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1 15:34: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 1课时  时间: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辩、改称呼的基本事实。
能力目标:解答“想一想”。
情感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
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难点:分析剪发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过程:
启动课堂
复习旧知:利用课件快速复习一边6—10课基础知识。
导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一系列西方思想进入中国,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本科我们从发型、服饰、称呼等方面的变化为我们介绍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
学习导航
基本采用教师课件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点拨的方法
第一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照相术何时传入中国?
2、中国第一部自己的电影是什么?影响如何?
照相术的出入与运用,为我们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定军山》的话上映,解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第二目:剪发辩、改称呼、服饰变化
剪发辩传达了一种什么信息?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人们什么愿望?
科举制创立完善于什么时候?到明清时期有了什么发展?影响如何?
课堂小结:
在中国教育逐渐落伍与世界的情况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他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当堂巩固基础知识并根据时间听写或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基训》1——5
2、“第二单元检测题”1——20.
学生回答后纠偏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