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土壤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观察土壤
(2024安徽六安二中月考)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a中甲层为( )
A.有机层 B.淀积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题组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025山东泰安一中月考)下图示意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阔叶林—淋溶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4.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分解有机质 B.富集养分元素
C.合成腐殖质 D.决定矿物成分
(2024广东东莞东华高级中学月考)下图为“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原始土壤B.成土母质、风化物
C.原始土壤、成土母质D.原始土壤、风化物
6.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高等植物生长
C.风化作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微生物着生、风化作用
7.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养分的流失
D.有机质的积累、养分的富集
题组三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025山东部分学校联考)下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在地处秦岭南坡的火地塘教学实验基地与黑龙江绥化海伦市大豆田实习时分别采挖的土壤剖面。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火地塘与海伦市的土壤差别很大,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成土时间 D.地形
9.黑龙江绥化海伦市推广“秸秆还田”耕作法,即边收获作物,边将秸秆粉碎,覆盖在土壤表面。这对土壤最大的益处在于( )
A.抑制沙尘暴形成
B.提高土壤透气性
C.改良土壤结构
D.提高土壤温度
(2025福建龙岩一中月考)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图示意某地保护性耕作法实施前后的相关实验资料。近年经实践发现,东北地区不适合大面积秸秆还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 )
A.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大气湿度
C.加剧空气污染
D.增强土壤透气性
11.东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秸秆还田是由于( )
A.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秸秆营养
B.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足够肥沃
C.气候寒冷,不利于秸秆腐烂
D.地形平坦且开阔,地表排水不畅
(2024安徽蚌埠期末)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后山一条新开的步道开展土壤野外观测,他们发现步道两侧遍布红色土壤,偶尔在梯田下方找到青灰色土壤。该兴趣小组分别制作了两组土壤剖面,并采集了相应的土壤标本。有位细心的同学发现,不远处农田有一大片盛开的紫云英,一台小型农用机正将它们翻耕入土。返回学校后,该兴趣小组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性质测定实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实验显示,土质黏重是两组土壤的共同特点,其成因主要是( )
A.气候湿热
B.地势低洼
C.生物活动
D.人类耕作
13.紫云英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常见的越冬绿肥作物,兼做饲草,还可入药。推测当地农田种植紫云英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乡村旅游
B.增加土壤肥力
C.解决饲料问题
D.销售地道药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土壤的特性和成因
(2025吉林省吉林一中期中)浙江省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报告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①质地较黏重
②腐殖质含量高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红壤形成过程中( )
①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②生物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③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④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25山东泰安一中月考)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的数量组成和向土壤归还方式不同,它们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我国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两种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3.两种土壤剖面20cm以下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差异明显,原因可能有( )
①木本植物根系粗大
②木本植物主要以枯枝落叶的方式归还
③草本植物主要以枯残根系的方式归还
④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更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江西宜春丰城中学月考)下图示意甲、乙两土壤剖面构造。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与甲相比,乙土壤腐殖质层较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上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
B.生物量大,促进岩石风化
C.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D.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5.若近年来乙土壤有机层变薄,则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B.降水季节变化减小
C.地表径流堆积加强
D.区域气候类型改变
题组二 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2025山东聊城二中月考)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海南省定安县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月份0~30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差异统计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6.与撂荒地相比,土壤有机碳( )
A.一熟制含量更多
B.耕作的土壤含量更多
C.二熟制年变化小
D.三熟制垂直差异更大
7.20~3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少的原因是( )
A.淋溶作用强
B.土壤黏性较强
C.微生物作用强
D.水土流失严重
8.提高该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措施为( )
A.减少耕作次数
B.增施化肥
C.增加撂荒时间
D.种植绿肥
(2025辽宁七校协作体联考)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下面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和黑土、红壤、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与南方湿热地区的自然红壤相比,经熟化后的水稻土( )
A.pH值降低 B.母岩风化强
C.结构更简单 D.土壤肥力高
10.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
A.表土层紧实,提供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
B.母岩层变薄,阻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
C.耕作层浅薄,提高土壤有机质
D.犁底层紧实,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
11.红壤和黑土熟化成水稻土的过程有差异,主要是下列哪一自然要素造成的( )
A.土壤水分 B.矿物质
C.有机质 D.土壤酸碱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土壤
基础过关练
1.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一般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A错误、B正确;耕作层和犁底层为耕作土壤的分层,C、D错误。
2.C 从图b中可以看出,该地表层土壤(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小,A错误;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误;土壤表层肥力较低,说明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流水侵蚀严重,C正确;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误。
3.B 四个选项中,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地区,且越往南降水越多,土壤淋溶层越厚,故阔叶林—淋溶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地区,B正确;东北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不是主要的阔叶林分布区,A、C、D错误。
4.B 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养分元素富集到地表,B正确;分解有机质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A错误;腐殖质是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的,C错误;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D错误。
5.A 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一般是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故a、b分别是成土母质、原始土壤,A正确。
6.C 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经过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形成原始土壤,C正确。
7.D 原始土壤形成之后,为草本、木本等高等植物提供了着生的条件,而高等植物的不断生长,会促进有机物的不断积累,并且使得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最终形成成熟土壤,D正确。
8.B 图中显示,海伦市土壤颜色较深,属于黑土,其成土条件是夏季温和湿润、冬季气候寒冷,在这种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不活跃,有机质分解慢,可以产生深厚的腐殖质层,使土壤变黑。但位于秦岭南坡的火地塘夏季高温多雨,这种气候特点导致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层深厚,质地黏重,黏粒含量高。综上所述,火地塘与海伦市的土壤差别很大,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而成土母质、成土时间和地形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
9.C 秸秆粉碎还田对于土壤有多方面的好处,如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等,C正确;秸秆粉碎还田对于抑制沙尘暴形成、提高土壤温度和提高土壤透气性作用均不大,A、B、D错误。
10.A 对比图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可知,进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增加,能够增加土壤水分,A正确;图中显示大气水分增加,大气湿度有所上升,B错误;据图可知,进行保护性耕作后大气浮质显著下降,有利于空气质量上升,C错误;据图可知,进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空气下降明显,土壤透气性减弱,D错误。
11.C 秸秆还田的关键是秸秆在微生物的分解下腐烂转化为土壤所需的有机养分,但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不利于秸秆腐烂,秸秆还田效率低,C正确;东北地区雨季较短,且降水不能冲刷秸秆营养,A错误;东北黑土虽然肥沃,但长期耕作之后土壤肥力已经明显降低,B错误;地表排水不畅与不适宜大面积秸秆还田无关,D错误。
12.A 材料“步道两侧遍布红色土壤”,说明土壤为红壤,该学校位于我国南方;我国南方的农田主要种植水稻,种植水稻会形成水稻土,所以,梯田下方找到的青灰色土壤应该是水稻土。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土壤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故这两种土壤土质黏重,其成因主要是气候湿热。故选A。
13.B 由题干“紫云英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常见的越冬绿肥作物”可知,当地农田种植紫云英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肥力,B正确。发展乡村旅游、解决饲料问题和销售地道药材都不是种植绿肥作物的主要目的,A、C、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壤具有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的特点,①不符合题意。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一般为灰黑色或黑色,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表明腐殖质含量低,②明显错误,符合题意。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土层,淀积层应位于淋溶层之下,③明显错误,符合题意。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母质层位于母岩层之上,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本题具体分析见下表:
分析 结论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淋溶层厚度是由气候决定的,①错误 故选C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②正确
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速度快,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③错误
地形坡度大小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从而影响土层厚度,陡坡土层薄,缓坡土层厚,④正确
3.C 20cm以下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草本植物大于木本植物。原因如下:尽管木本植物植株、根系庞大,但根系几乎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的方式归还有机质,故木本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地表有机质含量高,但地下部分有机质急剧减少;草本植物植株矮小,且生物量不如木本植物大,但其大多数是一年生植物,每年都产生大量的枯根,主要以枯残根系的方式归还有机质,所以,草本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表层有机质不如木本植物多,但20cm以下土壤有机质却比木本植物多。选C。
4.C 依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土壤表面生长着乔木(灌木),乙土壤表面以草本植物为主,说明甲为森林土壤,乙为草原土壤。这两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都较为丰富,但生长森林的地区,由于气温高或降水多,微生物分解作用或淋溶作用较强,土壤腐殖质层相对较薄;而生长草原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或降水较少,微生物分解作用或淋溶作用较弱,腐殖质积累较多,土壤腐殖质层相对较厚。综上分析,C正确。
5.A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且表层土壤易受外力侵蚀,使有机层变薄,A正确;若降水量减少,植被将减少,但降水季节变化减小,对植被的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层的影响也较小,B错误;地表径流堆积加强,土壤将变得深厚,更有利于植被生长,不会导致有机层变薄,C错误;区域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D错误。
归纳提升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
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有机组合。其中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生物和气候: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有机质的来源就多;而高温多雨的气候,又会使得有机质快速被分解和淋溶。故植被覆盖率高、气候冷湿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也高,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而植被稀少的干旱、寒冷地区和高温多雨的湿热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也低,如沙漠地区、两极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
6.D 结合下面分析,本题选D。
7.A 地表水或灌溉水在20~30cm土层中渗透时,会将部分溶解的有机碳向下层土壤迁移,使得该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降低,A正确;土壤黏性和有机碳含量无关,B错误;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表层最丰富,其作用强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递减,C错误;表层土壤更容易受到地表径流的侵蚀,水土流失更严重,D错误。
8.D 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措施有很多,如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根据材料可知,一熟制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说明减少耕作次数并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A错误;化肥不是有机碳,增施化肥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B错误;由材料可知,撂荒地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二熟制和三熟制高,C错误;绿肥属于有机肥的一种,种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D正确。
9.D 南方湿热地区的自然土壤为酸性红壤,不太适合农作物生长,而熟化后的水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淋溶作用减弱,故土壤pH值会有所升高,A错误;熟化土壤主要影响土壤表层,对母岩风化影响不大,B错误;图中显示,经熟化后的水稻土结构更复杂,C错误;由于种植水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D正确。
10.D 由于多年种植水稻,表土层会更加疏松,A错误;有机界与无机界是靠生物循环联系的,与母岩层关系不大,B错误;图中显示,水稻土耕作层较为深厚,C错误;尽管水稻土淋溶层很薄或缺失,但存在一个犁底层,犁底层较紧实,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D正确。
11.A 图乙中显示,红壤熟化成水稻土需要渍水,即向土壤中灌水,使得土壤水量达到或接近饱和;而黑土熟化成水稻土需要脱沼泽,即将土壤中的积水排出去。故红壤和黑土熟化成水稻土过程的差异主要是由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造成的,A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