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导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导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2 11: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考点】
1、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②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③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①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复习重点】
1、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③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
2、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
【考点落实】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胜利后,新生苏维埃政权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内战争和外来干涉严重威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4、特点: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双重特点。
5、评价:积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保障军备供应,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巩固了政权;
消极:①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伤害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理想政策,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必要)
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直接原因: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方面::①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②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恢复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特点:⑴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⑵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6.目的:⑴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
⑵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成社会主义)
三、斯大林模式(1927-1952)
1、背景: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及个人因素
2、表现: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1925年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总路线,1927年农业集体化,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7年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个人崇拜;
文化上: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思想学术问题政治化。
3、经验:它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开创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4、教训:它造成国民经济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体制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它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⑴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了最高领导地位后,开始改革。
2.措施:
项目
内容
农业(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败因: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
4.评价:⑴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⑵局限:①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③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迷信,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
项目
内容
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原因:
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⑵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
⑴经济改革:①用经济管理方法替代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③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④企业和农业开始实行租赁和承包。
⑵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1990年,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后果:苏联解体
【重点突破】
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及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⑴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⑵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2、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在一定程度上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和恢复发展产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和与时俱进。
3、从斯大林模式中得到的启示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建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1、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无必要性?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的联系如何?改革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1)必要性: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模式下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美苏争霸。
(2)联系: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束缚苏联的历史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3)改革的根本不同:
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捏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
( http: / / www.21cnjy.com )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导致苏联解体。
6、三次改革比较
改革的重点
结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
工业(重工业)
成为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苏联最终解体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7、苏联改革的启示
⑴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⑵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⑶改革必然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不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⑷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⑸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⑹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
⑺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同时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8)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9)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同步练习】
1.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3.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5.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月份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6、《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7.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8.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11.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1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3、
(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
( http: / / www.21cnjy.com )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14、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
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
“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答案】D
3、【解析】A
根据所学,1964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联系本题,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
4、1.B
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5、D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6、C
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7、D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8、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D
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10、B
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11、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
( http: / / www.21cnjy.com )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12、C
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13、【答案】(1)原因:巩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14、答案要点: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