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检测卷及答案(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

文档属性

名称 《〈世说新语〉两则》检测卷及答案(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2-19 19: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检测卷
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无奕( )柳絮( )差可拟( )尊君在不( ) 雪骤(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 )撒盐空中差( )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尊君在不( )无信( )无礼( )
太丘舍去( ) 元方入门不顾(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已去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世说新语》是古代       集,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              。作者     ,南朝宋    家,彭城人。
5.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二个)
6.“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7.《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8.《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6.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7.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扩展: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
2、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3、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⑶兽见之皆走(  )
4、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5、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
6、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
⑴子无敢食我也。  子:古义  今义
⑵兽见之皆走。  走:古义  今义
7、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胡贼攻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子(你)可去( )(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 )(4)一郡并获全(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两则》检测卷答案
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fù yì xù nǐ fǒu zhòu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2.家庭聚会 不久、一会儿 快速、急速 高兴地、愉快地 大致、差不多 相比 比不上、不如 凭借 “不”通“否” 信用 礼貌 不再等候就走了 回头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3)(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4)(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5)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4.笔记小说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 文学   
5.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二个)
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文义:古义为“诗文”,今义为“文章的意思”;委:古义为“舍弃”,今义为“委托”
6.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 儿女 讨论文义7.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8.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古代称对方的父亲。
二、阅读感悟
(一)1.(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2.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4.无信 无礼5.C 6.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7.8.略
(二)1.(1)私下 (2)毕,完 (3)离开 (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3.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七八岁时……父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 第三层(“母曰……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
(三)1、⑴不⑵违背⑶于是,就⑷害怕 2、⑴B⑵A 3、⑴A⑵C⑶D4、⑴A⑵C 5、狐假虎威 6、⑴第二人称,您;儿子⑵跑;行走7、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四)1.(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保全
2.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3.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4.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