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历史必修二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历史必修二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2 11:4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念:
经济结构、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业化
2、纵横对比
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涉及的领域)
经济:(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
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
,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1953年~1956年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1953~1957年以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一五计划。
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政治:(民主化)
资产阶级 ①戊戌变法主张实行
政体,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无产阶级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思想:(科学化)
19世纪中后期 器物变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西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制度变革: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
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
20世纪20年代以后 文化变革: 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西方化)
衣食住行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旗人服
( http: / / www.21cnjy.com )装转变为西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交通运输与大众传媒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包括轮船、铁路、汽车、飞机在中国的出现,电报、电话的发展;近现代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逐渐普及。
知识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
①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
①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
消极:
经济走向解体,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市场)。
问题探究: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特点?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渐进过程,有外来的资本主义入侵因素,也有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瓦解的因素,还有自然经济在天灾面前被破坏瓦解的因素。
(4)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概况
①时间:19世纪

年代。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③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④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3)实践
①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企业
②创办
工业(19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70—90年代):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口号:自强,求富
问题探究: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还允许商股存在,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问题探究: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企业
特点: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意义:
积极性: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
经济的瓦解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②创办近代海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防实力。
③创办
,选派留学生出国等,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消极性:
1.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
2.只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未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6)破产原因:
①没有彻底变革
(根本原因)
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④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问题探究: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由于洋务派不可能变革封建生产关系,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不要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作用。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
年代。
②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③人物:官僚、地主和商人。
(3)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问题探究: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交通便利;外商企业最早在沿海地区建立。
(4)特点:
①先天不足: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②后天畸形:地区分布和产业结构不平衡
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
问题探究: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知识点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
(1)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最主要原因)。
(2)表现: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20世纪初
(1)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③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问题探究:什么是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它主张通过创办资本主义近代工矿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它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挤压,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
(2)表现:
①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
②投资总额增加
③面粉、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④涌现出一些实业家如张謇等。
(3)特点:
①短暂:只就限于一战期间
②不平衡: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系统。
(4)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问题探究: 中国民族工业最大的敌人是谁?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是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9)
(1)迅速发展(1927——1936):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①原因:国民政府开展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表现:a、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还是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b、制造的碱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2)抗战时期遭沉重打击(1937——1945)
①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②表现
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民族企业被毁或者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军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3)抗战胜利后陷入
(1946——1949)
①原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②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纷纷倒闭。
问题探究:什么是官僚资本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密切结合,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而形成。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最早出现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1936年底,随着对全国金融业垄断的完成,标志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问题探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推动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阻碍发展的因素:
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问题探究: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②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自然经济的阻碍;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受阻碍,人们思想不解放;闭关锁国政策;这些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③三座大山的压迫: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④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退。
⑤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⑥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中国近代化启示
①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②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④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近代化要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要有中国特色,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问题探究:中国近现代的的经济形式
1.封建自然经济
(1)特点:自给自足,闭塞迟滞
(2)性质: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是封建剥削经济。
(3)地位:在近代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4)瓦解过程:①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在本国等资本主义新经济成分才冲击下逐步解体。②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底,由于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国存在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自然经济基本消失。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特点:是市场经济,但又富有侵略性。
(2)性质: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的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
(3)地位:是给中国人民带来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4)发展与瓦解过程:①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②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取得在中国投资设厂的资格。③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对华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华实力。
(5)对中国的影响: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掠夺,压制和排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化的特征。②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特点: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性质: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
(3)地位:既瓦解了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着抵制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
(4)发展进程:
①产生: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产生。
②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③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由于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⑤陷入绝境: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由于官僚资本的垄断,加上美、日的侵略和掠夺,民族工业日渐萎缩。
⑥恢复发展: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与发展。
⑦最终归宿:1953—1
( http: / / www.21cnjy.com )956年,政府对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政策,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影响: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
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洋务经济
(1)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垄断性
(2)地位: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但又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兴衰过程: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时,结束于辛亥革命后。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特点:官僚买办性,垄断性
(2)性质:是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形成的一种封建的、买办的经济形态。
(3)地位: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4)兴衰过程: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各种手段建立起了管理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②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经济出现危机。④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6.新民主主义经济
(1)特点:又叫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性质:不是一种独立的、单一的经济形式,而是一种混合型、过渡型、革命型的经济。
(3)地位: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4)发展过程:①中共在苏区进行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时产生。②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和大生产运动时发展。③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进一步发展。④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发展。⑤三大改造时结束。
7.社会主义经济
(1)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
(2)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正在逐步完善、向前发展。
(3)发展过程: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历经全面建设、十年“文革”、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④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⑤中共十四大,作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决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问题探究: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
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民族工业出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表现为呈现出愈来愈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以封建经济委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3.从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支配地位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4.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旧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到新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靠拢。
以上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这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或主体、其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同样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