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一、教学立意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七、设计反思
说课流程
学理支撑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赋税制度之变: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1.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课标解读:
制度的演变→政治规律
教材布局
课程定位
上承《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下接《中国 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货币、赋税、户籍等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2.教材分析
选题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材内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本课内容多,时间跨度长,概念多,史料难度较大,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挑战。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高二学生
租、调、庸的内涵,两税法的内容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浓厚的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1.时空观念(水平2)唯物史观(水平3、4)
2.史料实证(水平3)
历史解释(水平3)
3.家国情怀(水平4)
重点
难点
【突破】层层设问,理解赋税制度的设计与效能差异
【依据】课标,学情,教材
【突破】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依据】学情,课标,教材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史料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设疑导学法
史料研读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说教法
说学法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教材内容整合
主要资料来源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孟祥光:《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周健:《在政治与经济之间:清代的赋税财政与国家统治》,《清史研究》,2024年第4期;
邓根飞:《论诗歌、小说与传说的史料运用》,《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4期;
秦晖:《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理论探讨》,2002年第3期;
刘晓艺:《<醒世姻缘传>中折射出的明代自耕农经济兴衰——兼谈一条鞭法和“黄宗羲定律”》,《明清小说研究》,2018年第2期;
赵仁平:《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李岩:《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
……
主题: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二.“新关税赢旧关绌,关吏持筹岁能记。”
——关税变化与国运兴衰
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维正之供与国家之治
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个税调整与国强民富
出现·延续·逃离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赋税制度
国家治理
——跳出“黄宗羲定律”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悯农》引入,通过诗歌创设历史情境,以如何解决“农夫犹饿死”的困境进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通过解析史料明白农民处境艰难的原因是旧制之弊,政府的统治危机催生了赋税改革,锻炼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维正之供与国家之治
思考:根据材料,唐朝中期的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两税法·缘由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将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学生理解两税法的制度设计,辩证分析两税法的执行效果。引入诗歌史料,增强学生分辨史料价值的能力。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维正之供与国家之治
设计意图:能力迁移,对比“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在设计与效能的差距,引导学生用历史解释阐述这一现象,辅以乡土档案史料增加其结论的可信度。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维正之供与国家之治
思考:运用前述方法,根据材料分析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设计与效能。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概括出特定历史时空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培养学生提取、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从长时段感受“黄宗羲定律”的体现。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维正之供与国家之治
设计意图:以不同历史时期学者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评价,引导学生理解黄宗羲定律的内涵,突破难点。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维正之供与国家之治
设计意图:引入高考材料,渗透历史意识,强化学生素养,在解读材料中体会弱国无奈与悲哀,关税变化背后是无数小农的破产,理解在近代黄宗羲定律如何继续发挥作用。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二、“新关税赢旧关绌,关吏持筹岁能记。”
——关税变化与国运兴衰
思考: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重商税
收关税
材料1:关税收入的增加联系着的是关税主权的丧失,子口税的设置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复进口税则制约着国内货物的转口贸易,鸦片厘金的征收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机制品出厂税纳入海关范围是为了控制和阻碍中国近代工业的生产。
——赵仁平:《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
材料2:这一变化,把沿线近百万挑夫商贩及依附他们为生的人们驱入了失业的茫茫苦海之中。
——张景岳、唐克敏、杨国强:《清代人口西迁与民变》
关税主权丧失,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民愈困苦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梳理中国关税主权的丢失和收复过程,进一步体会关税的发展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只有国家独立、强大,关税主权的维护才能真正实现。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二、“新关税赢旧关绌,关吏持筹岁能记。”
——关税变化与国运兴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散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只有一个真正以民为本的政府才能做到民不受赋税改革之累,实现民众的幸福。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个税调整与国强民富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入,新时期政府废除农业税,从根源解决了农民陷入“黄宗羲定律”的困境,不断创新赋税制度,在民本的基础上,合理收税,实现了国家治理与个人利益的平衡。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个税调整与国强民富
设计意图: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结束本课,从古至今,政权不断更迭,无论是维护统治的封建王朝,还是孱弱的近代政府,都未能实现赋税制度的健康发展,新时代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的新政府才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的独立,维护了国家主权,实现了人民幸福。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青年人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个税调整与国强民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24.9.30
板书设计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以民为本
双向平衡
古代:丁税 地税
近代:商税 关税
维护皇权
民受其累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民愈困苦
课堂构思
新逻辑(出现·延续·逃离。)
重联系(以多样类型史料,展现中国赋税制度改革的具体执行情况)
课堂定位
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力争让学生“以史为鉴”,以民为本。
课堂小结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史料为支撑,力争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反思
感谢您的耐心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