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33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33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你知道现当今政府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吗?
人口普查
户口簿
身份证
说一说
那么,古代中国政府又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呢?
第17课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历代户籍
制度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结合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汉朝
两晋
隋唐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为户籍相伍”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丞相主管、以户为单位 形成“编户齐民”
分“黄籍”、“白籍”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核定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永停编审”
思考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①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税徭役(根本目的)
②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③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等级特权
思考2: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易错辨析
(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
(2)中国古代户籍登记由秦汉时期以血缘出身分类登记为主演变为元明清时期以职业分类为主。( )
(3)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



情境释疑
(1)观察“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阅读教材P99)明朝政府为什么要编造“黄册”?
提示 “黄册”即户籍册,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2)《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摘自教材P99)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提示 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国家的人口控制。
(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摘自教材P100)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增加赋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划分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1、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
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
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
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
练:当堂检测
B
2.《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差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基层管理逐渐加强
B.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C.农耕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民众的思想文化相对保守
练:当堂检测
B
3.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 )
A.对商人征收算缗钱
B.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C.实行纳绢代役政策
D.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练:当堂检测
B
历代基层组织
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形态 基层社会治理
秦汉



清 ____________乡有三老,里设里正,亭有亭长。
__________________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
_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____________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__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
____________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
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__________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乡里制度】
【什伍制度】
【乡里制度、村坊制】
【邻保制度】
【乡里制度】
【保甲制】
【里甲制】
【十家牌法】
【里甲制】
【保甲制】
什伍组织



百家
五家
十家
互相监督



四家
五邻
百户
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特点: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意义:①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② 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讨论: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整体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趋势:
原因:
材料1:对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学者们围绕“皇权不下县”展开了争论。提出“皇权不下县”的温铁军指出:“自秦代建立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置到县一级,国家最低管理到县级”。县以下的农村基层长期维持着“乡村自治”,也就是“乡绅自治”,而乡绅是指地主阶级,他们“是农村实际上自然产生的、起管理作用的社区精英”。政府“不必要直接控制农民”。
反对的学者则认为,王朝国家将各种“地方精英”纳入国家的权力系统中来,是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强化控制的结果,是“皇权下县”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果。当时的统治理念是“以民治民”,通过设立里甲、保甲、乡约并利用村庄、宗族等基层组织,县级政府可以把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 绅士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绅士与官府的“共治”。
——摘编自高寿仙《“官不下县”还是“权不下县” ——对基层治理中“皇权不下县”的一点思考》等
问题:学界关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一直有“皇权是否下县”的争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来谈一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并且总结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官民共治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
(1)严密性:里、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控制;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严密管理网络。
(2)独立性: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在行使国家统治管理职能和乡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时,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基层政权组织独立行使管理乡里社会的各种职责,自成一体、自我运转,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3)宗法性:在宗法血缘关系厚重的乡里社会中,以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合于基层政权之中,使得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高度结合。
(4)自治性:乡里社会绝大多数事务皆由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乡绅、族长和乡里保甲头目来进行处理。就组织类型来看,自治表现为血缘宗族对族众和宗族内部的自治,以及地缘村落就全体村民的整体社会利益关系的自治。
易错辨析
(1)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
(2)清朝时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管理由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
情境释疑
《清朝文献通考》中记载:“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摘自教材P101)据此说明保甲在社会基层中的作用。
提示 不仅承担治安任务,也承担了户口登记的职责。


4、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强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
练:当堂检测
C
5.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练:当堂检测
C
6.顺治十六年(1659 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 )
A.保证了地方社会长期稳定
B.借助宗法纽带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乡民整体道德素养
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
练:当堂检测
D

历代社会救济
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基础·精细梳理】
(2)发展
汉朝 建立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 宗族通过设立族产来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常平仓
(3)影响: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2.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鸠杖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其他力量补充政府的不足。
②大多属于社会救济范畴,层次低。只能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
③发挥作用不稳定。王朝前期,往往效果良好,王朝末期,吏治腐败,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④指导思想多元,具有鲜明的伦理特色。儒家仁义学说、佛教慈悲观念、宗族观念等,共同构成社会救助的伦理道德基础。
⑤内容全面,注重灾前防御与灾后救助。有利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有利于年龄和身份的老年保障;有利于形成全面的临灾生活保障;有利于扶持和救助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的保障。
(2)影响
①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封建农耕经济给予适度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直接起到减少灾害损失的作用。
②保证社会安定:保障百姓生产,防止百姓破产和平民流亡,避免社会动荡,保证社会安定。
③弘扬传统美德:以伦理道德为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现代社保借鉴:一些措施对现代社会保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推行预防为主的保障措施、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等。
易错辨析
(1)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民国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
(2)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维护统治。( )
(3)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
×


7.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创建了常平仓制,即“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价而粜,名日常平仓,民便之。”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
A.保证地方粮食储备充盈
B.确保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C.发挥国家力量维护稳定
D.加强宏观调控救济灾民
练:当堂检测
C
8.《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
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
练:当堂检测
D
9.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贞观八年,太宗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练:当堂检测
D
10.唐代《通典》载:“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据此可知,汉代以来统治者( )
A.主张打击囤积居奇维护社会稳定
B.强调运用商业运作获取财政收入
C.反对实行行政手段保障经济运行
D.注重通过平抑物价展开社会救济
练:当堂检测
D
课堂总结
赋役制度向土地摊派户籍作用减弱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控制加强
民间救助的作用逐渐增大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