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一课一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课一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14: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传统文化)小明计划暑假到某国旅游。右图是他在某搜索引擎搜索到的该国某著名文化遗址的图片。请你判断,小明准备旅游的目的地在 (  )
A.印度 B.希腊 C.埃及 D.中国
2.(2025迁安期中)考古资料显示,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工艺包括制陶、染色、青铜加工和饰珠制作。饰珠的原材料包括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翡翠、阿富汗的天青石、波斯的绿松石、印度麦华的紫水晶以及当地的滑石。这表明当时 (  )
A.印度河流域已完成统一 B.地区间贸易已较为活跃
C.华氏城是最繁华的都市 D.已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森严的种姓制度
3.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曾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某国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青年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警方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青年男女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为。以上新闻很可能来自下列哪一个国家 (  )
A.埃及 B.美国 C.印度 D.法国
4.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人口不及现代印度总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司法权及近半数的国会席位。这一现象说明了 (  )
A.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
B.印度社会婆罗门掌握神权
C.婆罗门由贵族构成
D.婆罗门不得同第二等级的人通婚
5.(回归教材)“不同种姓之间不能相互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这说明古印度 (  )
A.重视职业分工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王权至高无上 D.实行民主制度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6.《世界文化的由来》一书中写道:“他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材料中的“他”是 (  )
A.图特摩斯三世 B.乔达摩·悉达多
C.汉谟拉比 D.孔子
7.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扬 (  )
A.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佛教只对低等种姓开放
C.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 D.佛教信奉的是众生平等
8.下图反映了古代印度某一事物的传播路线。下列关于该“事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C.早期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D.创始人是法老图特摩斯三世
1.(2025衡水枣强期中)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孕育了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A.海洋 B.河流 C.高山 D.沙漠
2.(易错题)“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等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
A.文明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地域性 B.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区域文明进步
C.文明成长呈现和平性与连续性 D.人类文明均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
3.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学习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下图反映的是 (  )
A.佛教的传播
B.古埃及文明的形成
C.种姓制度的发展
D.古代印度的扩张
4.(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到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了,此时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印度的国教。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印度国教的原因。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解析:据图片中内容不难看出这是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遗址。故选A。
2.B 解析:据“喜马拉雅山脉的翡翠、阿富汗的天青石、波斯的绿松石、印度麦华的紫水晶以及当地的滑石”可知,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品在印度河流域进行交换,贸易活动比较活跃。故选B。
3.C 解析:据“来自不同种姓的青年情侣”“反对这对青年男女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为”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存在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不同种姓之间界限分明,不得通婚。故选C。
4.A 解析:材料说明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A正确;B、C、D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5.B 解析:“不同种姓之间不能相互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说明古印度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故选B。
6.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故选B。
7.D 解析:据“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可知,释迦牟尼主动找社会地位低下的首陀罗挑粪者,体现了佛教追求平等的信念。故选D。
8.D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图片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路线,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能力提升
1.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兴起于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文明兴起于两河流域,所以各文明兴起的相同地理因素是河流。故选B。
2.A 解析:根据“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等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可知,古代文明具有相似性,“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说明古代文明又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故选A。
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再传入中国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传到锡兰,又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故该图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故选A。
4.(1)职业、所居地区、所居聚落等。
(2)表现: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评价: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3)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