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甲午中日战争 课件+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4 甲午中日战争 课件+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1 18:44:41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民族之耻日本野心
战前篇日本国情开拓万里之波涛,
宣布国威于四方,
志在向海外扩张。
——日本明治天皇 20年内建造100艘军舰,增加海军25000人;40年内建立起完成的纺织、煤炭,钢铁、机械、造船等工业。
——明治维新之“殖产兴业”目标材料一:材料二:走进历史战前篇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大陆政策战中篇甲午战争
主要战役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弹药将尽,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体将士壮烈捐躯。战中篇战中篇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材料分析题]看材料,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材料一: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以后,再也没有再增添任何船只,舰龄老化。作战时,随船炮弹携带不足。战中篇材料三:黄海大战后,实力尚存。由于李鸿章消极避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
材料二:慈禧太后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挪用海军军费军费,重修颐和园,为自己庆寿。 战中篇[失败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与腐朽1895年4月战后篇战后篇战后篇比一比战后篇战后篇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进一步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战后篇给中国带来什么进一步的危害?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战后篇“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
——徐骧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武装起来的台湾人民战后篇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 、性质(侵略)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朝鲜东学党起义战争爆发 及经过爆发: 1894.7 丰岛海战经过第一阶段(1894.7-1894.9)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战争结果 和影响《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
殇思甲午,镜鉴今天!《甲午中日战争》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 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 )
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
3. 全国人大十届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有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悉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和“割台湾”与哪一条约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 老王一家人在1890年为了谋求生路到重庆做生意,8年后他们会遇到下列那种情况( )
A.老大听人议论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事情
B.老王在《申报》上看到太平军痛打华尔的一则消息
C.老二从西部回来告诉家人俄国侵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D.老三在一家日本工厂打工
5.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 国开设工厂
6.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可以看到下面哪个历史人物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
A.戚继光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邓世昌
7. 有一位外国人手中有四部反映清朝晚期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他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
①《鸦片战争》②《末代皇帝》③《火烧圆明园》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④③②①
8.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导入新课:
???听歌曲《毕业歌》回忆学过内容,然后提问:
1、有哪些国土的沦丧?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2)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阿古柏占领新疆。
2、掀起了哪些民族自救的巨浪?
(1)左宗棠收复新疆。
(2)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
四、学习新课
(一)战前篇: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
(1)地理位置 岛国,领土少,资源缺乏。
(2)明治维新国力日强。
(3)用材料了解当时的日本。
材料一
开拓万里之波涛,
宣布国威于四方,
志在向海外扩张
——日本明治天皇
材料二
20年内建造100艘军舰,增加海军25000人;40年内建立起完成的纺织、煤炭,钢铁、机械、造船等工业。
——明治维新之“殖产兴业”目标
由材料引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结合课本):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由直接原因中的哪个词可以得出本次战争的性质。(侵略)
师:甲午战争是一次侵略战争。
3、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简述其过程)
(二)战中篇
1、战争经过: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陆)、黄海战役(海)、辽东战役(陆)、威海战役(海)。(看图了解)
(1)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守定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了平壤。
(2)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当时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海内,不许巡海迎敌,使得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4) 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四场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2、进一步了解邓世昌其人(利用材料和视频)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1)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 (2)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3、师:我们有如此勇猛的将领,有誓死追随的士兵,那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材料得出)
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与腐朽。
材料一:北洋舰队子1888年建军以来再也没有增添任何船只,舰龄老化,作战时随船炮弹携带不足。
北洋舰队官兵可以携带家眷住在陆地上,把兵舰当作衙门,点卯应粮。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实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的消极避战,下令“如违令避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
慈禧太后惧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所以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
由材料得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军备落后,军纪松弛;??决策者的妥协退让。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与腐朽。
?4、威海战役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是战争的结局。
(三)战后篇
1、了解《马关条约》内容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严重的危害?(了解《马关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结合《南京条约》,以及《马关条约》城市开放的图片。)
利用表格对比引出《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
2、台湾人民的抗日自救运动。感悟台湾人民的爱国精神。(利用图片和材料)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
-----许骧
五、评测练习检验本课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限时完成)
六、课堂小结
殇思甲午 镜鉴今天。
结合课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
老师结语:同学们历史已成过去,擦干昨天的血和泪,吸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在,好好学习,勇于担当,相信咱们中国一定会永远屹立于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