季寒冷,部分居民在房屋前利用铝合金和玻璃搭建阳光房,显著提高了房屋的室内温度。如图示意阳光房景观。
(1)分析阳光房能显著提高房屋室内温度的原因。(6分)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阳光房白天时段阴天室内温度比晴天低的原因。(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基础过关练
1.D 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按照波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波长越长,越不容易被散射,在空气中的穿透能力也就越强。选用波长较长的光的颜色作为信号灯的颜色,最容易被看到,由此可知,D正确。
2.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交通信号灯选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是运用了光的散射原理。
推理过程 结论
日出、日落时的霞光是由于红光波长最长,不容易被散射,较容易穿透大气,而其他颜色的光由于波长较短,容易被散射,不容易穿透大气 A正确
晴天夜间温度低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B错误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是由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海拔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 C错误
燃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其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颗粒物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提升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可以抵御寒潮 D错误
3.A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抑制膜内外的热对流,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A正确;地膜覆盖在地表,对地膜外的大气逆辐射与太阳辐射的总量影响小,B、C错误;由于地膜覆盖在地表,所以地膜减弱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
4.C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产品质量,C正确;树下覆盖地膜,会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但夏季气温高,这不是其主要作用,A错误;地膜可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目的不是降低地温,B错误;覆盖地膜没有起到增加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D错误。
易混辨析 地面反射与地面辐射的区别
地面反射的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当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时才会发生地面反射,其反射太阳辐射的强度与地面性质有关。如地面上有积雪时,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就强。
地面辐射是地面本身向外散发的热辐射,昼夜都会发生,其辐射的强弱与地面的温度高低有关。如在夏季晴朗的午后,走在马路上感到特别热,这是因为地面的温度高,地面辐射较强;而在冬季融雪的午后,气温却较低,这是由于地面吸收的热量被融雪消耗掉,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5.D 近地面大气在早晨和中午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弱,而太阳辐射的强弱又是由大气削弱作用的强弱决定的。由图1可知,①②的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所经过的大气路径长短不同,受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度不同:①经过的大气路径长,A错误;②经过的大气路径短,受到的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辐射多,B错误、D正确;地面的反射作用主要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也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小,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越大,但其对气温影响并不大,C错误。
6.C 图2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所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③。
7.B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图中④代表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②代表大气辐射,①代表大气逆辐射,B正确。
易混辨析 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这些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因此被称为大气逆辐射;而向上的部分则散失到了宇宙空间。
8.C 积雪导热性差,故积雪可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阻隔了地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①是大气逆辐射,地表积雪能反射太阳光,地面吸收热量少,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少,近地面大气的温度较低,大气辐射(②)减弱,大气逆辐射(①)也减弱,A、B错误。积雪对太阳辐射(④)无影响,D错误。
9.A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④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故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较少,A正确,B、C、D错误。
10.D 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季的夜晚,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故车内不易起霜,B、C错误。汽车外表面散热速度快,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其表面凝结成霜。晴朗无风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大气降温快,再加上无风,不能将水汽吹散,很容易形成车霜,D正确、A错误。
11.C 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启汽车除霜模式、开暖风不停地吹玻璃都是在起霜后所采取的除霜措施,不是防止车窗起霜的措施,A、B错误;在玻璃上盖一层棉布,能够减缓车窗玻璃散热的速度,可防止车窗起霜,C正确;车霜容易在夜晚形成,夜晚车辆停在户外,不可能打开车窗通风散热,D错误。
12.答案 (1)③ ⑥
(2)削弱(或者吸收、反射、散射) ⑤
(3)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4)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烟尘和水汽,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解析 (1)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即图中的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即图中的⑥。(2)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所以,白天没有大气削弱作用,夜晚没有大气保温作用,而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即图中的⑤。(3)③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到达青藏高原地面的太阳辐射很多,主要是因为其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4)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烟尘和水汽,飘浮在空中,会遮挡阳光,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最终导致气温降低。
知识拓展
“阳伞效应”又称微粒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方面能反射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两者相比,前者大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气温降低。
能力提升练
1.B 根据材料可知,①②测量短波辐射,③④测量长波辐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因此①②测量太阳辐射,③④测量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B正确。
2.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测量的是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③测量的是大气逆辐射。某日雪后,地面新雪较多,新雪的反射率高,因此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较多,即②测得的辐射量增大,B、D错误。天气转晴,大气逆辐射变弱,因此③测得的辐射量减小,A错误、C正确。
知识拓展 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辐射强度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辐射的强度越大。这是因为物体温度越高,其内部的微观粒子运动越剧烈,从而产生更多的电磁波辐射,导致辐射强度增加。一般而言,正午12时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午后13时左右,地面温度达到一天中最高,此时地面辐射也最强;午后14时左右,大气温度达到一天中最高,此时大气辐射最强,大气逆辐射也最强。
3.B 根际培土、行间铺草覆盖,可以减弱地面辐射,减少土壤的热量散失,从而提高茶树根抗寒能力。由图1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根际培土、行间铺草覆盖,提高茶树根抗寒能力,其原理是减弱②,与①③④无关。故选B。
4.A 烟雾中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增加,可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从而减轻冻害。故熏烟能够减轻冻害,是因为烟雾能够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增强,A正确。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减弱,B错误。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烟雾不能直接提高地面温度,C错误。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升温,与烟雾关系不大,D错误。
5.D 白色塑料大棚可以使外界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射入棚内,但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基本无法射出,从而将热量截留在大棚内,有效提高了棚内的温度。结合示意图可知,①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故D正确。
6.B 冬春季节,北半球太阳高度小,光照条件差,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在我国北方,正午阳光从南方天空照射到北墙上,在北墙悬挂光亮镜面膜,可通过反射太阳光增加棚内光照,以促进蔬菜光合作用的进行,提升农作物品质,B正确。
7.C 盛夏时,太阳辐射强,大棚内气温高,植物的蒸腾作用旺盛,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避免棚内温度过高,从而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C正确;覆盖黑色尼龙网,不能增加大气逆辐射(③),也不能阻止和增强地面辐射(④),A、B、D错误。
8.A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形成霜的条件是夜晚降温幅度大,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秋冬季节微风晴朗的夜晚,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同时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因此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有利于霜的形成,A符合题意;阴雨天气时云层较厚,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近地面空气不易冷却,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B、D;风速过大时,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C。故选A。
9.A 材料信息表明,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黑霜是因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人们看不见,往往疏于防范,但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①正确;在水汽凝华之前,出现白霜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出现黑霜时,水汽的保温作用相对较强,因此出现白霜时的近地温度往往高于出现黑霜时的近地温度,对农作物的冻害程度会减弱一些,②正确;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导致其对农作物的冻害程度要弱一些,③正确;黑霜表示未结霜,不存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现象,④错误。综上所述,选A。
10.答案 (1)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能透过玻璃到达阳光房内;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辐射不易透过玻璃,可将热量大部分保留在阳光房内;密封的空间也大大减少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进而显著提高了房屋室内温度。
(2)阴天比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阳光房内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阳光房内气温低。
解析 (1)材料信息显示,阳光房是由铝合金和玻璃搭建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玻璃进入阳光房内,但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产生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的大气辐射,却不易透过玻璃,从而将大部分热量保存在了阳光房内。另外,阳光房是一个密封的空间,减少了阳光房内外的热量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从而使得房屋内的温度显著提高。(2)阳光房内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与晴天相比,白天阴天时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阳光房内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从而导致阳光房内的气温较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