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与赋役征发、社会治理的关系,加强对中央、地方协调运转的认识。
家国情怀: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涵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壹
驭民之术——从编户齐民到永停编审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问题1:古代通过户籍制度想获得什么信息呢 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轴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安放存放户籍的“黄册”……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家庭构成及变动、土地财产、应缴赋税
根本目的: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明朝嘉兴成化八年黄册
任务一:认识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
问题1:古代通过户籍制度想获得什么信息呢 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任务一:认识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
问题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如何演变?
朝代 主要史实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编排民户,“户籍相伍”
分类登记制度
专人主管,编户齐民
豪强争民,户籍散乱
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管理严格,三年一造
主客分籍,主户增加
按职定籍,世代相袭(诸色户计)
继承元朝,“黄册、鱼鳞图册”
相对松弛,永停编审
自主学习:根据预习结果,概括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
(1)东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历史纵横】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任务二:探究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宋朝:主户与客户
材料:主户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材料: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
思考: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原因)。
信息:①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客户、总数增加;②主户占比增加
理由(原因):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②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任务三:结合材料探究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趋势)
材料2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户籍对民众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户籍与土地、赋税逐渐分离
④传统的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积极
经济:①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强化户籍管理,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总结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②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唯物史观
1.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 )
A.缩小了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 B.抑制了传统租佃关系的发展
C.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保证了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
典例研析
C
【详解】据题干可知宋代施行五等分户制,主户分五等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有独立身份和专属户籍且未附籍于主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这种户籍管理制度,相对于前代的严格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项正确;这种制度不一定能缩小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与传统租佃关系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与国家政策、土地制度等信息相关,材料强调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贰
治民之道—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
——徐栋《保甲书·广存》
乡里制度: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制度
“乡”本义为方向,在先秦文献中常被引申为表示某个方向的地域
“里”是人类的聚居地,因生产生活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治民之基”
学习聚焦
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问题1:什么是乡里制度?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如何演变?
任务四:认识古代中国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演变?
秦汉
唐
宋
明
清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县下设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设亭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什伍制度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王守仁)
从里甲制到保甲制
十家总牌
汉三老石室
材料: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问题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小组探究】
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国权不下县
县下惟宗族
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
伦理造乡绅
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
B
叁
安民之举—博施济众的社会救助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1)原因:
①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维护封建统治。
③践行儒家仁政思想。
任务五:探究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影响
问题1:探究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的原因并梳理其内容
实施者 措施 侧重点
政府
(主体)
民间
(辅助)
宗族
慈善
组织
①建立仓储制度: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
②尊老养老:
秦皇帝赐老人鸠杖;明优抚高年平民。
③抚恤鳏寡孤独群体:
唐朝开始专设机构,如唐设养病坊、宋设福田院、元设众济院、明清设养济院
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
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
(2)概况
秦始皇四年七月,
立长平仓,
丰则籴,
歉则粜,
以利民也
《太平御览》
(3)影响:
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③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
问题2: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分析古代中国开展社会救济的影响
知识回顾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之借鉴——古代社会治理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点赞抗疫一线社区工作者
家国情怀
知识延伸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家国情怀
课后探究
根据本课所学及生活经历,通过书籍阅读、网络搜寻、访谈调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
思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对于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有何借鉴意义。
要求:①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皆可,都需提供一份现实情况说明和借鉴意义说明(300-500字)
②内容需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史论结合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家国情怀
1.(2024年江苏高考)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真题试做】
B
2.(2024年浙江高考)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C
3.汉代规定:每年八月,各乡统计本地户籍,统计结果由乡和县各留存一份。如有移徙者,要将其详细的户籍材料发送到移徙之地。这一规定旨在( )
A.严格限制人口迁徙 B.稳定政府赋税来源
C.变革基层行政体制 D.抑制地方豪强势力
4.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
A. 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 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
A
5.《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杜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赈济 B.以法律形式关注弱势群体
C.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化 D.注重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
6.范仲淹建立的义庄,置义宅一所,供贫因族人居住,义宅内设有义学,定义庄规矩十三条置于祠堂之侧。朝廷认为“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常加优恤”。这说明义庄( )
A.成为了社会救济的主要力量 B.弱化了封建政府的权威性
C.维持了宗族内部的血缘纯正 D.体现了士大夫社会责任感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