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共37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共37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09: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标要求:(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导入
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中国基层治理制度
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英国贝丁顿社区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时期 基层组织名称 社会功能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 英国
美国 法国 二战后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4-105,梳理西方主要国家不同阶段的基层治理单位及其社会功能。
村社
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
庄园
城市(自治)
教会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解决纠纷;
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规范经营活动、治理城市。
自治市
乡镇
自治市镇
社区
(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
承担除司法以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相关人员由选举产生,具有很强的自治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区组织开始出现。
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决策。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村社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1)主要机构:村社
(2)特点:村社实行自治。
(3)表现: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的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选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古希腊城邦政治:
(1)小国寡民,民主政治
(2)公民大会、执政官、议事会
思考: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古希腊时期
基层治理主要机构是什么,有何特点?
村社大会
(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登记公民
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
全体成年男性出席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议事会的500个议席按各村社公民人口的比例分配到139个村社
材料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亚里士多德著,日知等译《雅典政制》
材料2:从前人们以部族为姓建立村社,雅典人以村社的名字为姓。克利斯提尼把梭伦的400人议会变成了500人议会,每个部落出50人。这50人是从各村社按人口比例选出的候选人中以抽签方式产生的,从而把城市的政治生活与最遥远的村社紧密连在一起。
——摘编自解光云《雅典城邦的登籍制度与公民权——以造船区、三一区、德莫为中心》
139个村社(德谟区)
30个区
(特里提斯)
10个部落
克里斯提尼行政区划改革: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
以地域为单位的村社逐渐取代血缘部落
进而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信仰时代--基督教文明
(思想文化)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经济基础)
◎封君封臣制度
(政治基础)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2.西欧封建社会:庄园、行会、教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2.西欧封建社会:庄园、行会、教会
(1)农村:
①机构: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②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组织生产
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征收地租
(庄园主)
材料: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从范围来看,真可谓事无巨细在它的视野之内,一些法庭不仅能够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乱倒垃圾、财物丢失、债务纠纷、土地的转让继承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诸如杀人放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2)城市:
①背景:
②基层单位:
③管理者:
④职责:
2.西欧封建社会:庄园、行会、教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经过与国王领主的斗争(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
行会与商会
行会与商会的上层分子
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
城市自治有一定民主色彩,但整体上不平等,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治权,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是城市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城市管理人员、制定法令,并对城市的经济和军事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的侵犯,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建立起一种组织叫行会和商人公会(基尔特)。西欧城市的行会出现在11~12 制世纪。行会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作坊里手工机器的数量、帮工学徒的人数,劳动时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行会的全权成员是作坊主即匠师。学徒期限长短不一,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在12~13 世纪,行会起了保护生产和积累经验的进步作用。
材料4 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可见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说明: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行会通过会员大会选举行头(行会主席)及若干管理人员,负责监督行会章程的严格执行。行会有自己的武装,用以保护自己的城市。行会在内部征收会费和罚款用以救济修建公共会所、举行会餐等。此外,行会还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及各种庆贺活动等,以巩固行会内部的团结所以,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与所学,深化了解西方中世纪的行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2.西欧封建社会:庄园、行会、教会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3)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主持解除婚姻的场所
(4)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①教士宣讲教义②开办学校
③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④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材料: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上图出自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它反映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的场景。
——《国家制度与社会管理》,104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3.近代西方国家:自治乡镇、市镇 社区
(1)背景:
①政治: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把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②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庄园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③阶级: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
④思想:启蒙思想强调民主自由
⑤历史因素:继承地方自治的传统
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在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于是发生了许多新的关于卫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问题,有时是未获解决的问题。许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洁,住房,警察及犯罪等问题。
A、自治乡镇、市镇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3.近代西方国家:自治乡镇、市镇 社区
(2)表现:
国别 基层单位 治理表现 特点
英国 ①时间:1835年颁布法律《 》 ②内容: 政治: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 产生 经济: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 监督 ③结果:
美国 基本保持了 的传统, 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承担着……公共服务功能。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 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市长和市议会都由 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自治市
自治乡镇
自治市镇
市政法案
当地选民选举
选民
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地方自治
乡镇
自治市镇
普选
自治传统浓厚
中央集权影响较大
A、自治乡镇、市镇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3.近代西方国家:自治乡镇、市镇 社区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 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3.近代西方国家:自治乡镇、市镇 社区
B:社区的形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
材料:工业革命造成数目庞大的农村人口离开了原先的社会网络,流入城镇,形成都会底层的无产阶级,陷入贫困、愚昧、脏乱、疾病、失业以及各种堕落、犯罪的生活状态,已经不是昔日的教会、慈善事业或者济贫法所能因应。
——钱永祥《自由主义如何看见“底层”》
①背景:
②措施:
③结果: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1)原因:
①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②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③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主要方式:
(3)表现:
(4)意义:
社区活动
◎生活服务
社区图书馆
◎教育
社区游乐园
◎休闲娱乐
社区医院
◎卫生保健
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4.二战后:社区自治的发展
5.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功能增多
(1)表现:
①通力协作: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中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②功能增多: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意义:
变化:政府减少对基层治理的干预, 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空间扩大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休闲娱乐
◎教育培训
◎生活服务
◎卫生保健
◎反映民意
社区政府功能增多
材料6 一般认为,“社区”这个概念出自德国学者滕尼斯1887年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欧洲早期的救济工作就发挥了社区的重要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其要点就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结合社区中教育、卫生、福利及宗教组织”的力量;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协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借由“社区发展计划”来推动社区发展,借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
——摘编自吴晓琳等《“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探究拓展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社区发展的特点?
从社区救济入手
将社会福利与
社会治理相结合
政府积极推动
由社会组织带动
居民参与基层治理
联合国的推动
社工·生活服务
教育·社区图书馆
民意·参与地方决策
医疗·社区医院
娱乐·社区游乐园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原因和作用。
趋势:1、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组织、公众、志愿者等);2、自治化(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3、社区职能扩大化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4、引进企业管理方法,逐步市场化;5、立法规范和保障基层自治。
原因:民主政治发展和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增多工业革命和城市化; 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1、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2、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
3、节省了政府开支,由提高了效率。
中世纪欧洲
近代
现代
村社自治
庄园自治
城市自治
基督教会
自治市镇→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社区自治
古希腊
1.基层治理以 为主要特点, 逐渐扩大
2.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即对内的 和对外的 ;
3.历程: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 的过程
4.趋势:向 等方向发展
基层自治
自主权
民主治理
独立自主
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
长期、渐进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保障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
福利国家指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并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享受社会服务的一种方法。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社会保障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前5-4世纪,希腊思想大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理想国》和《政治学》中都提出过反对大富极贫的政治理想。而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保障措施始见于公元6世纪末的罗马城邦社会,城邦的市政当局用捐款和公款购买谷物,无偿地分发给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阵亡将士的家属,用以减缓社会冲突,这种早期的社会保护方式明显带有施舍的特点,不同于现代的社会保障。到中世纪,封建贵族和教区主教也主办一些慈善事业,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维持再生产的需要。这种保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贵族的好恶和年成的好坏,无法律保护,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李传柱,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第22卷 第1期,2001年2月
社会保障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的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
【自主学习】梳理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时期 国家 表现
17世纪初 英国
19世纪80年代 德国
1935年 美国
二战后 英国等欧洲国家
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①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②北欧及法国、加拿大等国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发展历程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1)英国:社会救济
材料:圈地运动的发展,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农民在丧失土地的同时也丧失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农民流入城市,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在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根据济贫法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颁布济贫制度。
背景:圈地运动农民流入城市增加不稳定因素;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社会治理范围扩大;
特点:地方政府是主要推动者;直接救济与间接救济相结合
影响:确立济贫法基本原则为后世提供借鉴;缓解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稳定巩固统治。救济范围有限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探究】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背景、济贫特点、影响?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发展历程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2)德国:社会保险
材料1: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但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就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认为,要阻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用温和的手段缓解工人的对抗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1863年以后,德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到20世纪初基本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1883年《疾病保险法》
1884年《意外伤害保险法》
1889年《伤残老年保险法》
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发展历程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3)美国:社会保障
材料: 1929年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1935年以前美国的社会保险是自助和个人负责,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后使得国家在人民福利方面担当重要角色,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成为社会安定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同时也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签署《社会保障法》
美国社保卡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2.发展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国家干预
美国人排队领取救济
【思考】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体制保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历史教训: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④外部压力: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和借鉴。
(1)原因:
①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发展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2)表现:
材料:1946年,瑞典议会通过基本退休金法案,规定凡67岁(后改为65岁)以上公民均可按月领取退休金,数额为退休前15个最高收入年份平均数的60%……全民医保开始于1955年,内容主要有医药保证和病休津贴、婴孩、病孩家长津贴等……高等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并提供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无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总结:西方福利国家政策建立的过程
材料: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3)评价
材料1:“福利国家”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国家”越来越成为英国政府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日子一久,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才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等。这个问题已经发展成为“英国病”的新病因。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2: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材料3: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马克思
①积极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局限性: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③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④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发展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
(1)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1.苏联: 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根据1977年苏联宪法)
(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保险条例》
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制定法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后
日趋成熟
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覆盖全民
2020.12
(2)意义:
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截至2020年12月底
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社保卡普及率94.6%
基本医疗保险
覆盖
超过13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
达到9.99亿人
失业保险
参保人数
达到2.17亿人
工伤保险
参保人数
达到2.68亿人
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越治越密
【史料实证】说明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的原因。
原因:
外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政治: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思想:思想解放 理念进步
启示: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只有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从救济到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英国颁发济贫制度
17世纪初
19c80s
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
1935年
美国确立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后
英国确立社会保障制度
1951
中国社会保险法规
1977
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2020底
基本覆盖
改革
开放后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成熟
本子目小结
生命
人权
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古希腊:村社
中古西欧:庄园、行会、教会
近代民族国家:地方自治市镇
二战后:社区
社会救济:英《济贫法》
社会保险:德《疾病保险法》
社会保障:美《社会保障法》
福利国家:几乎所有西方国家
民生是国家稳步发展的基石
自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生命至上是最好的人道主义。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的重要内在逻辑。人类命运与共,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亟须共同的担当。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