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二章 复习提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二章 复习提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11: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混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在我国古诗词或谚语中也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
2.在新疆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白天①弱,夜晚②弱  
B.白天④强,夜晚②强
C.白天①强,夜晚③强  
D.白天④弱,夜晚③弱
易错点1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近年北京将铺设普通水泥砖的停车坪改造为铺设草坪砖的停车坪(如下图)。2018年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上了热搜,众多网友惊奇于某室外停车场积雪初融时空车位上出现的近千个“馒头”状的小雪堆。该停车场的上面铺着方形的地砖,每个“雪馒头”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改造后的停车坪,白天近地面气温明显降低,反映出草坪砖(  )
A.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少  
B.反射的太阳辐射较多
C.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D.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4.地砖上出现“馒头”状小雪堆的主要原因是(  )
A.砖块吸收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
B.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
C.砖块颜色深,升温快,温度高
D.土壤比热容大,升温慢,温度低
易错点2 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风向差异
  (2025山东东营月考)下图所示气压状况在北半球海拔5 000米的等高面上,图中等值线是该高度上高空与对应近地面的垂直气压差值线(只考虑温度因素),近地面不考虑地形起伏。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F点吹(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北风  
D.南风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对应的近地面此刻是阴雨天气
B.甲处的温度比乙处高
C.甲处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下沉
D.乙处对应的近地面可能是冬季海洋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海拔越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综上分析可知,“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因为随高度增加②减弱,B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是比较少的,因此“高处不胜寒”与①太阳辐射关系不大,A错误;“高处不胜寒”与③大气逆辐射、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C、D错误。
2.D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指昼夜温差大,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且以新疆地区最为明显。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所以白天日照强,气温高;晚上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比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低。综上可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因为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故选D。
易混辨析 
  削弱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保温作用是大气对地面的作用,是大气对地面热量散失的补偿。大气吸收的热量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就强,近地面的气温往往就高。故在分析时要把握住以下两点:①只要是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就用削弱作用来分析;②只要是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就用保温作用来分析。就第2题而言,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而夜晚晴天,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气温较低,故昼夜温差大。所以,白天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也弱,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由此可以总结出白天用削弱作用解释,夜晚用保温作用解释的规律。
3.A 普通水泥砖停车坪比热容小,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升温剧烈,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吸收后也迅速增温。而改造后铺设草坪砖的停车坪,由于有草和部分出露的土壤,比热容增大,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升温相对缓慢,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较弱,再加上草类植被的蒸腾和土壤的蒸发作用消耗了部分热量,使得近地面大气吸热后增温幅度也较小,从而使得白天近地面气温明显降低。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所以改造后的停车坪白天近地面气温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草坪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少,A正确。
4.D 同一地区不同的下垫面,由于气温和太阳辐射基本相同,其积雪融化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积雪吸收地面热量的多少。地砖上出现“馒头”状小雪堆,说明小雪堆下面的物质温度比较低,导致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从景观图中可知,地砖的空心部分即土壤处有积雪,非空心部分无积雪,这是由于土壤比热容大,升温慢,温度较地砖的非空心部分低,导致在同一时间内,土壤上的积雪融化慢,D对;砖块吸收的太阳辐射多,砖块颜色深、升温快、温度高,均会加速砖块上的积雪融化,但这不是出现“馒头”状小雪堆的主要原因,A、C错;同一区域,太阳辐射相同,在不考虑反射率的情况下,砖块、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相同,B错。
易错提示 
  课本第35页有“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这句话,单看这句话不难理解,但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时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近地面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多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而不是取决于地面吸收热量的多少。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若这两种物质所储存的热量相同,那么,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一定低于比热容小的物质。假设1千克水和1千克铁所存储的热量相同,那么水的温度一定比铁低。本题组容易理解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比热容,而将热量和温度混为一谈,认为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温度一定就高。那么如何做对这类题呢 做到以下两个方面是关键:一是明确记住“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这句话;二是在太阳辐射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两种下垫面的比热容,明确哪种下垫面升温快、温度高,哪种下垫面升温慢、温度低,温度高的下垫面地面辐射强,对应近地面大气的气温就高。
5.C 可以先画出图示地区可能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由于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故用近地面气压减高空气压即为垂直气压差值。由所绘图中的信息可知,Ⅰ 图中甲处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乙处近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故气压P甲'-P甲>P乙'-P乙,和材料图示信息不符,故 Ⅰ 图错误。Ⅱ 图中甲处近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乙处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故气压P甲'-P甲6.B 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处对应的近地面是高压,空气收缩下沉,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故天气晴朗;甲处对应的近地面是低压,是热源,温度高于乙处对应的近地面,只考虑温度因素,升高相同的高度,降温一样,故甲处的温度比乙处高;甲处在垂直方向上空气应该是上升运动;乙处对应的近地面若是冬季海洋,则为热源,冬季海洋温度高,空气上升应该形成低压,但乙处对应的近地面是高压。综上分析,B项符合题意。
易错提示 
  解答这类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明确等压面分布图描述的是近地面还是高空;(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正好相反;(3)在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在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平行;(4)分析近地面气温、气压状况,一定要掌握气温和气压的关系,即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就本题组而言,由5 000米高度上高空与对应近地面的垂直气压差值线,判断出甲、乙两处及对应近地面气压高低状况,是突破问题的关键。准确判断出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状况后,再根据所掌握的有关知识,逐一解决问题即可。出错的原因往往是不能准确判断出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高低,或未能掌握近地面气温、气压、气流垂直运动状况之间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