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内容
15课
三国鼎立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和历史作用;2.帮助学生分析曹操两次战役一胜一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3.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根本标准。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回归历史、辨析讨论等方式,采取探究合作式的启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课堂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快乐学习的真谛从而激发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学习曹操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优秀品格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属重点章节。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简单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前后因果关系明确,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掌握。但跳跃性较大,学生理解联系稍显困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也相当了解。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深化和拓展,这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师生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重
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难
点
怎样将学生了解的《三国演义》回归为三国鼎立历史真实。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曹操和诸葛亮,回归二者本来的历史地位。
教具学具
多媒体
课
时
1课时
设
计
理
念
一、教学理念: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的获得,强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知识层面难度降低,教材编写打破了严格的知识体系。基于此,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被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用和认可。这节设计力争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直接习得!只有这样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才是长久的,接受的思想教育才是永恒的。二、多媒体运用分析:1.本节课运用图表、课件、电脑等多媒体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和示范,是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3.课件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不淡化教师的讲。三、个人说明:本节课设计容易,但要设计得独特出色,相当不易,本人之所以敢选这节课参评,便有相当的自信。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历史专业素质、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视角,能做到与众不同!注:板书设计见课件
教学过程和方法
教师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影片《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背景音乐为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将学生引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吗?教师:你们认为《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前后的真实历史吗?教师:《三国演义》不全是真实的,小说是文学作品有夸张和艺术加工,也有作者罗贯中的个人感彩,可以说三分真七分假!教师:你们还知道哪些东汉末年和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呢?采取抢答的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讲的好。教师:好,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国的真实历史。(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教师:投影Flash动画《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和曹操的《蒿里行》的诗句。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用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话是“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诸侯割据,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破社会现实,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样的局面类似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个朝代建立之初的社会现实?教师:长年的战乱,人民渴望和平,过上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了人民的意愿,通过什么战役统一了北方呢?教师:课件出示曹操图像并简单介绍曹操。(切忌不要过早结论,留给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曹操要统一北方,必须击败同在北方的劲敌,这个劲敌是谁呢?教师:官渡之战前曹操势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教师:曹操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类似谁采纳谁的什么建议而首霸中原的呢?教师:官渡之战前,用诸葛亮的话说是“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虽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还用诸葛亮的话说是“非惟天时,亦亦人某也。”《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多媒体展示):“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教师:打败袁绍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投影出示官渡之战的表格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教师:曹操统一北方后,就此罢休了吗?教师:他想做什么?教师: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曹操的《龟虽寿》,我们师生一起背诵一下。教师:投影展示该首诗。教师:曹操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不答应,他们是?教师:同学们都知道刘备的军师是谁吧?教师: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教师:好!下面我们师生就一起演历史情景剧,再现当年的诸葛亮隆中对中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情景。(投影出示三顾茅庐的图片)老师就当一回诸葛亮,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请我出山。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刘备、关羽和张飞,我再请一位同学扮演我的书童。说明:既培养了兴趣,实现了快乐学习,又锻炼了学生能力,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一举多得!教师:出山的诸葛亮帮助刘备说服孙权,这样孙刘联合便与南下的曹操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什么战役?教师:同学们也都知道这场战役的过程和结果,我就不讲了,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好不好?教师:投影出示赤壁之战的表格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教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教师置疑:假如曹不轻敌,刘无诸葛,孙无周瑜,“东风不与周郎便”,难道真的“铜雀台前锁二乔。”吗?这些都是这场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吗?教师解惑:1.从根本原因分析:实际上当时不具备统一的客观条件。全国经济分裂为中原、四川、江南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圈决定了独立三个政权的存在。同样道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全国经济统一,中国也会再次实现大一统的,毕竟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这也解释了曹操想统一中国值得肯定和颂扬,孙刘联合打败曹操也不违背历史潮流和阻挡历史进步,不该否定。2.从军事角度分析:老师并不认为曹操拥有多大的优势,决定战争的因素很多,曹操军队虽多,但真正用于水战的兵力并不多,甚至劣势!双方能够投入水战的兵力并不是20:5,如果是,以曹操之才,诸葛和周瑜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打不赢。相反双方的兵力比应该为1:5或2:5,孙刘优势!曹操将战船连起实属无奈之举,并非犯傻,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水战的兵力。官渡之战谋士郭嘉给势弱的曹操分析了曹的10大优势,假如郭嘉还在,(郭嘉已死)也许会帮势优的曹操分析10大劣势。曹操也许就不会有赤壁之败了,这也正是战败后退回北方的曹操为什么最怀念的人是郭嘉了!(郭嘉之才不次于诸葛亮)教师: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课件出示:
《三国鼎立形势图》
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今名)魏蜀吴问三国分别是?教师: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给同学们鼓掌!强调曹非三国而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说明:鼓励教育效果良好,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师生的感情增进,
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组,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教师精炼总结:魏屯田蜀织锦吴造船教师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教师: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行为作斗争。)教师:三国鼎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使社会相对稳定下来,符合当时历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教师:天下大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问鼎华夏,一统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教师升华1:历史使人睿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悟?请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多媒体投影出示(内容略)教师升华2: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的真实历史,我们知道了周瑜也不是诸葛亮气死的,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评价曹操和诸葛亮呢?打个比喻本来曹操身高1.8米,诸葛亮1.7米,可罗贯中把曹操贬低为1.5米,而把诸葛亮抬高成2.5米,我们通过学习怎样还原他们原有的高度呢?怎样还原历史的真实呢?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作业:如何评价曹操或诸葛亮?你喜欢谁就评价谁。(四)拓展练习教师:下面我们完成习题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投影出示习题1.东汉末年,曹操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候”。
B.招募流民垦荒屯田,势力不断增强。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以下习题(略)教师可以灵活掌握时间。直至下课,也可以给学生留少许自由时间以巩固本节所学。【注】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佐刘备,难道真的是他自己所说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事之事,由是感激。”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教师解惑:曹操和孙权谋士众多,没有诸葛亮施展的舞台和机会!历史上曹操也曾多次请过诸葛亮,但诸葛亮都没有答应。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是不大可能感情用事的。一节课45分钟,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敬请谅解!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三国演义》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学生回答:魏
蜀
吴学生回答:不是或是学生抢答:曹操
诸葛亮刘备
孙权……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学生回答:曹操官渡之战学生回答:袁绍学生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后回答:政治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等。学生: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尊王攘夷”。学生:曹操善于用人、多谋善断等。说明:这首诗不是我最早引用的,但不看别人的诗,就写不好自己的诗!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没有学生:统一全国。学生:一起背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学生: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学生:诸葛亮学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学生上台,师生共同演出学生:赤壁之战学生:好!一位同学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巩固自学得到的知识。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合作学习学生:曹操骄傲轻敌、北方军队不习水战,诸葛亮足智多谋等。学生:疑惑争论热烈难以统一意见。学生:听讲。说明:由于见解独到,分析透彻,所以学生听讲认真。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讲什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非常重要!!!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学生:魏
蜀
吴学生回答:(略)学生回答:错在魏是曹操的儿子建立的,曹操生活年代还没有魏,没有魏也就更没有蜀,他们后面的旗帜都不对。学生:分组合作
共同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说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认识。毕竟历史学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说明: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为学习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略)目的: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思想教育。学生:听讲,记笔记和作业题目学生:练习巩固学生:思考探究
充满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