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1 18:2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
命题人: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总计50分)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点,应把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们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理解能力.
2.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
故选B.
【点评】要熟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各项规定.
3.语汇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与右图所示事件相符合
的语汇是(

A.开天辟地
B.星火燎原
C.当家做主
D.改革开放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
【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与图中事件相符合的词汇是“当家作主”.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掌握新中国的成立即开国大典,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4.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相关事件.
【解答】阅读分析题干材料,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藏族歌唱家、百万农奴翻身、驱散乌云见太阳”可知与西藏的史实有关,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基本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最美司机吴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解答】1950
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都是朝鲜战场上的英雄,董存瑞是解放战争的英雄,杨靖宇是抗日英雄.
故选C.
【点评】注意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的识记.
6.某同学利用下面的三幅历史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应围绕(

宣传土地政策
农民分得土地
土地房产所有证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运动
【考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主要考查对土地改革,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化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依
据图片中“农民分得土地”“土地房产所有证”可以判断是土地改革时期,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在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时期,土地都属于集体所有.
故选A.
【点评】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7.毛泽东对于建国初我国工业的落后状态,做出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集中力量发展以下哪一产业?(

A.农业
B.手工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解答】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义务教育法》
【考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解答】A.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三大改造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0.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右图这幅夸张的宣传画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题干图中火车拉的大麦穗和大玉米是不切实际、浮夸风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化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主要标志是瞎指挥、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掌握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1.“向
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题词中的空格处应为(

A.雷锋
B.欧阳海
C.罗盛教
D.齐白石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模范人物的认识.
【解答】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故选A.
【点评】本
题难度较易,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1962年8月,雷锋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全国掀
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的精神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风尚,培养教育了几代人.学生要学习雷锋身上的奉献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12.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
……这个年代是(

A.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B.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从题目中所反映的事物“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些事物均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且文化大革命时期处于“疯狂的年代”.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
13.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解答】1978
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
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
大转折.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准确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14.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
【解答】从题目中的“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到表决,可以看出当时的决策比较民主,再结合“大包干”、公寿妈提出的“包产到户”可判断这篇日记反映的是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关内容.
15.“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A.宁波
B.福州
C.厦门
D.深圳
【考点】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深圳经济特区.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1980年,我国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深圳经济特区的奇迹.
16.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而颁布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相关知识.
【解答】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的,在改革开放之前;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B、C、D三项都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而颁布的法律.
故选A.
【点评】掌握我国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法律.
17.“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

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
【考点】新中国成立;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伟大领袖.
【解答】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当家作主站起来”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多次抗争终于赢得了国家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由“改革开放”可以得知是邓小平,他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制定了基本的路线,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毛泽东与邓小平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应重点掌握两位领袖的主要活动事迹,并对其进行评级.
1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为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西部开发
D.
民族区域自治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历经了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这充分证明了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考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贡献.
【解答】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实现成功回归.“香港回归祖国10多年来,历经了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这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
20.1955年的万隆会议,不仅取得了圆满成功,还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主要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拥护社会主义的主张
【考点】亚非万隆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解答】题
目直接设问考查1955年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主要是因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在1955年万隆会议
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1.1953年底,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内容是(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⑤平等互利
⑥和平共处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掌握,属识记题.
【解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22.周恩来对某位美国总统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该总统是(

A.华盛顿
B.林肯
C.尼克松
D.布什
【考点】中美建交.
【分析】由题干中“周恩来”“美国总统”“25年没有交往”判断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尼克松访华的相关知识.
【解答】1972
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
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周恩来总理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握手表明了中美关系的坚冰开始融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准确识记能力.
23.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举措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应重点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答】依据题干“中国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判断中国加入世纪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它以明确的规则、相互的承诺为各国经济交往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故选D.
【点评】要注意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
24.“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华罗庚
C.邓稼先
D.袁隆平
【考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袁隆平的贡献的有关知识.
【解答】“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体现了袁隆平的人格魅力,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钱学森是中国核工业的先驱,华罗庚是著名数学家,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故选D.
【点评】注意袁隆平和其他重要科学家主要的贡献的识记.
25.“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流行语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考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体系的变化和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打破铁饭碗”说明我国就业不再依靠计划分配、终身任职,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日渐兴起,我国的就业制度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故选A.
【点评】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体系的变化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26题8分,27题12分,28题11分,29题11分,30题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材料二: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联合国军”总司令克
拉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什么大事?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司令员是谁?(2分)
(2)材料二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什么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什么?(2分)
(3)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2分)
(4)你认为在当今国际环境中,中国还会出现抗美援朝战争吗?(2分)
【考点】材料解析题;抗美援朝;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开始.
(2)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
(3)本题考查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的精神.
(4)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可知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1950
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
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材料二中“没
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朝鲜停战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
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罗盛教冰下救少年,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了热爱祖国,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等精神.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
即可.如在当今国际环境中,中国还会出现抗美援朝战争,在当今国际环境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用战争的手
段来解决国际争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当中国的安全和主权受到威胁时,中国人民是一定要保家卫国的.
故答案为:
(1)抗美援朝、彭德怀.
(2)《朝鲜停战协定》、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热爱祖国,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等精神.
(4)在当今国际环境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当中国的安全和主权受到威胁时,中国人民是一定要保家卫国的.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开始、胜利结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的精神.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
“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
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
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2分)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1分)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1分)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2分)
【考点】材料解析题;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1)
据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是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底,为了
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据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可知,“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
为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何而起?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
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正确道路.
(3)据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
可以包干到户”可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
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
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围绕“要以经济建设中心,努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改革要符合国情;坚持改革开放等”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实现国家工业化;五年计划.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要以经济建设中心,努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改革要符合国情;坚持改革开放等.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作用.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8、阅读下列材料(11分)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请回答:
(1)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1分)“母亲”又是指谁?(1分)
(2)谁掳去了“MACAU”?
(1分)她又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1分)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1分)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1分)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1分)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2分)
(5)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一方针,她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吗?(2分)
【考点】材料解析题;“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祖国统一大业;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本题考查澳门和香港回归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一国两制”方针和澳门、香港回归祖国的知识.
【解答】(1)
题干材料中的这首歌的名称是《七子之歌 澳门》,作者是闻一多,《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
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七子之歌 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作主题曲,表达了作者对澳门被侵略者
掠走的悲伤和对澳门回归祖国的期盼之情.因而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MACAU”归来是“一国两制”的成功体现,这一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4)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在“MACAU”归来之前,我们运用该构想已经收回了香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没有“一国两制”的方针,澳门最终也会回到祖国怀抱,只不过步伐可能要慢一点.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
的经济、军事实力必将增强,国际地位也将明显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加强,澳门问题乃至台湾问题最终将得到圆满解决.
故答案为:
(1)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
(2)葡萄牙,1999年12月20日.
(3)“一国两制”,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
(4)香港,1997年7月1日;
(5)没有“一国两制”的方针,澳门最终也会回到祖国怀抱,只不过步伐可能要慢一点.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必将增强,国际地位也将明显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加强,澳门问题乃至台湾问题最终将得到圆满解决.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方针和澳门、香港回归祖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9、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座崛起之城”。
材料二、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230千米。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千米。十几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请回答: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1分)
(2)
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还有哪四个?(4分)
(3)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的开放格局是什么样的?(2分)
(4)综合两则材料,你对设立特区及中央的相关政策有什么体会?(2分)
(5)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引进国外的哪些东西?(2分)
【考点】材料解析题;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深圳迅速崛起的依托政策.
(2)本题考查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
(3)本题考查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的开放格局.
(4)本题考查特区的优惠政策.
(5)本题考查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引进国外的东西.
【解答】(1)1978
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会后在对外开放政
策的指引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
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省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3)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两则材料“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
野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
市”可以看出,党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它的建立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5)据材料“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经验等.
故答案为:
(1)对外开放.
(2)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
(3)它们以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4)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
(5)事实证明党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它的建立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6)资金、先进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经验等.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0、探究题(8 分)
中国外交结束了了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这一过程充满艰辛,相继取
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尊重。
回答下列回答

(1)中国外交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的历史之后,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哪年哪月哪日?(1分)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一共有多少国家与我国建交?(1分)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有了新发展,请你举一例。(1分)
(3)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什么原则?这原则后来成为许多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分)
(4)下图为出席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的留影。看了此图你可能有很多感受,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2分)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新中国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和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2)考查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内容.
(4)主观性问题,依据我国的实际回答即可.
【解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根据史料记载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一共有17国家与我国建交.
(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写出其中任意一例即可.
(3)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许多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的留影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1949年10月1日,17个.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善于分析总结,组织出正确的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