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巨大。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能列举《南京条约》的
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握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在各方面的不同形势,在比较中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最终结果。通过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客观、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发动、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必然结果。感受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树立忧患意识,激发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教学方法
归纳法、图文结合法、分析法、影像资料辅助法、讨论法、讲述法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出示图片,教师:这是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块浮雕,你们知道这块浮雕展示的是什么事件吗?(虎门销烟)它的领导者是?(林则徐),有人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行为过激,引发了鸦片战争,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史上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第一次大的较量——鸦片战争(出示课题)
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抗争的开始(图片展示)
1、师:“烟”是什么?烟即大烟,也就是鸦片的俗名。鸦片是怎么制出来的?又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展示罂粟——鸦片)
师:从图片中我们看出鸦片对身体有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坚决抵制鸦片。但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却向中国大量地输入鸦片,为什么呢?鸦片的输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这两个问题,可以讨论)(屏幕出示问题)
2、师生共同探究:
屏幕展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开始的中英贸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改变这种逆差,牟取暴利,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提出新问题:⑴、英国强大了,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⑵、最初的中英贸易,为什么会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师图片简介)
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自己消费。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细究起来,当时外国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清廷对外政策上的严格限制,二是当时外国商品初入中国时只是贵族人家的奢侈摆设,平常百姓很少有人买,甚至见都少见。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
这就使英国在贸易中失利,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而鸦片走私能牟取暴利,所以就选择运鸦片。
鸦片的输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学生总结,教师展示)
3、面对英国越来越剧烈的鸦片入侵,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可以提供?(同学交流)我们看一看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是怎么做的(出示林则徐的奏折,告诉学生: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提问: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展示)
师: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采取的大快人心的禁烟措施(视频)
屏幕展示:⑴、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
⑵、地点:虎门海滩
⑶、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它是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辱、反抗侵略赢得的第一次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爱国斗争的序幕。
师: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他所领导的激动人心的事件,也永远被镌刻在人们英雄纪念碑上。
学生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鸦片战争————抗争的继续
自学指导:
1、爆发的原因:
2、战争的经过及英军的进攻路线:
3、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学生交流:
1、原因:虎门销烟(出示讨论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根本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原因
2、图示英军两阶段的进军路线,了解经过
3、屏幕展示《南京条约》时间、性质、内容,引导分析危害
4、总结影响:
反思: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盘点收获:
学生互说收获,教师小结:
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教学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所谓教学,应该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在历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就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2、教学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3、教学手段的应用问题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制于多媒体课件。
第二,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
4、重知识能力教育,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不够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1、基础比较差,很多专业术语都不理解,无形之中增加了我们的负担。
2、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历史课程的大多问题都通过史料的运用来反映。而学生一看到文言文的材料就产生恐惧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连白话文的材料也无法归纳出其主要内容。
3、自学能力差,给学生一本书,他们竟然无从下手,看完一节课和一段材料,也不知道哪些知识该记,如此等
二、对策建议
(一)从教师方面看
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第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近年来的历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一些历史的定论,比如对鸦片战争的影响,之前我们一直强调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则强调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开始,还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一样,比如李鸿章,以前史学界大多认同他是一个卖国贼,现在史学界有了新的看法,很多人认同他是中国近代化兼近代外交的第一人。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地位,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考试。历史应该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
2、历史同时也是过去的事情,历史学科是对过去的记载,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下苦功夫记住史实,没有史实,其他的不知该从何说起?
3、学生自学能力差,同时理解能力也差,这就需要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会看书读书也是一种本领,看的书多了,自然知识面就广了,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