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积累与运用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黎明的通知(节选)①
艾青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zhuó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qū,光明的使者
【注释】①本诗写于1940年初,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祈( )愿 zhuó( )痛 沉浸( ) 先qū(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黎明”的任务是: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B.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C.艾青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D.艾青的诗不拘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3)诗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通过意象“ 、 ”,表现了“我”历经汹涌波涛踏海而来。全诗中“我”的到来象征着 。
(4)艾青的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情感表现力。请你结合《艾青诗选》的具体内容,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理解。
宽阔的海面不再平静,深青色的海水咆哮着,汹涌着,似要吞没一切。sī哑的秋风和着滔滔潮水,演绎出震天撼地的生命交响曲。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中,四下重归寂静。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世间一切腐烂的东西都被荡涤殆尽,你我的内心也变得安定。
夜幕深沉,天风漫游。娉婷秀木似乎还在流盼那颗明星,黎明前的黑暗已经背起它的行囊,去了远方。朝阳的光芒,为树林戴上金色的冠冕,林子里无忧无虑的小草依然沉醉在微微的柔风中,轻轻摇yè……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汹涌 ②sī 哑 ③冠冕 ④摇yè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滔滔:形容大水滚滚。
B.腐烂: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C.漫游:随意游览,这里指风漫无目的地吹拂。
D.流盼:转动目光看。
你所在的小组为学校举行的“爱在家国,强我少年”主题活动设计了活动海报,现在需要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完善海报。
爱在家国,强我少年
引言:在少年成长的路上,希望与梦想、责任与担当是心中不灭的火种,照亮他们前行的每一步。少年就像那青青的谷穗,孕育着希望。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作为当代少年的我们应继承周总理少年时代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不断涵养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成为有远大志向的青春少年,在奋斗中发挥青春的光彩,敢于扛起民族复兴这一沉甸甸的担子。青春少年立大志、求真知、练真功,我中华少年必将复兴中华,绽放青春光芒。
活动对象:中学部全体师生
活动项目:见各班通知
活动时间:10月18日—10月28日 我与祖国同频共振
4.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是否正确。根据积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谷类作物的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的意思,所以“谷穗”一词中有错别字。
B.因为表达的是“蓄积并保持(水分等)”的意思,所以“涵养”一词中有错别字。
C.因为表达的是“磨炼”的意思,所以“砥砺”一词中有错别字。
D.“沉甸甸”的“甸”在书面语中读diàn。
5.小组成员讨论画横线句子的主干。你根据所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6.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7.小组成员中有人不理解海报中图片下方“我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含义,你结合下面的资料,给他进行讲解。
“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意思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
以下是同学们准备的展板上的文字,请你帮忙完善。
①在古典诗文的长廊中,我们总能瞥见无数自强不息的身影。②豪放不羁的李白,豁达进取的刘禹锡,超然旷达的苏轼……③他们不会因自己的遭遇自惭形秽,始终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__________;④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他们怀揣济世安民的大义,始终在历史的潮头搏击风浪。⑤中国的贬谪文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诗文并非不是附庸风雅的作品,而是搭建精神之屋的坚实砖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sāo数百年”,形式多样的古典诗歌流传千年,穿越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直抵人心。现代诗歌,形式自由,直指时代的爱与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中,林徽因以错落有致的格式道尽四月春光的鲜妍、娉婷,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乡愁》中,余光中以回环往复的节奏,寄寓对祖国的深情。从古到今,中国诗歌以多样的形式,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籍人生的精神给养。
8.请你为展板文字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风sāo( ) (2)娉婷( )
9.请你结合语境,解释展板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
(1)源远流长:
(2)鲜妍:
10.填入展板文字第1段空缺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胸有成竹 B.胸怀坦荡 C.周而复始 D.坚持不懈
11.第1段展板文字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你指出并修改。
句子序号及语病:
修改:
12.请你将展板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复句改写成两个单句。
小语写了一篇《沁园春·雪》读后感,想发表在学校网站上,请你帮他一起完善。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妖ráo的雪景,表现了旷达豪迈的 A ,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感情奔放,胸jīn豪迈。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雄浑豪放、 B 的词风。他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
词作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语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作词讲究辞章格律,而且又不刻意追求。词作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词境中表现出新的精神世界,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13.有两个字小语用拼音代替了,请你帮他写出来。
妖ráo 胸jīn
14.文段中A、B处各少一个词语,请你选用相应词语并将其填在下面对应的横线上。
意象 意境 气势磅礴 义薄云天
A B
15.下列填入横线处的三个句子顺序混乱,请你帮小语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 )
①评论历史人物
②抒发无产阶级的豪情壮志
③歌颂当代英雄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16.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帮小语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17.这篇读后感发表在学校网站后,其他班级的同学看到了,纷纷跟帖评论。下列评论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文采飞扬,语句畅达。
B.结合诗歌内容,评论得体。
C.有概述,有评价,有思想,赞!
D.抒发情感栩栩如生,表达见解独到精当。
为纪念艾青115周年诞辰,挖掘艾青诗歌的深层内涵。学校组织开展“《艾青诗选》读后感”征文比赛。下面是小南的参赛稿,请你帮他完善。
【字正词清】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①__________时代的悲欢里,②__________着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以及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走投无路的战乱岁月,还是在③__________的和平年代,他都恪守本真,写作已然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太阳”发出了“黧明的通知”,艾青“用嘶哑的喉咙”为黑暗中的祖国呼唤“火把”,他“眼里常含泪水”,把赞美诗呈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他不为世俗折腰,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他的“归来”之歌,情感更为深沉,内容更为广泛。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自成一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正如他自己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找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
A.要注意一些特殊字形,例如:“黧明”不要写成“黎明”。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恪(gè)守、嘶(sī)哑。
C.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折(zhé)腰、折(shé)本。
D.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气概”应为“气慨”。
19.请你帮他选出序号后空缺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①融入 ②反映 ③安居乐业 B.①融入 ②反应 ③风平浪静
C.①溶入 ②反映 ③风平浪静 D.①溶入 ②反应 ③安居乐业【正句畅意】
20.你读完参赛稿后,发现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歌颂人民”放到“礼赞光明”后面。
B.把“一如既往”改为“一反既往”。
C.把“的诗歌美学”去掉。
D.在“诗歌美学”后加“主张”。
21.小南的参赛稿第2段缺少结语,请你结合前文,帮他在横线处填上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辞藻来掩盖空虚
②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③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
④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在“互动交流窗”单元中,江西的杨杨同学与“小主播”互动后发来一段《“风光摄影展”观后感》,请你修改完善。
①“风光摄影展”中的作品真是精彩纷呈!②那波澜壮阔的黄河,奔腾不息,涌动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雄浑伟力,就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③那巍峨耸立的华山,壁立千仞,展现的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④那古朴悠久的西安城墙,庄严肃穆,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更有千年古都的辉煌历史……⑤这些作品层层递进,由景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彩、奇妙的陕西世界,我在观赏时不禁沉醉其中,迫不及待想“到此一游”。
22.在围绕观后感文稿进行交流时,杨杨想使文字更简洁,所以删掉了第②③④句中的“波澜壮阔的”“巍峨耸立的”“古朴悠久的”这三个限制性定语。请你从这三个限制性定语中选择一个,结合语段内容,向她说明这个限制性定语不能删除的原因。
23.你发现观后感第②句应该是一个 复句,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应将“ ”改为“ ”。
24.杨杨对于第⑤句中三个语句的先后顺序一直拿不准,请你根据上下文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
A.民族精神的传承 B.历史文化的深厚 C.自然风光的壮美
下面是“小主播”小秦为“风光摄影展”单元写的宣传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花鲜研,草搏发,云流盼,树摇曳,塬峁呈粗犷之貌,秦岭有妖娆之态……我们举办的“风光摄影展”,旨在通过镜头捕捉三秦大地的惊艳瞬间,滋养观众的心灵。让我们一同走进“风光摄影展”,品味陕西的诗意与壮美,感受自然的欢乐与忧戚。
25.请写出宣传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摇曳 忧戚
26.校对宣传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 改为
(2) 改为
首届“安徽英才荟”组委会成立,并发出了《给海内外“安徽人”的一封信》,学校广播站选取了其中一段文字在校园内播放,小语同学边听边记录。
安徽,山川与文脉齐秀,地灵与人杰竞辉,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盛相得益彰。这里__________: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朱元璋高歌“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崇文尚武、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刻进骨子里,塑造着你的性格。建安文学、新安理学、桐城散文等学术文派博大精深,徽剧、黄梅戏、花鼓灯等艺术异彩纷呈。这里__________:南秀北雄的山水之间,总有一串属于你的足迹,沿时间之河sù流而上,碰撞着你的记忆。这里__________:少年玩伴的口袋里,玻璃球正叮当作响;炊烟升起的地方,母亲的饭菜最香。儿时的画面A( )成浓浓乡愁,撩拨着你的心xián。这里平生有缘,每一段流经此地的生命历程,都拥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安徽人”。山河万里之外,乡情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共振着游子的脉搏,连接着游子的指尖。问君何时归故里?相思无尽盼重逢。家乡B( )的变化,定能慰藉你的牵挂。
27.小语记录时,有两个字用拼音代替,请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
sù xián
28.小语记录横线处三个短语时顺序混乱,请帮他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 )
①巷陌有情 ②山川有忆 ③文脉有承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29.小语在A、B处各留下一处空白,请帮他选出合适的词语。
A.凝固 凝结 B.排山倒海 日新月异
30.小语不小心写了病句,请帮他把画线句修改正确。
31.海内外的许多“安徽人”看到这封信后,纷纷在网上留言。小语觉得有一句话不得体,请帮他选出并修改。
A.难忘桑梓情,回报故土恩。
B.感谢组委会邀请,我一定光临!
C.重回皖乡热土,再燃赤子之情。
D.衷心祝愿:安徽的明天会更好!
32.下面是小语同学写的关于“雪”的文字,请阅读后完成相关任务。
最先带来冬天信息的应该是雪了。柳絮一般的雪,芦花一般的雪,轻烟一般的雪,流转,追逐,来时纤尘不染,落时点尘不惊。一朵朵六角小花, A (玲珑剔透 短小精悍),风liú婉转,无一重样。哦,它是在为大地编织厚厚的洁白!此时,那灰蒙蒙的天空似乎也明朗起来,天地完全融合在一起。马路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走过去留下一串深深的足印。冰雪覆盖的世界格外妖娆。啊,好一派 B (五彩缤纷 银装素裹)的世界!好一个“江山如此多jiāo”
雪与诗向来是分不开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liú( ) 妖娆( ) 多jiāo( )
(2)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A、B处。
A B
(3)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4)“银装素裹”中的“裹”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 部。
(5)请你写出“雪”在古代汉语中的两种别称: 、 。
《第1单元积累与运用专项集训卷-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 qí 灼 jìn 驱
(2)B
(3) 露水 最后一颗星 革命的胜利、人民的解放
(4)示例一:“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一句中运用呼告,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深的敬意和爱。
示例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句运用设问,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
【导语】《黎明的通知》节选以黎明口吻,唤诗人传讯。借“露水”“星”等意象,诉光明将至。在抗战艰苦时,给苦难中人们以希望,炽热有力。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祈愿(qí yuàn):有向神求福、请求之意,“祈愿”即祈求、希望实现的愿望。
灼痛(zhuó tòng):“灼”本义为烧、炙烤,“灼痛”指像被火炙烤般的疼痛,形容疼痛程度强烈,让人有炽热、尖锐的痛感体验。 沉浸(chén jìn):“浸”原指泡在液体里,“沉浸”比喻人完全处于某种氛围、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如同泡在特定环境里,全身心投入。
先驱(xiān qū):“驱”有前行、引导之意,“先驱”一是指走在前面引导、开路的人,二是常用来称呼在事业、革命等方面率先探索、奉献的先辈。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诗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逐词梳理,“踏着露水”“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可直接提取“露水”“最后一颗星”作为体现“我”踏海而来的意象。依据注释“本诗写于 1940 年初,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明确时代背景为抗战苦难阶段。诗中“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传递出打破黑暗、拯救苦难的力量。结合时代语境,这种力量对应人们对革命胜利、摆脱压迫获得解放的期盼,故 “我”的到来象征“革命的胜利、人民的解放”。
(4)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先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与关注,再自行回答或借内容自然呈现答案。
示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句运用设问,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接呼唤文中的人或物,将其当作能回应的对象交流,突破常规叙述,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直接,增强感染力。
示例: “太阳,/我向你致敬!/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诗句运用呼告,表达了对太阳这一光明象征的崇敬与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急切渴望,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热烈情感。
对话是诗歌中人物(或抒情主体与对象)间的交流,可拉近情感距离、推进表意。
示例:“你怎么啦?”/“我疲乏得像落水的鸟!”/“你怎么啦?”/“我是在黑暗里哭泣的鸟!”通过两人问答,直接呈现唐尼的疲惫、迷茫。
2. yǒng 嘶 guān 曳 3.B
【解析】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汹涌:xiōng yǒng,水势很大,猛烈地向上涌。
②嘶哑:sī yǎ,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③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又指首位、高官高位,也可形体面,光彩,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④摇曳:yáo yè,摇荡。
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B.有误,结合“世间一切腐烂的东西都被荡涤殆尽”可知,此处“腐烂”并非指“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而是泛指一切腐朽、衰败的事物;
故选B。
4.D 5.我们继承志向。 6.“发挥”与“光彩”搭配不当。可将“发挥”改为“焕发”(或“散发”“闪耀”等)。 7.我在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与祖国协同统一,我与祖国密不可分、共同发展,这句话体现了爱国之情。
【解析】4.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谷穗”指谷类作物聚生在茎顶端的果实部分,字形正确,所以该选项“‘谷穗’一词中有错别字”的说法错误;
B.“涵养”既指修身养性与控制情绪的修养能力,也包含道德学问的积累,兼具“滋润养育”“保持水土”等自然意义,字形正确,所以该选项“‘涵养’一词中有错别字”的说法错误;
C.“砥砺”有磨炼、磨砺之意,字形正确,所以该选项“‘砥砺’一词中有错别字”的说法错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
画横线句子中,“作为当代少年的”是定语,修饰主语“我们”;“应”是能愿动词,属于状语;“继承”是谓语中心语;“周总理少年时代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均为定语,修饰宾语“志向”。去掉所有修饰成分后,保留的核心部分即为句子主干。故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继承志向。
6.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搭配不当,“发挥”与“光彩”搭配不合理,“发挥”通常用于搭配“作用”“潜能”等,而“光彩”一般与“绽放”“闪耀”等词搭配。所以可将“发挥”改为“焕发”(或“散发”“闪耀”等)。
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根据资料“‘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意思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可知“我与祖国同频共振”,就是把我们每个人和祖国比作这两个振动的物体,祖国在发展、在奋进,有着自己的“频率”,我们每个人也有着和祖国一致的“频率”,就像祖国在进步的时候,我们也会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跟着祖国的步伐一起拼搏、一起成长,祖国的发展能带动我们,我们也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就像共振里两个物体相互影响、一起振动那样。据此可概括为:我在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与祖国协同统一,我与祖国密不可分、共同发展,这句话体现了爱国之情。
8. 骚 pīng 9. 源头很远,流程很长。 鲜艳美丽。 10.D 11. ⑤ 否定失当 中国的贬谪文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诗文并非附庸风雅的作品,而是搭建精神之屋的坚实砖瓦。 12.①从古到今,中国诗歌以多样的形式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②中国诗歌也启迪着我们的心智。
【解析】8.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风骚(fēng sāo):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屈原的《离骚》,后来用以泛称文学。
(2)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容貌、体态轻巧美好的样子。
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2)鲜妍:鲜艳美丽。
10.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侧重事前有成熟计划。
B.胸怀坦荡:指心地正直,心胸开阔,无隐瞒、无私心,侧重人的心境、品德。
C.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侧重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D.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侧重持续努力、不放弃的精神。
文段第①——③句围绕古典诗文中“自强不息的身影”展开,第③句描述他们“不会因遭遇自惭形秽,始终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______”,强调的是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持续努力、不放弃的状态。“胸有成竹”与“追求理想的坚持”无关;“胸怀坦荡”侧重心境,不匹配“持续追求理想”的语境;“周而复始”强调循环,并非“持续努力”;“坚持不懈”契合“在追求理想道路上持续努力、不放弃”的语义.。
故选D。
1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第⑤句否定不当,“并非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与后文“而是搭建精神之屋的坚实砖瓦”表达的否定“附庸风雅”的意思相悖,造成逻辑混乱。“非”或“不”任意删去一个。
12.本题考查句式变换。
原句包含“中国诗歌的存在形式”和“诗歌的作用”两部分内容。将这两部分内容拆分,使每部分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句。第一句聚焦“形式”,保留“从古到今”“中国诗歌”“多样的形式”等关键信息;第二句围绕“作用”,明确其“滋养心灵”“启迪心智”的功能,确保拆分后两句语义连贯、原意不变即可。
据此改写为:①从古到今,中国诗歌以多样的形式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②中国诗歌也启迪着我们的心智。
13. 娆 襟 14. 意境 气势磅礴 15.A 16.毛泽东作词讲究辞章格律,但(或:但是/却)又不刻意追求。 17.D
【解析】13.本题考查字形。
妖娆,yāo ráo,意思是妩媚多姿,也可指娇媚的女子,还能形容歌声婉转动听。
胸襟,xiōng jīn,意思包括抱负、气量,心胸、心怀,也可指胸部的衣襟。
14.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处:词的上片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开阔且富有韵味的艺术氛围,“意境”侧重于指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境界和情调,能体现这种由写景所营造出的艺术氛围与蕴含的情感等,所以A处应填“意境”,即上片借雪景表现旷达豪迈的意境。
B处:结合对《沁园春 雪》的理解,其词风雄浑豪放,“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契合该词展现出的宏大、有力量的风格特点;“义薄云天”多形容人讲义气,不符合词风描述。所以B处应填“气势磅礴”,用来突出词风雄浑豪放、气势宏大。
15.本题考查排序。
《沁园春·雪》下片先评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历史人物,即评论历史人物;接着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英雄是当代的,也就是歌颂当代英雄;最后借对古今人物的议论,抒发无产阶级要开创历史、引领时代的豪情壮志,所以顺序为①③②;
故选A。
16.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前后句在语意上是转折关系。“而且”表递进,可改为“但(或:但是/却)”。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性。
D.“抒发情感栩栩如生”存在问题,“栩栩如生”通常用来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于形容“抒发情感”,属于词语搭配不当,语言表达不得体;
故选D。
18.C 19.A 20.D 21.C
【解析】18.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应该把“黧明”改写成“黎明”,“黎明”是正确的写法;
B.恪(gè)守——kè;
D.“气概”书写正确;
故选C。
19.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①处,“融入”指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种物质混入了另一种物质中;也指无物质形态的融合,如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与另一个群组融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在用于人的范畴时,更多的是指精神、感情等方面的融合。“溶入”指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不能指精神、感情等。这里指个人情感融入时代,所以应用“融入”。
第②处,“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这里指艾青的诗将“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以及现实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出来,用“反映”更恰当。
第③处,“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此处形容“和平年代”,且与前文“走投无路”相对,用“安居乐业”恰当。
故选A。
20.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画线句中“情感更为深沉,内容更为广泛”语序不当,先说内容,再说情感,由浅入深,应把“内容更为广泛”和“情感更为深沉”互换位置。
画线句“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诗歌美学”后加上“主张”。
故选D。
21.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需结合前文“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分析四句与这一美学主张的对应关系。“朴素”对应①“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辞藻来掩盖空虚”,强调不堆砌辞藻;“单纯”对应④“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体现意象的简洁明确;“集中”对应②“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突出主题的聚焦;“明快”对应③“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强调表达的清晰。四句按“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逻辑排序,即①④②③;
故选C。
22.示例一:“波澜壮阔的”形容黄河水势浩大,波涛汹涌,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黄河的雄浑气势,还为后文引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做了铺垫。如果去掉这个限制性定语,句子就显得平淡无奇,无法准确地体现黄河的壮丽。
示例二:“巍峨耸立的”形容华山高耸而稳固地挺立着,不仅体现了华山的高大、雄伟,还为下文引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做了铺垫。如果去掉这个限制性定语,句子就显得平淡无奇,无法准确地体现出华山的壮观。
示例三:“古朴悠久的”形容西安城墙的古旧朴拙和年代久远,不仅体现了西安城墙的饱经沧桑,也为下文引出千年古都的辉煌历史做了铺垫。如果去掉这个限制性定语,句子就显得平淡无奇,无法准确地体现西安城墙的特点。 23. 递进 就 还 24.CAB
【解析】2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回答此题需紧扣每个定语对所修饰事物的特征刻画及与后文内容的关联。
第②句中的“波澜壮阔”精准勾勒出黄河水势浩大、波涛翻涌的视觉画面,让黄河的雄浑气势具象化。它不只是描绘黄河外观,更通过这磅礴景象,自然引出华夏文明在岁月中如黄河奔腾般延续的深远意境,是景与情、景与文化关联的纽带。若删除,黄河的独特气势被弱化,后续对文明源远流长的呼应也会失去有力依托,文字会变得干瘪。
第③句中的“巍峨耸立”从形态上强调华山的高大、陡峭与雄伟,赋予华山一种顶天立地的姿态。这种姿态不只是地理风貌呈现,更和后文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呼应——华山的巍峨是大自然塑造的“坚韧”具象,为精神赞颂提供了坚实的景物基础。删除后,华山的独特神韵流失,精神关联也会显得突兀。
第④句中的“古朴悠久”从气质和时间维度,点明西安城墙历经岁月沉淀的古旧质感与漫长历史。城墙的“古朴”是岁月打磨的痕迹,“悠久”是千年故事的承载,它们为后文诉说沧桑变迁、展现古都辉煌做了前置渲染。去掉后,城墙的历史厚重感消失,就只是普通建筑,无法成为历史与文化的生动载体。
2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第②句“那波澜壮阔的黄河,奔腾不息,涌动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雄浑伟力,就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大自然的雄浑伟力”和“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递进关系,由黄河的自然意义到其文化意义,所以①处为递进复句。
原关联词“不仅……就是……”搭配错误,“不仅”常与“还”搭配,构成递进句式。结合句子逻辑,“大自然的雄浑伟力”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程度、范畴的递进,用“不仅……还……”更通顺。故应将“就”改为“还”。
24.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文段②③④句,先写“波澜壮阔的黄河”(自然风光),再写“巍峨耸立的华山”(关联民族精神),最后写“古朴悠久的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第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需与前文描写顺序呼应,所以“自然风光的壮美”,衔接黄河、华山等自然景观描写;“民族精神的传承”,对应华山体现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历史文化的深厚”,呼应西安城墙承载的“千年古都辉煌历史”。形成“景→精神→文化”的完整情感递进,故正确的次序是CAB。
25. yè qī 26. 研 妍 搏 勃
【解析】25.本题考查字音。
摇曳(yáo yè):摇荡。
忧戚(yōu qī):忧愁哀伤。
26.本题考查字形。
(1)研——妍(“鲜妍”意思是鲜艳美丽)
(2)搏——勃(“勃发”意思是蓬勃生发,突然兴起,爆发)
27. 溯 弦 28.C 29.A.凝结 B.日新月异 30.乡情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连接着游子的指尖,共振着游子的脉搏。 31.B,可将“光临”改为“参加”。
【解析】27.本题考查字形。
(1)溯流而上:sù liú ér shàng,本义指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进,语段中指沿着时间的长河往回追溯,回忆过往与安徽相关的记忆。
(2)心弦:xīn xián,本义指心脏上的弦(比喻义),常用来指被触动的情感、思绪,语段中指儿时画面所凝聚的浓浓乡愁触动了内心的情感,如同琴弦被撩拨一般。
28.本题考查句式的衔接和排序。
根据文段内容,第一个横线后列举曹操、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及建安文学等文化流派,体现的是安徽的文化传承,对应“文脉有承”;第二个横线后描述山水间的足迹与记忆,对应“山川有忆”;第三个横线后提及少年玩伴、母亲饭菜等生活场景与乡愁,对应“巷陌有情”。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①;
故选C。
29.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凝固:指液体变成固体,也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凝结:指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也指聚集、积聚。
根据文段“儿时的画面A成浓浓乡愁”可知,是指画面聚集、积聚成乡愁,应选用“凝结”。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根据文段“家乡B的变化,定能慰藉你的牵挂”可知,是指家乡变化快,应选用“日新月异”。
故选A.凝结、B.日新月异。
30.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原句“乡情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共振着游子的脉搏,连接着游子的指尖”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按照逻辑关系,应先有“连接着游子的指尖”这一具体的连接,再进一步产生“共振着游子的脉搏”的情感共鸣,正确的修改是调整两个分句的顺序,修改后的句子是乡情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连接着游子的指尖,共振着游子的脉搏。
3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B.“光临”是敬辞,多用于欢迎对方到来,此处用于自己身上,显得不够得体。
可将“光临”改为“参加”,修改后的句子为“感谢组委会邀请,我一定参加!”
故选B。
32.(1) 流 ráo 娇
(2) 玲珑剔透 银装素裹
(3)可在句末加“的羽绒衣”。
(4)亠(衣)
(5) 示例:凝雨 琼芳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风流,fēng li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等。
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妩媚多姿。
多娇,duō jiāo,姿态美好,壮丽多彩。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玲珑剔透:指清澈得可看穿,形容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也形容人聪明伶俐。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第一个空,形容的是“一朵朵六角小花”,因此应选“玲珑剔透”。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银装素裹:形容雪后景色无比美丽。
第二个空,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此处形容雪景,因此应选“银装素裹”。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它是在为大地编织厚厚的洁白”属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洁白”后面加上“的羽绒衣”。
(4)本题考查字形。
从字形上看,“裹”字由多个部分组成,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外面的“衣”字旁。在汉字中,“衣”字旁常常作为与衣物、包裹等相关的字的部首。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部首检字法,当遇到这种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字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其中最显著、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为部首。在“裹”字中,“衣”字旁显然是最显著、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因此,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裹”字时,应先查“衣”部。
(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古人在诗歌中有很多“雪”的别称,如:寒酥、凝雨、琼芳、瑞叶、玉蝶、六出、乾雨……
寒酥:“寒”体现了雪的寒冷特质,“酥”有松散、柔腻的感觉,雪花飘落时轻盈松散,如同被碾碎的酥物一般,所以用“寒酥”来形容雪非常形象。例如明代徐渭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的诗句,就生动地描绘出雪落在枝头迟迟未化的景象。
凝雨:雨和雪本质上都与水汽凝结有关,当气温足够低时,水汽就会凝结成雪飘落下来。“凝雨”强调了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这一过程,突出了雪和雨之间的联系。
琼芳:“琼”在古代常用来形容美玉,象征着美好、珍贵;“芳”有芬芳、美好的意思。雪洁白无瑕,给人纯净、美好的感觉,如同美玉般珍贵,用“琼芳”来称呼雪,表达了古人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瑞叶:“瑞”代表祥瑞,在古代,雪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它能滋润大地、冻死害虫,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叶”则形象地描绘出雪片飘落的样子,“瑞叶”一词既体现了雪的祥瑞之意,又描绘出其飘落的形态。
玉蝶:“玉”通常代表着洁白、珍贵,雪花洁白晶莹,而“蝶”则赋予了雪灵动、飞舞的姿态。雪花在风中飘舞,就像一只只洁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故有“玉蝶”之称。
六出: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这是它独特的几何特征。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所以用“六出”来指代雪。如南朝宋·鲍照《咏雪》诗:“联翩轻鹊起,飘飖六出飞。”
乾雨:“乾”有干燥之意,雪相较于雨更为干燥,不像雨那样呈液态,它以固态形式降落。所以用“乾雨”来称呼雪,既体现了雪与雨的关联,又区分了二者形态上的差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