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1 18:5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明确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了解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培养分析、归纳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继承发扬;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本性,树立为人类的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信念;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三、教学方法:归纳法、图文结合法、分析法、影像资料辅助法、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导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近年来,每到9月18日事变爆发时,许多城市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人们国耻不能忘。
由此导入课题《难忘九一八》
新课学习:
(一)、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
1.学生自学课本第一板块,解决有关九一八事变的问题:(可讨论)
2.填表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思考: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称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日本自1868—1873年明治维新以来,从原来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他明治时期确定的大陆政策计划是:侵韩征华,也就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进而侵略亚洲、世界。所以后来多次侵略中国,如:(展示日本侵略中国的实例)
②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4)、东北三省沦陷的原因是什么?(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5)、中国人民怎样应对九一八事变?
2、自主交流,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以上问题【问题(2)(3)学生解决会有难度,教师要着重指导。对于问题(2),需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图帮助分析“柳条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主要原因。问题(3)主要涉及到世界历史的内容,学生还没接触到,需要教师讲解】
(一)、国之危难:“不抵抗政策”【学生交流问题(4)的答案时直接导入本板块的学习】
多媒体展现:
1、事变前: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电告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文史资料选辑》
2、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后,又电令东北军:“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自便。”
——《革命文献》
3、1931年《大公报》刊文《问良知之良心安在》:
……东北沦陷,热河失地,实非在于我武装之劣弱,给养之困乏,而在于国民政府之忍让,张学良之逃遁。国养将才,不以报国,家罹父仇,不以雪恨,温和至此,当获今年诺贝尔和平奖……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的展示,使学生明确东三省沦陷的原因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4、东北沦陷后,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画面显示)
(二)、民之坚强:局部抗战的开始【学生交流问题(5)的答案后,教师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1、东北人民和没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举例:嫩江大桥之战 马占山将军)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举例:杨靖宇、赵一曼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有此导入“西安事变”
(三)无奈之举:西安事变
的发动
1、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西安事变的背景(12345)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2)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时间、人物、方式
2、提出问题:西安事变爆发后会出现哪些复杂形势呢?(播放“西安事变”视频,引导学生总结)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
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3、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是怎样处理的呢?(学生根据视频回答或根据课本p86回答)
(四)、民族之大幸: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课件展示)
1、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归纳总结: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确实杀了不少共产党人,但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他的地位在中国暂时是无人可以代替的。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杀掉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中国势必出现全国内乱,这样更有利于日本侵略。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2、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拓展延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图片展示)
小结:(学生各述收获后,教师用提纲归纳本课的知识体系,最后以顺口溜加以总结)
3、练一练,你会了吗?
(一)单选题
1、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它出现的背景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 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
“.八
一三”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日寇之手。其根本原因是( )
A、日军的攻势太猛
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
D、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实力
3、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 )
A、七七事变

B 、
“八
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
D、九一八事变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如果你编写《西安事变》剧本,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的场景中?( )
A、毛泽东
B、蒋介石
C、张学良
D、杨虎城
5、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其主导作用的是( )
A、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
B、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爱国热情和行动
C、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积极奔走营救蒋介石
D、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6、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
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张学良
、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
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请回答
(1)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由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发动者的政变目的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结语: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经验,是教训,也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难忘的日子“难忘九一八”,本课到此结束,谢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将学生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学,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为现实服务。在上课过程中,“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不能杀蒋介石?为什么?”等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的提出,对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大有帮助,在讨论探究中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本节课的不足:没有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