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积累与运用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形式活泼新颖,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同学们据此开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整理出不少资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小语看过节目后,喜欢上了描写雨的诗词,写了以下感想。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之雨各有韵味。①春雨无声飘落,犹如贵客lì临人间,滋润万物。“小楼一夜听春雨”,淅淅沥沥的雨声hōng托出一室静mì,心便也似有了着落般,陷入柔软的梦里。夏雨寻常,“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久等友人不至,内心不免生起几缕寂寞之情。
闲敲棋子,细雨中亦得自在。②秋雨凄冷,“巴山夜雨涨秋池”“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映着黄晕的灯光,每一滴雨都浸满思念与忧愁。“江阔雁声来渺渺,灯昏官漏夜沉沉”“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③冬雨如泣夜诉,与雁声寒气沉沉应和……真想在这北风咄咄逼人之日,和友人共赴毡炉,赴一场温暖之约。冬寒渐深,冬雨渐消,但这不是永远的诀别,它将以雪的姿态重临世间。④这雨、这浸润着雨之情思的诗词,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着 落 黄晕 应和 咄 咄逼人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ì 临 hōng 托 静mì
3.同学们分析了小语的感想。其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甲:“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滋润万物的春雨对人们来说十分珍贵。”
B.同学乙:“②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了有关秋雨的诗词,展现出凄冷的秋雨容易勾起人的忧愁与思念的特点。”
C.同学丙:“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冬雨独有的寒冷悲伤之感。”
D.同学丁:“④句中‘浸润’‘情思’的词性一致。”
(一)春(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ɡ yù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4.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酝酿( ) (2)huánɡ yùn( )
5.以上文段中有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四个字的成语来 、
(二)雨的四季(片段)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
6.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造访: (2)咄咄逼人:
7.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反映春季和冬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 ②洋洋洒洒银装素
③青春有得花齐放 ④银月桂枝浸斧香
⑤金秋枫叶粘泥染 ⑥盛夏怎无荷连天
⑦春来江水绿如蓝 ⑧萧萧瑟瑟青风寒
(1)春季: (2)冬季:
(三)秋天的怀念(片段)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8.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B.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C.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D.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niàng)。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óu)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地响。
9.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混着( ) ②应和( )
10.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①酝niàng( ) ②hóu( )咙
11.从下列同义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补全画浪线的句子( )
A.洪亮 B.响亮 C.嘹亮 D.脆亮
12.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同的是( )
A.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B.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
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xiāng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请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一髻儿 xiāng上
(2)请从以上选文中找出分别与下列词语词性相同的一个词。
①看护妇 ②吹动
(3)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其中加点词语“秀气”在语境中的含义是 。
14.阅读语段,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文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A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一髻儿”一词中,“髻”字的读音是 。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把“ ”改成“ ”
(3)“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中,“镶”的词性是 。
(4)B句中“秀气”一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是: 。
(5)“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这句话中的“好像”是比喻词,这种说法是( )的。
A.正确 B.错误
(6)A句“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小文在故乡游公园赏美景后,写了下面一段文字,请你阅读后完成练习。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走进故乡的菊园,仿佛走进了菊花的海洋,菊韵悠悠,一派盎然秋意。众多爱花者前来打卡,争相与菊花来一次“秋日合照”。看,那一簇簇菊花,没开的含包羞涩,已开的热烈奔放;红的如火如荼,粉的 ① (端正、端庄)高雅,黄的金光闪闪( )在绿叶的衬托下,菊花显得更加娇媚,鲜艳欲滴, ② (银装素裹、千姿百态),把整个公园装扮得xuàn丽多彩。
15.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盎然( ) 娇媚( ) xuàn( )丽
16.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其正确的写法是“ ”。
17.文中括号处所填写的标点符号应为( )
A., B.; C.? D.……
18.给文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 ②
19.冬冬将自己喜欢的片段摘抄了下来,请你阅读后完成练习。
那水呢,( )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ché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青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líng的蓝水晶。
(1)冬冬对语段中的个别字词不是很确定,请你帮他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贮( )蓄 空líng( ) chéng( )清
(2)在摘抄时,冬冬由于粗心写错了一个词语“ ”,其正确写法是“ ”。
(3)语段中的加点字“贮”应查 部,“贮”的正确解释是 。
A.收藏;收获 B.储存;积存 C.储蓄(钱财)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共度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社区计划举办一场主题为“玩转‘非遗’、乐享国潮”的亲子活动,邀请你和同学们作为志愿者共同策划。你们准备向社区提交一份活动建议文案,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热身建议】
20.同学们提议,在活动签到时请各个家庭的孩子用正楷字书写活动主题,看谁写得最工整。请你做出示范。
玩转“非遗”,□□□□
【活动项目建议】
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当天可开展的活动项目,委托你整理出来,以备社区参考。
项目一:乐唱童谣,回归童年
童谣,陪伴我们走过美好的童年时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北京童谣,保留着北京方言,积diàn着厚重的历史,生动展现了地方风俗,诙谐幽默,lǎng lǎng上口,在传唱中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北京童谣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天文地理、风俗礼仪、道德意识等各个方面,是孩子们的“百科全书”与快乐源泉。童谣里有着浓浓的京味儿,儿化音的运用是最重要的语言特色。如那首广为人知的童谣”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其中“水牛儿”是北京人对蜗牛的俗称,去掉儿化音,则是指稻田里的水牛,意思就不通了。童谣里还保存着老北京的市井民风。北京城乡百姓家都爱在墙边或篱笆旁养花,就有首说牵牛花的儿歌:“牵牛花,吹喇叭,爬上篱笆来干啥 要给篱笆来戴花。戴红花,戴紫花,乐得篱笆笑哈哈。”唱起来既充满童趣,又体现出北京人的幽默大气。
父母和孩子共唱童谣,既能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又是对北京童谣这一瑰宝的保护和传承。
21.下面对文段中的字音、字形、词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diàn”是指积累、凝聚,“diàn”写作“淀”。
B.“lǎng lǎng”是形容声音清晰明亮,写作“琅琅”。
C.“市井”的意思是街市或市场,这里指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D.“瑰宝”的意思是贵重而美丽的宝物,这里指宝贵的文化财富。
22.你想解说文段中“百科全书”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百科全书”的解释为“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文化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根据词典解释,文段中的“百科全书”应理解为 。
23.童谣里“儿化”的运用带来浓浓的京味儿,这让你想到应借机把现代著名作家 (人名)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因为在他的笔下有个永远活着的北京城。他小说里的主人公是这样出场的:“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的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孩子们还会读到他的散文名篇《 》,那亲切的京味儿语言让寒冬也倍增温情。
项目二:玩转游戏,重拾童趣
旧时北京城的孩子们有好多游戏可玩: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抖空竹、滚铁环、抓羊拐、捉迷藏……这些传统的游戏简单有趣,有益身心。其中最实惠的游戏要数翻花绳,一根绳子,一双巧手,就可以翻转出长方形、菱形、笤帚疙瘩、牛槽等各种花样来,让孩子们兴味盎然,乐在其中。科学家证实,手与脑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手指动作越复杂,就越能促进大脑发育。绳式样变化无穷。这不仅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还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24.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兴味盎然 B.乐在其中 C.唇齿相依 D.变化无穷
【活动筹备建议】
(一)发布通知,邀请家庭参与
为庆祝儿童节,2024年6月1日下午两点,本社区将在“活动中心”举办一场主题为“玩转‘非遗’,乐享国潮”的亲子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家长与孩子共同来体验“非遗”之美,探寻“非遗”背后的故事。届时,不少“非遗传承人将亲临现场、亲传技艺,享受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让我们在活动中一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25.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一处问题,应修改为:
(二)书写对联,营造活动气氛
26.下面对联中,最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
A.童真童趣六月童年乐,朝露朝霞九州朝日升
B.童心笑颜同日起,白首慈目共春来
C.炎黄龙脉青烟远,华夏子孙鸿运长
D.民俗蕴玉藏珠多趣味,国粹博观约取有传承
参考答案
1. zhuó yùn hè duō 2. 莅 烘 谧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①着落(zhuó luò):下落,可靠的来源;
②黄晕(huáng yùn):黄昏,昏黄而不明亮;
③应和(yìng hè):应声唱和;
④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2.本题考查字形。
①莅临(lì lín):到来,来临,多用于贵宾;
②烘托(hōng tuō):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③静谧(jìng mì):安宁平静。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词性的辨析。
D.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于固体表面,是动词;情思:指人的情感、情意或思绪,是名词,本项“④句中‘浸润’‘情思’的词性一致”表述有误;
故选D。
4. yùn niànɡ 黄晕 5. 呼朋引伴 稀稀疏疏(繁花嫩叶) 6. 拜访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7. ①⑦ ②⑧ 8.C
【解析】4.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黄晕(huáng yùn):昏黄不明亮。
5.本题考查成语识记。语段中的成语有: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稀稀疏疏:不稠密、不紧凑。
繁花嫩叶:花儿繁茂,叶子嫩绿,形容生命力旺盛。
6.本题考查字义。
造访:前往访问,拜访。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7.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与⑦“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致;
②“洋洋洒洒银装素”与⑧“萧萧瑟瑟青风寒”描绘的是冬季雪景、寒风瑟瑟;
③根据“青春有得花齐放”中“花齐放”可知,描绘的是夏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场景;与⑥“盛夏怎无荷连天”均为夏景;
④“银月桂枝浸斧香”与⑤“金秋枫叶粘泥染”描绘的均为秋景。
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判断上下联;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末字“火”为三声,为仄声,对应语句为上联;⑦“春来江水绿如蓝”末字“蓝”为二声,为平声,对应语句为下联;
②“洋洋洒洒银装素”末字“素”为四声,为仄声,对应语句为上联;与⑧“萧萧瑟瑟青风寒”末字“寒”为二声,为平声,对应语句为下联。
8.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在“经常”添加“它(指的是雨)”;
故选C。
9. hùn hè 10. 酿 喉 11.C 12.D
【解析】9.本题考查字音。
混(hùn):搀杂在一起。
应和(yìng hè):应声唱和。
10.本题考查字形。
酝酿(yùn niàng):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喉咙(hóu lóng):咽喉。
1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洪亮:(声音)宏大;响亮。
响亮:声音大而有力,洪亮。
嘹亮:声音圆润而响亮。
脆亮:酥脆透亮。
在此形容短笛声圆润而响亮,应使用“嘹亮”一词;
故选C。
1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画线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中引号表示引用;
A.特定称谓;
B.突出强调;
C.特定称谓;
D.表示引用;
故选D。
13.(1) jì 镶
(2) 矮松、树尖,肌肤…… 示例:穿上、看见、露出……
(3) 比拟(拟人) 小巧儿清秀(或:秀美)
【详解】(1)①一髻儿(yī jì ér):一撮,一缕。
②镶上(xiāng shàng):指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2)本题考查词性。先分析题干中的词语词性,再在文章中找出相同词性的词语即可。
①“看护妇”是名词,文章中名词有“小雪”“矮松”“树尖”“白花”“蓝天”“花衣”“肌肤”“日落”“阳光”“薄雪”等等。
②“吹动”是动词,文章中动词有“顶着”“镶上”“穿上”“看见”“露出”“露着”等等,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3)第一空: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由句子“那些小山太秀气”,可知描写的对象是小山,以“秀气”来形容小山,运用了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清秀(秀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第二空: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秀气,原指精美雅致。结合文段“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可知,在这里“秀气”形容的是小山玲珑秀美(小巧儿清秀)。
14.(1)jì
(2) “文” “纹”
(3)动词
(4)“秀气”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冬天济南小山的秀美小巧)流露出作者的爱怜之情。
(5)B
(6)拟人(比拟)
【详解】(1)髻:读音jì,“一髻儿”一撮的意思,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一缕。
(2)水文——水纹。水纹:水的波纹。
(3)镶:动词,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
(4)“秀气”,灵秀之气;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冬天小山的俊俏秀美,表达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一句中没有本体和喻体,“好像”并非比喻词,这只是表现一种猜测,意思是有些像,似乎;
故选B。
(6)根据“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可知,作者将“薄雪”赋予了人的表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雪景的秀美,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15. àng mèi 绚 16. 含包 含苞 17.D 18. 端庄 千姿百态
【解析】15.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①盎然:àng rán,意思是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
②娇媚:jiāo mèi,意思是撒娇妩媚的样子。
③绚丽:xuàn lì,灿烂美丽。
16.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
含包——含苞,hán bāo,意思是裹着花苞、吐芽。
17.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辨析。
由“红的如火如荼,粉的端庄高雅,黄的金光闪闪”可知,此处是对菊花颜色和姿态的列举描述,且列举未完,应用省略号,表列举省略。
18.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①“端正”侧重于指姿势、形态等的正直、整齐,“端庄”更强调举止、姿态的庄重、大方、高雅。此处用来形容粉色菊花的高雅,应选“端庄”。
②“银装素裹”侧重于形容雪后的景象,“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更能体现菊花的姿态丰富,所以应选“千姿百态”。
19.(1) zhù 灵 澄
(2) 青亮 清亮
(3) 贝 B
(4)不但 况且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2)空灵,kōng líng,形容灵活而无法捉摸。
(3)澄清,chéng qīng,形容水干净而清澈。
(2)本题考查字形。
“青亮”应为“清亮”。清亮:形容水透明,清澈见底。
(3)本题考查查字典和字义。
“贮”是“贝”旁,根据题干“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可知,“贮”的意思是储存,积存。应选B。
(4)本题考查关联词。
根据“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分析可知,“反倒”的意思本句应为递进句式,再结合空②处前后文“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分析,重点强调这里的水面不结冰,从水表面的水藻延伸到垂柳映在水面的照影,都让水面“不忍得冻上”,形成了递进的关系。应填写:不但……况且
20.乐享国潮(书写正确、规范即可。) 21.B 22.示例:童谣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能为儿童提供方方面面的知识。 23. 老舍 济南的冬天 24.C 25.示例:不少“非遗”传承人将亲临现场、亲传技艺,带我们享受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 26.D
【解析】20.本题考查汉字临写。根据题目要求,用正楷临写,做到准确、规范、美观即可。其中“乐、国、潮”容易书写错误。
2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和词义。
B.有误,根据文段“诙谐幽默,lǎng lǎng上口”,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朗朗”,意思是声音清晰响亮;
故选B。
22.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百科全书”的解释,即“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文化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文段中将北京童谣比喻为“百科全书”,意味着童谣内容广泛,涵盖了天文地理、风俗礼仪、道德意识等多个领域,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在传唱中学习和了解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文段中的“百科全书”应理解为:童谣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内容包罗万象,能够向孩子们传授各种知识,如同全面介绍文化的工具书一般。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舒庆春)先生是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北京方言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到“祥子”,这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生活在老北京的车夫,故事情节中体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而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孩子们常常会读到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以富有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济南冬季的景象,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24.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和运用。
A.兴味盎然:形容兴趣浓厚,非常有趣。在文段中,形容孩子对翻花绳的游戏非常有兴趣,使用恰当;
B.乐在其中:指在其中感到快乐。这里用来描述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到乐趣,使用是恰当的;
C.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两个事物或人之间具有互相依存关系。在文段中形容手和脑的关系,手和脑不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使用不恰当;
D.变化无穷:形容变化多端,没有穷尽。这里指花绳在玩的过程中,式样有许多的变化,使用恰当;
故选C。
25.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画线句表意不明,原句中“享受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的主语不明确,不清楚是“非遗传承人”在享受精神盛宴,还是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在享受。从语境上看,应该是后者。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享受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的行为主体。修改后的句子为:不少“非遗”传承人将亲临现场、亲传技艺,带我们享受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这样的表述既保留了原句的意思,又使行为主体变得明确,即“非遗”传承人会亲临现场并传授技艺,而参与活动的人们将在他们(“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下享受一场精神盛宴。
26.本题考查对联和活动主题把握。
A.“童真童趣六月童年乐,朝露朝霞九州朝日升”,主要描绘了童年的快乐和朝日的景象,并未明确涉及到“非遗”或“国潮”的元素;
B.“童心笑颜同日起,白首慈目共春来”,这副对联描绘了童心和老人的和乐景象,同样没有涉及到“非遗”或“国潮”的主题;
C.“炎黄龙脉青烟远,华夏子孙鸿运长”,这副对联主要强调的是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虽然与传统文化有关,但并未直接涉及到“非遗”或“国潮”;
D.“民俗蕴玉藏珠多趣味,国粹博观约取有传承”,这副对联明确提到了“民俗”和“国粹”,这与“非遗”和“国潮”的主题紧密相关。上联的“民俗蕴玉藏珠多趣味”可以解读为传统的民间风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乐趣,与“玩转‘非遗’”相呼应;下联的“国粹博观约取有传承”则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需要我们去传承的重要性,与“乐享国潮”相符;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