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8:3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明末农民大起义
◎清末农民大起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
◎唐末农民大起义
赋税与王朝兴衰关系密切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高考链接】
时间 地方卷
2024 重庆·北魏均田令 广东·两税法的制度缺陷
湖北·元前期政府对江南经济较为宽待
安徽·明代东南地区役银分摊
北京·摊丁入亩 浙江·户籍制度
2023 天津·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湖南·唐代均田制和税收
浙江·白银成为明朝财政和民间交易支付手段
赋役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租)
其它杂税。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

概念阐释
农业税
(田租)
徭役
(军役、力役、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先秦时期
1.西周:
贡赋制度
诸侯向周王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
——《玉海·食货·贡赋》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劳役地租
役重于赋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先秦时期
①(齐)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②(鲁)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按亩收税。
2.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原因:
①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影响:
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②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秦汉时期
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
徭役、兵役的制度。
分类 秦朝 汉朝
田赋 (土地税)
人头税 (口赋)
徭役 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
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
与民休息,税率大大降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人头税不分男女,分口赋、算赋
口赋:7-14岁 算赋:15-56岁
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
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等)
(秦17岁,汉昭帝23岁)
一个月,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
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更卒:
正卒:
戍卒:
“重农抑商”
秦汉时期赋税特点:
秦:赋役繁重
汉: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舍地而税人)
暴政体现
朝代 赋税制度 赋税内容 征收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两税法
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财产
租调制
人丁
人丁
以庸(绢布)代役
推行基础是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均田制:政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和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给农民耕作。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三)隋唐时期
1.隋朝:
租:田赋,按授田数量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调:户税,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2.唐朝:
租庸调制
影响:
①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②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1)唐朝前期:
基础:
对象:
内容:
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
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 陆贽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的转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三)隋唐时期
2.唐朝:
材料: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所入几无。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
——黄师昭《杨炎“两税法”及其意义》
两税法
(2)唐朝中后期:
背景:
内容: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
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
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
分夏、秋两次征收。
①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
②国家财政收入锐降
材料1“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材料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意为不论土著户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土地、财产为主。
量出制入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三)隋唐时期
积极: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征税时间固定,规范赋税制度;
③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征税形式:货币与实物并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征税标准:人丁——资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影响:
2.唐朝:
两税法
(2)唐朝中后期:
局限: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重,社会矛盾加剧。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四)宋元时期
1.宋朝
(1)税:承唐制两税法 + 附加税繁重
(2)役:代役金 + 各种徭役
募役法
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僧侣、官户等,也需要缴纳“助役钱”。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
(3)募役法(王安石)
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
役重扰民
原因:
内容:
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四)宋元时期
2.元朝
(1)沿袭唐朝,南北有别
北方:租庸调制
南方:两税法
北方:丁税、地税
南方:夏税、秋粮
(2)科差:
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是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科差:科差是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税。征收内容有包银、俸钞、丝料、户钞。以户为收税对象,科差在南北方实行方法有所不同。科差在北方征丝料与包银,在江南纳户钞与包银。其时,力役、职役仍与科差并征。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五)明朝
1.明前期:
明朝初年,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征收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金花银”
实物税赋
部分征银
2.明后期:
一条鞭法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1)原因:
(2)内容:
赋役合并
赋税征银
折银代役
丁、田承担
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
赋税征银
赋税折银征收,
役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服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意义:
①赋役合一,简化征收手续,降低成本;
②纳银代役,减轻农民负担;
③赋役征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⑤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五)明朝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推行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六)清朝:
摊丁入亩
1.历程:
①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材料: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2.意义:
③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②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⑤隐瞒人口现象减少,促进人口增长
①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彻底废除
秦汉赋役
租庸调制
两税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人丁为主 土地财产为主 取消人头税(以唐两税法、摊丁入亩为标志)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繁杂 简单(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标志)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认识:
①随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变化;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货币税收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1.征收标准:
2.赋税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跟进训练)
1.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40%,到1072年,客户比例下降到30%。这一现象( )
A.抑制租佃关系发展 B.导致政府户籍管理失控
C.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D.反映庄园奴隶制的发展
C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思考:关税的作用?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②保护生产,调节经济;
③增加财政收入。
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原因:
①近代国家的形成
②国际贸易的发展
1.含义:
(1)起源: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2)关税早期分类特点:
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
1931年,我国开始取消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关税主权
2.古代中国
(3)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关税主权
3.近代中国(1840-1949)
(1)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过程: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开始丧失;
②《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进一步丧失;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④列强长期把持海关大权(赫德);
罗伯特·赫德1863年-1908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2)近代收回关税主权的斗争
3.近代中国(1840-1949)
①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1927年:
1928年:
1930年: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要求关税自主。
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等国缔结新约。
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
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关税。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4.新中国的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1)新中国成立初期: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①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
②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改革开放后:
目的: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
意义: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含义:
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发展历程:
(2)起步:
(3)中断:
(4)正式确立:
(5)不断完善: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内容,但没有实施。
民国时期
②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
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1)起源:
思考:右图中个税起征点的变迁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
趋势:不断提高
说明了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思考: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个人所得税法》?
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3.作用:
③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①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稳定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跟进训练)
2.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迁图”的理解准确的有( )
①个税起征点的变迁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差距小没有征收的必要
③对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④起征点的不断提高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C
【课堂小结】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

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
起源与演变
秦汉时期:田租、人头税、徭役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隋:租调役
唐: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两税法+附加税
元: 沿袭唐制,南北有别 科差
明:金银花、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
关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制度
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国内关税、国境关税
1980年新中国正式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