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震波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025福建厦门一中月考)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图1中的甲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图2示意2021年11月21日我国四川省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的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2.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3.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主要与下面哪个选项有关( )
A.纵波可在气体中传播
B.横波的波速快于纵波
C.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
(2025北京四中期中)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 )
A.①层为地壳 B.②层为上地幔
C.③层为下地幔 D.M为莫霍界面
5.结合图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厚度不均,陆地部分薄、海洋部分厚
B.岩石圈包含②层全部和①层顶部
C.火山喷发物质来源于圈层①
D.E波为横波、F波为纵波
题组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025广东深圳盟校期中联考)下图示意地球各圈层的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地球的四大圈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7.下列关于③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主体是海洋
C.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D.表面高低不平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025福建厦门一中月考)下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创新题·新考法)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部分错误,这些错误有( )
①地核内部结构划分
②两个分界面的标注
③岩石圈的范围
④深度的数字标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
B.软流层的上界即莫霍界面
C.下地幔为熔融态,属于液态
D.地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体金属球
3.(2024湖北宜昌协作体期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据四川省地震局官方消息,四川地区已实现震后5~7秒发送预警信息、震中位置偏差控制在10千米以内、中强地震震级偏差平均0.5级的精准测定,并且在4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后,系统10分钟内即可生成地震烈度分布图,实现了仪器烈度图从无到有的突破,烈度速报精度达10~15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1)描述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通过D界面时波速的变化情况。(2分)
(2)圈层C(大陆部分)厚度与 有关,我国该圈层最厚的地区是 。(2分)
(3)说明利用地震波判断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状态的依据。(4分)
(4)指出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5~7秒发送预警信息的意义。(6分)
题组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025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期中)如图以集合形式示意地球四个圈层,圆甲示意岩石圈,圆乙、圆丙和椭圆丁示意地球的外部圈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属于生物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生物圈的主要特点是( )
A.生物圈是四大圈层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圈层
B.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动植物的总和
C.生物圈生命起源于陆地
D.存在于其他星球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过关练
1.B 由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在千岛群岛附近的甲海域,震源深度为30千米,而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所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超过了地壳厚度,应该发生在地幔,B正确。
2.D 结合下图可知,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选D。
3.D 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但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是横波,ICL地震预警系统就利用这一时间差,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从而达到提前预警的目的,D正确。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B错误。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这些都与能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无关,A、C错误。
4.A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可知,①层为地壳,②层为地幔,③层为地核,M为古登堡界面。故选A。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地壳,其特点是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A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即①层全部和②层顶部,B错误;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即圈层②,C错误;图中E波为横波,F波为纵波,D正确。
6.D 根据图中④圈层为①圈层提供水蒸气、①圈层为④圈层提供降水,可判断出④圈层为水圈,①圈层为大气圈;根据图中②圈层为③圈层提供有机物,③圈层为②圈层提供无机盐,可判断出②圈层为生物圈,③圈层为岩石圈。综合以上分析,D正确。
7.D 由上题分析可知,③圈层为岩石圈,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面高低不平。
能力提升练
1.C 小明绘制的示意图中,地核内部结构划分和深度的数字标注都没有错误,但将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的位置标注颠倒了,①④不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小明标注的岩石圈将软流层包括在内了,③符合题意。故选C。
2.A 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往往会更厚,A正确;软流层的上界为上地幔顶部,地幔的上界才是莫霍界面,B错误;下地幔横波是可以通过的,故推测可能呈固态,C错误;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其中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内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体金属球,D错误。
3.答案 (1)D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向下通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增加。
(2)海拔 青藏高原
(3)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根据横波和纵波能否通过各圈层及其波速变化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状态。
(4)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中的纵波基本没有破坏性,而横波具有破坏性,且横波波速比纵波慢,故地震预警系统先监测到纵波,抢在具有破坏性的横波到达前发出预警,以减轻受灾程度。
解析 (1)读图可知,D界面位于地下17km左右,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在向下通过莫霍界面时,速度均明显增加。(2)读图可知,圈层C为地壳,地壳分为陆壳和洋壳,大陆部分地壳厚度与地表起伏(海拔)有关,地势越高往往厚度越大,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最高,故我国地壳最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3)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因此可以利用横波和纵波能否通过各圈层、传播速度变化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来判断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状态。(4)破坏力较小的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5~7秒发送预警信息,争取在破坏力更大的横波到达前进行预警,使民众紧急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4.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岩石圈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由材料可知,圆甲为岩石圈,结合图中信息,圆乙应为水圈,圆丙为大气圈,椭圆丁为生物圈。综上分析,D正确。
5.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四大圈层中同其他圈层联系最密切、最活跃的圈层,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存在。结合四个选项,只有A项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