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大气的组成
(2024辽宁省实验中学期中改编)科学家在一家农场里进行实验,发现二氧化碳在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作用最显著。在这两个时期,如果每周喷施两次二氧化碳气体,喷上4~5次后,蔬菜可增产90%,水稻可增产70%,大豆可增产60%,高粱甚至可以增产200%。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干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特征是( )
A.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8%
B.海拔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其含量最高
C.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
D.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2.施用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农作物增产,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 )
A.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B.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不受伤害
C.能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
D.直接影响地面温度,增加降水量
题组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2025安徽合肥一中期中)2024年8月22日,“长征七号甲”遥九运载火箭搭载“中星4A”大型高轨通信卫星在海南文昌发射场201工位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长征七号甲”遥九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 )
A.一直升高
B.降低→升高→降低
C.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D.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4.关于“长征七号甲”遥九运载火箭所穿过的大气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流层大气不稳定
B.在平流层看到大雁南飞
C.平流层水汽和杂质少
D.在高层大气看到极光
(2025辽宁大连二十四中期中)2018年12月13日,国外某公司的“太空船2号”飞行器成功飞至高度约80千米的“太空边界”,这次成功试飞意味着亚轨道太空旅行成为可能。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飞行器上升至30千米过程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是( )
A.不断下降 B.先升高后下降
C.不断升高 D.先下降后升高
6.关于图中①②③层大气,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多水平运动,适合航空飞行
B.①层内多云、雨、雾、雪天气现象
C.②层有若干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
D.③层大气存在臭氧层
7.图中短波利用了( )
A.平流层大气能见度好的特性
B.电离层中大气高度电离的特性
C.臭氧层中臭氧含量高的特性
D.高层大气中大气温度高的特性
能力提升练
题组 大气的垂直分层
(创新题·新考法)(2025山东潍坊期中)对流层顶是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研究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与变动情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下图示意1968—1996年中国部分地区甲、乙、丙三个月份的平均对流层顶高度场分布(单位:米,等值距为500)。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a、b、c的数值依次是( )
A.11 500、10 000、10 500
B.10 500、12 000、10 500
C.11 500、10 000、11 500
D.10 500、12 000、11 500
2.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月份是( )
A.7月、1月、4月 B.1月、4月、7月
C.1月、7月、4月 D.7月、4月、1月
(2025山东日照一中月考)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温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日出前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温度分布曲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四个时段的曲线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2025山西晋中多校期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等组成。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成分、温度、密度及运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近地面大气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1)指出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大气层名称。(3分)
(2)简述乙层大气温度变化特点,并解释原因。(6分)
(3)举例说明甲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练
1.C 海拔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8%,A、B错误;二氧化碳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森林茂密地区含量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含量高,C正确;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D错误。
2.A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施用二氧化碳气体能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增产,A正确;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免受伤害的是臭氧,B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但这不是农作物增产的主要原因,C错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间接影响地面温度,不会增加降水量,D错误。
3.D “长征七号甲”遥九运载火箭在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随着高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进入平流层后,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继续上升到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故“长征七号甲”遥九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气温经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D正确。
4.B 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旺盛,故对流层大气不稳定,A不符合题意;平流层高度较高,空气稀薄,在平流层不可能看到大雁南飞,B符合题意;水汽和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平流层的水汽和杂质少,C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较强时,在高纬度地区的高层大气可能看到极光,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据图可知,飞行器上升至30千米过程中,飞行器经过了①层和②层,依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①层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②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故气温的变化规律是先下降后升高,D正确。
6.B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层为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不利于航空飞行,A错误;①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加上对流旺盛,故多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B正确;②层为平流层,该层有臭氧层,③层为高层大气,有若干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故C、D错误。
7.B 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大气层之所以能够进行短波通信,是因为利用了高层大气电离层中大气高度电离的特性,与平流层大气能见度、臭氧含量、高层大气的温度无关。故选B。
能力提升练
1.D 图中a、b、c所在纬度为中纬度。依据所学知识,对流层高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图中a等值线位于11 000米等值线的北侧,其数值应该低于11 000米,由等值距为500米可知,a的数值应为10 500;b、c两条等值线位于11 000米等值线的南侧,其数值应该大于11 000,由此可以计算出b、c的数值分别为12 000和11 500。故选D。
2.B 由于对流层高度具有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结合“近地面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可知,对流层高度与近地面的气温高低有关,即近地面气温越低,对流层高度越低;近地面气温越高,对流层高度越高。而在不同的季节,近地面气温也不同,对我国来说,夏季气温最高,对流层高度也应该最高,冬季气温最低,对流层高度也应该最低,而春、秋季对流层高度介于冬、夏季之间。从图中11 000米等值线的位置来看,我国新疆地区的对流层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丙、乙、甲。由此可以推断出丙对应夏季,乙对应春、秋季,甲对应冬季,结合选项,选B。
规律总结 对流层高度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点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大气对流的强度,而大气对流强度又取决于近地面气温的高低。由于纬度越低,近地面气温往往越高,故全球对流层的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赤道地区最厚,两极地区最薄;而从时间变化来看,由于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故某地的对流层高度一般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3.A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在夜晚时,由于没有太阳的照射,近地面的热量会不断散失,从而出现越接近地面气温越低的逆温现象。依据所学知识,一天中的最低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结合图中不同时段近地面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状况,甲曲线近地面气温最低,故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日出前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温度分布曲线的是甲,A正确。
4.D 近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以随空气对流运动而扩散,对流运动越强,大气污染物越容易扩散。读图可知,甲、乙、丙三条曲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大气结构稳定,从而抑制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排除A、B、C;图中丁曲线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空气上冷下热,对流运动强,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D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 (1)甲:对流层;乙:平流层;丙:高层大气。
(2)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含有大量的臭氧,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导致气温上升;随着高度增加,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升高。
(3)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挑战;等。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乙层为平流层,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大气温度变化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原因是在该层距地面22~27千米范围内,存在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导致气温升高,而高度越高,紫外线越强,臭氧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故温度也不断升高。(3)甲层为对流层,该层上冷下热,对流旺盛,加之水汽和杂质多,故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大气造成污染,会影响人体健康;由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端天气多发,也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