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评估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5石家庄市第十四中学月考)“正当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焦头烂额时,一个宗教却趁着这混乱劲儿,在帝国境内逐渐兴起。这就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下列关于此“宗教”的正确说法是 ( )
A.是欧洲土生土长的宗教
B.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
C.4世纪末得到较大发展
D.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
2.“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还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据此可知,西欧庄园 ( )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C.维护奴隶阶级利益
D.体现了等级制度的严格
3.同学们针对“封建时代的欧洲”开展课堂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
①罗马教会的地位在查理曼帝国时期得到提高 ②西欧庄园中的耕地全部为领主的自营地
③法兰克王国内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兵役 ④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选拔官吏的需要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5芜湖无为月考)“政治是分散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材料描述的是 ( )
A.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B.查理曼帝国分裂
C.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D.封建时代的欧洲
5.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发展过程中,法制建设一直紧紧相随。颁布于④时期,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的是 ( )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民法大全》
C.《汉谟拉比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6.“中世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既能胜任专门化的职业工作,又是对社会有用的成员。”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 )
A.摆脱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B.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C.严重缺乏自主自治权力 D.深受封建专制势力的影响
7.历史评价重在给出对该人该事的历史作用、局限性等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封君封臣制是一项从国王到骑士形成严格等级性的政治制度
B.西欧中世纪庄园的耕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户“份地”
C.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
D.529年,《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8.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对西欧庄园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
A.自由农和农奴都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B.庄园的耕地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C.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D.庄园法庭只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
9.某小组在合作学习时,讨论的内容涉及封君封臣制、庄园与佃户、城市自治、大学的兴起等。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是 ( )
A.封建时代的亚洲 B.古代的美洲
C.中世纪的欧洲 D.走向近代社会
10.“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
A.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力
D.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
11.(2025淄博期中)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各氏族部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把分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所述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
A.克洛维率部皈依基督教
B.哈里发设立“智慧宫”
C.阿拉伯人改造了计数法
D.伊斯兰教的创立
12.《一千零一夜》的第12个故事记述道:“一位巴格达女郎来到市场,她从一名基督徒手中选购了橄榄,从一位土耳其商人手中买到了埃及地区的蜡烛,还购买了来自阿富汗地区的特产阿月浑子仁以及来自中国的麝香和印尼的香料。”这说明阿拉伯人 ( )
A.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在对外扩张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欧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3题20分,14题26分,15题18分,共64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据《日本书纪》记载,608年,日本第二次派遣隋使,并在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970年,陕西省出土了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五枚,其形制与唐朝铸造的“开元通宝”相似。
材料二:伴随着阿拉伯商人与不同地区商人的货物贸易,很多手工业技术也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往来开始在贸易的双方之间交流,比如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社会。
——摘编自殷实《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1)材料一图文信息共同印证了哪些历史事实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请再列举一例相关史实。(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的贡献。(6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阿拉伯帝国在推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的地理优势。(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文明的发展与交流有何认识 (两点即可)(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欧洲人也经由东征(注:十字军东征;罗马教皇曾以夺回圣地为名,建立了一支佩戴“十字架”标志的军队),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培根认为,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被西方掌握后,欧洲的文化和社会随之改变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字架”标志与哪一宗教有关。(2分)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欧洲人东征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实行这些变革的目的是加强国家的权力。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分)该事件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位于欧亚交界的帝国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
(3)根据材料三,分析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具有什么特点。(3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四点即可)(8分)
15.(2025北京丰台区期中)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此时的社会风貌与之前大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兵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赐给他一块封地。
——摘编自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
材料二:庄园法庭也被佃户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佃户的封建义务逐渐固定、对份地的使用权也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保护了佃户的利益……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材料三: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摘编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据材料一,指出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庄园法庭对中世纪的庄园生活有哪些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总结中世纪西欧城市位置的特点,(2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4分)
【详解答案】
1.C 解析:据“在帝国境内逐渐兴起”“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诞生在罗马帝国境内、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在4世纪末被罗马皇帝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故选C。
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庄园内庄园主对自己的封臣和臣民拥有广泛的权力,这就形成了以庄园主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从而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故选A。
3.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查理继位后,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罗马教会的地位在查理曼帝国时期得到提高的说法正确,①正确。故选A。
4.D 解析:根据“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和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的西欧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已经普遍存在,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故材料描述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故选D。
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等法律文献,它们共同构成《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B。
6.B 解析:根据“中世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既能胜任专门化的职业工作,又是对社会有用的成员”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大学成为社会思想变革的聚焦点,酝酿了变革的力量,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了新的社会阶层,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需要,产生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故选B。
7.A 解析:历史评价重在给出对该人该事的历史作用、局限性等的认识。A项对封君封臣制的性质进行了叙述。故选A。
8.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式,主要依靠自身生产所需的生活物资,庄园里设有庄园法庭解决日常纠纷,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所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故选C。
9.C 解析:根据“封君封臣制、庄园与佃户、城市自治、大学的兴起”和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研究的是中世纪的欧洲,C正确;A、B均与“封君封臣制、庄园与佃户、城市自治、大学的兴起”不符,排除;近代是指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D。故选C。
10.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学习中国唐朝时期的先进文明进行了大化改新,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选A。
11.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阿拉伯半岛长期分裂问题,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故选D。
1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巴格达女郎购买了众多东西方商品,这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选A。
13.(1)历史事实:隋唐时期中日之间存在交往;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举例:鉴真东渡。(2分)
(2)贡献: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交流;促使东方科技文化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6分)
地理优势:疆域辽阔,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帝国疆域内囊括了诸多文明区域。(4分)
(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共荣共存,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共同促进文明的多样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4.(1)宗教:基督教。(2分)
影响:促进了基督教思想的传播;给东方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每点2分)
(2)重大历史事件:大化改新。(2分)变化: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3分)
(3)特点:东西方文化交融。(3分)
历史启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15.(1)纽带:土地的封赐。(2分)
主要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庄园法庭也被佃户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保护了佃户的利益;(3分)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3分)
(3)特点: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2分)
历史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的资产阶级。(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