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导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导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2 11: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现代以来中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突出特征
第一次
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第二次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的建立,政府的强制运动。
民众生活焕然一新,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社会生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第四次

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环境日趋宽松。
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迅速改变民众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3.政治变革:①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②政府政策推动,如清末“新政”、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4.经济发展:吸收科技革命的成果;工商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5.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三、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外因:建国前期,实行“一边倒”政策使中苏关系密切;后期,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中西交流加强
内因:政治:左倾错误(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
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物资匮乏(前);经济发展迅速,物资丰富(后)
思想:左倾思想,僵化落后(前);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后)
四、基础知识
五、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原因
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六、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意义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七、结合报刊发展历程,说明报刊在近现代社会发挥什么作用?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思想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针锋相对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各种专业性报刊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仍以独特魅力吸引广大读者。
八、“第四媒介”——互联网的兴起
诞生发展:美国,1969年。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对新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1、过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西学,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2、原因: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发展,且不断加深
3、地区:地域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明显,农村则变化不大
4、实质:是东西文化的碰撞与逐渐融合的结果,但始终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但受西方影响明显,有较强的殖民色彩
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直击练习】
1.有人在撰文回忆自己的祖父时写到:爷爷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生于1870年,早在1842年家乡便开埠通商,1872年这里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96年这里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由此可见其祖父出生于(  )
A.上海 B.广州 C.厦门 D.福州
2.(2012·陕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辛亥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
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3·河南南阳部分示范高中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期中)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4.
(2014·河北保定一模·33)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
1948—1966年
1967—1976年
1977—1986年
1987—1996年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职业
17.8
25.8
28.2
40.7
籍贯
4.2
4.9
6.7
4.1
从表中可以看出(  )
A.其侧重点经历了政治出身——经济利益——学历学识的演变历程
B.时代变迁使择偶标准向个人能力倾斜
C.大众择偶标准的盲从心理较重
D.改革开放后对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关注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5.(2015·河北唐山高三摸底·
( http: / / www.21cnjy.com )28)下表是“1880年与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该表能反映出当时(  )
国民收入(亿元)
年增长率(%)
人口(千人)
年增长率(%)
人均收入(元)
年增长率(%)
1880年
1930年
1880年
1930年
1880年
1930年
143.43
257.98
1.21
377636
500789
0.58
38
51.51
0.62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快速发展 B.民生状况有所改善
C.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D.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6.(2015·河北保定高三摸底·
( http: / / www.21cnjy.com )9)《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 B.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
C.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 D.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
7.(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五·25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一个农村中学的女生给一个男生递上一杯水,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情愫好感的表现;如今,一般只会被认为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上主要体现了(  )
A.近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社会史观 D.全球史观
8.(2015·湖北黄冈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30)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9.(2015·江西鹰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模·30)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10.(2015·湖北武汉高三五月模拟
( http: / / www.21cnjy.com )·28)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11.(2015·湖南五市十校高三5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仿真模拟·31)《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  )
A.社会制度的变革 B.社团组织的支持
C.法律保障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12.(2015·湖北武昌高三五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研·28)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13.(2014·山西学业水平·12)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为在《戊戌奏稿》中称:“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然以……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奏请皇帝:“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这体现了(  )
A.维新变法前民族危机加剧 B.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的影响
C.康有为对西方物质生活的向往 D.“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色彩
14.(2016·河南信阳一模·23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远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
15.(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6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16.(2011年3月湖南高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二校联考6题)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13·河北省名校名师高三二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18.(2015·湖北部分学校高三二月调研·29)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它反映出(  )
类别
比例
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
14%
中国依靠贷款修筑的铁路
40%
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
46%
A.交通改善离不开外资输入 B.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没有兴趣
C.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D.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
19.(2016·河北唐山高三摸底·28)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

1876

1934

电报
1835

1871

1886

电话
1876

1882

1912

电灯
1881

1882年
1906

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20.(2016·河南洛阳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第一学期期中·19)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21.(2016·湖南张家界一中高三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次月考·12)历史教授何辉庆说“民国成立,中国面临了人类由陆路、海路活动,走向天空的关口,列强挟带着科技优势,已抢先一步研发,中国人在后辛苦的追赶,希望不会落后太远。”下列的科技成就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19世纪80年代,中国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2.(2013·河北保定一模·28)
( http: / / www.21cnjy.com )《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
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由此能够判断《申报》(  )
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 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
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
23.(2014·河北邯郸高三11月调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18)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兰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24.(2015·河北保定高三摸底·24)截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2013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45.8%,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揭示了(  )
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位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
25.(1
6分)自然、法律和造物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人都是公平的,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才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的繁荣,这些女性靠文学创作和鉴赏批判来传承妇女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刻印女性书籍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和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这些妇女……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
——(1993年)[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绪论
材料二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才女文化”繁荣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秋瑾认为女性获得“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的福”的条件有哪些?(2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原因。(6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
序号
历史材料
1
公元前11世纪,我国水稻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2
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洲等省份。
3
公元6世纪,我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爪哇岛),男子用丝绸做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习俗。秦汉时,中国筷子传到日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机会。
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
5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
6
19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娱乐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
7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8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
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3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填写“材料序号”和“主题”两个空格;论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200字左右。)(1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B
【解析】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所学辛亥革命给民风习俗带来了深刻变迁,“禁止妇女缠足、废除‘大人’之类的封建称呼、用鞠躬代替跪拜等等。”使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旧的封建礼仪废止了,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取而代之,为人们所接受。本题中第①项最早提出“断发”主张的是康有为,据此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和对表格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看,北京在1923年书籍教育特别是娱乐享受比他在成都时占的比例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人民的生活习俗也发生变化。
4.【答案】B
【解析】A项中的“经济利益”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表格可以看出1948年以来,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中看重学历和职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择偶标准向个人能力倾斜,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87—1996年对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关注度比1977—1986年有所增加,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民族资本主的持续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国民收入年增长率是正数,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关系,故C项错误;近代化主要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材料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信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
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可得知在城市和农村,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B.C.D项内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B.C.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近代化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考察人类如何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文明演进史,包括从横向看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的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故C项正确;全球史观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显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随跳舞潮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强调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社会习俗受西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但是不能体现子来说在中国普遍使用的过程,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自来水的使用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可知在中国的社会陋习还是存在的,不能说彻底革除,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可知自来水的应用从抵触到接受的一个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如果乐意接受的话就不会有材料中“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的现象了,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的信息可知服饰西化损害了国内传统纺织企业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宪政改革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1950年9月”可知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加入家庭妇联”“加入学习班”可以看出社团组织的支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新婚姻法的颁布”可知有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改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崇尚节俭的观念,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生产,达到“裕国足民”。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属于外因,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与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冲击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扩大国内市场,要求民众改变消费观念,是其根源,故C项正确;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在于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对于扩大国货市场的需要,故D项错误。
13.【答案】B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之所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的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文化、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对西方饮食抵制,只是说在寿宴上不喜欢用西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西餐普遍流行,故C
项错误;中国人不喜欢在寿宴上用刀叉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本质上是中西文明的冲突,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材料是反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筑铁路的言论。从材料中“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修筑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强烈冲击。
16.【答案】A
【解析】考查交通运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交19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这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17.【答案】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在蓝天中翱翔的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得以实现。1901年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还未出现。
18.【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可见,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最大。中国人没有外资输入也修筑了自己的铁路,故A项错误;这也表明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仍然有兴趣,故B项错误;从表中数据没法推测1895之前是否修筑铁路,中国交通近代化之前是否已经起步,故C项错误;列强争夺铁路修筑权,导致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故D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企业的分布,故A项错误;从西方发明铁路到电灯出现的时间和传入上海和重庆的时间,可知西方发明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但近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上海和重庆先后使用西方发明的时间在缩短,表明东西部发展差距在缩小,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从“风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固判然两截”可知城乡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不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故A项错误;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
城乡观念差距是由于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B项正确;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与问题“本质”不符,故C项错误;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19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80年代,中国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不符合材料“走向天空的关口”,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不符合材料“走向天空的关口”,故B项错误;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证明中国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但是过于片面不是最佳答案,故C项错误;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意味着中国飞机制造、航行紧贴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考查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材料介绍了《申报》的内容丰富、翔实、通俗易懂,并未涉及是否外国人创办、是否为第一份商业报纸,从其内容“风俗之变迁”、“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可见并非仅仅服务于大商人、政界人士,选择B项。
23.【答案】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键信息:有关秋瑾的文字达兰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报刊具有教化功能,但题干中的历史现象并没有反映这一点,故A项排除;题干并没有反映报纸事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D项可能因“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而误选D项,其实这并不能说明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毕竟最后刊发了相关报道。
24.【答案】D
【解析】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察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A.B.C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C项错误;根据材料每天看手机的次数信息,可以得出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较强,故D项正确。
25.【答案】(1)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早期启蒙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影响;文化上,教育的发展;出版印刷业的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的壮大。(8分)
(2)条件:受教育权利;经济独立。(2分)
原因: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冲击,中国封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妇女传统地位受到冲击;近代企业出现,妇女走出家门就业;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和受教育权利,形成了妇女解放潮流。(6分)
【解析】(1)原因主要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背景中分析,从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群体等角度考虑。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是根源;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走向僵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呼声;文化上,教育和出版印刷业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2)第一小问条件,从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键词“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可以推测出条件为受教育和谋求经济独立;第二小问原因,从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有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企业出现以及妇女受教育和经济独立等原因。
26.【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题鲜明,所选材料紧扣主题;(2)合理引用史实,论述完整;(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0—12分)
二等:(1)主题较明确,所选材料能证明主题;(2)引用史实,论述较完整;(3)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6—9分)
三等:(1)主题不清晰,所选材料不太符合主题;(2)未引用史实,论述有明显缺陷;(3)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0—5分)
(另:没按要求填写“材料序号”和“主题”的,酌情扣1—2分。)
示例:材料序号:5、6、8、9
主题: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
论述:19世纪以来,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的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健康、优质和精神愉悦成为时尚;社交礼仪、婚丧习俗不断现代化。可见,文明的进步是生活习俗进步的推动力。(注:结合材料5、6、8分阶段论述亦可。)
其它主题举例,仅供参考:
(1)文明交流改变各国生活习俗(1、2、3、4、7)
(2)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3、4、5、7)
(3)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5、6、7、8)
【解析】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选择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的角度和材料分析。如选择材料序号5、6、8、9,以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为主题,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的影响,并概括其演变趋势;也可选择材料序号5、6、7、8,以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为主题,以中国为特例,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也可选择相应材料,分析生活习俗变迁对文明进步的反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代服饰
现代服饰
中西餐
①传统建筑:地域差别大,北方以四合独院为主
②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租界出现西式住房
①婚姻风俗: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②殡葬风俗: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③社交礼仪:民国初,握手和鞠躬取代跪礼;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①清代:
②鸦片战争后:
③辛亥革命后:
西餐传人:鸦片战争后,中西餐并行于世
居室建筑的演进
①20C50S~60S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主
②60S中期~70S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后:从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
女子:
习俗风尚的变革
①婚姻风俗: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②殡葬风俗: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③社交礼仪:民国初,握手和鞠躬取代跪礼;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习俗风尚的变革
①有线电报:1877年,
在台湾架设
②无线电报:20C初创办
电话

:传统代步工具
②自行车:19C中后期传人中国,20世纪初逐渐普及
③轮船:19C70S洋务派创办
,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④火车:19C70S,外商修
;19C80S初,清政府修
铁路;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⑥汽车:
初,汽车开始出现
⑦飞机:
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年代民航事业起步,30S中期形成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更新
电信事业
①19C80S电话传人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线路与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C80年代后,通信技术和网络发展迅速
④2003年,电话用户数居世界第一
电报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①西人办报: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②国人办报:19C70S中国人自己开始办报刊
;维新派和革命派、共产党利用报纸宣传。
电影事业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广播影视的普及
电视事业
①首映:19C末,电影传入中国。

年中国人自制电影《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电视事业
④特点: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1958年5月1日,
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互联网
大众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