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第2单元阅读理解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第2单元阅读理解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8 16: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阅读理解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汉语的纯洁性
材料一 类似“脑残”“矮矬(cuó)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mào dié)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 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2.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言论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赵一曼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我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在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忙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能够把人剁成烂泥,但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负伤被捕押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4.赵一曼被捕是因为   。
5.从赵一曼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什么精神?
6.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面是妙妙找到的革命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歪头崮(ɡù)八十五勇士(节选)
董 杨
日军报复性的炮击又开始了。山炮、步兵炮、迫(pǎi)击炮、掷弹筒一齐向山上二连阵地轰击,同时,日军从沂(yí)水县起飞了两架飞机参战,轮番俯冲轰炸。二连伤亡惨重,全连只剩下不到三十个战士,而且大都负了伤。这时人人都非常清楚目前的处境,他们相互鼓励着,已经不能战斗的伤员们,把为数不多的弹药交给了能战斗的战友,没有武器的战士就收集石块、棍棒,等待着那最后拼杀时刻的到来。
中午时分,日军发起最后的进攻。战士们刺刀、枪托、大刀、木棍、石头以至牙齿,能用的都用上了。战士李兴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枪口喷出的是他无尽的愤怒。亓(qí)荣友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他那个方向,敌人寸步难进……一阵殊死拼杀后,二连只剩下双腿被炸断的孙现明、李兴诗、亓荣友等四个人,武器也只剩下孙现明手中的一颗手榴弹。敌人狞笑着朝他们一步步逼近,却不开枪,明显是要“抓活的”。孙现明命令李兴诗等3人跳崖突围,李兴诗他们迅速朝悬崖处扑去,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同志们,永别了!”接着响起手榴弹的爆炸声,孙现明同几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李兴诗站在悬崖边上,平静地对两名战友说,回头轻蔑地瞟了一眼正步步逼近的敌人,率先跳了下去。敌人个个目瞪口呆,僵尸般呆在原地,甚至不敢再往前迈进一步。接着,亓荣友同另一战友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7.读选文,梳理主要内容,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阵地遭到轰击, 用尽   , 宁死   ,连队伤亡惨重 殊死    弹尽英勇跳崖。
8.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目前的处境”具体指的   这种处境。
9.选文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   ”的描写,第2自然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   ”的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的好处是:   
10.下列关于选文和本单元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国大典》中既写了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又分别描写了不同兵种进场的景象。
B.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只有对五壮士的群体描写,没有对战士个体形象的刻画。
C.选文与课文《狼牙山五壮士》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的讴歌。
11.请你仿照选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以下面的情景开头,续写“点”的部分来表现场面的热闹。
校园闲置物品互换活动开始了,原本安静的操场变得热闹起来。同学们来回穿梭,欢笑声不绝于耳。   
课外阅读。
①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1月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那天,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②当晚,在甲屯里附近的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了一列火车。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这列火车被征用了!”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拒绝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送到前线,将会有更多战士失去生命!”她却瞪着他:“我不管,我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你执行任务,我也执行任务,你为什么非要中断我的任务?”他不敢瞅她,也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
③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叫,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④正当大伯左右为难之际,一个人从担架上咕咚滚下车来。他艰难地睁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6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全部下车。”
⑤即刻,那些东倒西歪的伤病员们纷纷行动了起来。有的伤员用手臂支撑着身体挪下了火车,有的伤员艰难地翻动身体滚下了火车,有的伤员匍匐着爬到车厢门口掉下了火车,还有不能动的伤员在担架上呻吟着,让战友抬他下火车……
⑥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⑦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笛,准时将物资送向了战火纷飞的前线。//
⑧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他跳下列车,四下张望。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莱枯枝。
⑨“人呢!”他喊。他把嗓子都喊哑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下来。“都死啦!炸死啦!美国鬼子的‘黑寡妇’飞机,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中国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趔趄着走来告诉了他这个噩耗。//
⑩几十年过去了,大伯九十多岁了。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大伯留下遗言:“我有个愿望,死后封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她,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
12.文中用“//”将短文分成了五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图补充完整。
接受任务→   →   →   →留下遗言
1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填空。
①大伯“左右为难”,是因为如果征用火车,   ;如果不征用火车,   。
②“噩耗”指   。
14.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这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5.短文第⑤段既有对人物的群体描写,又有个体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6.给这篇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最恰当的选项是(  )。
A.我的大伯 B.运送物资 C.英雄无名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卢沟桥烽火(节选)
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 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 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②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 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 头的宛平县城。
③第二天凌展,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 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 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 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 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④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 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 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 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17.为什么说“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来。
18.面对日寇的猛烈进攻,中国守军是如何奋起还击的?这体现了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 品质?
19.下列关于短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卢沟桥烽火”是由中国守军造成日本士兵失踪而引起的。
B.第③自然段写了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斗争场面。
C.第④自然段写“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反衬出大刀队员们战略的成功。
D.经过连番激战后,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20.短文既描写了日寇群体,也刻画了其中一个日本军官的表现。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开国大典》,启全新序章。
开国大典(节选)
①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②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③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1.选文围绕阅兵式场面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   ——   
22.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请用横线标注选文中对“面”的描写,用波浪线标注选文对“点”的描写。(各一处即可)    
②请你说出“点面结合"写阅兵式场面的好处是:   。
23.新考法 开放性 如果此时你是广场上的群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一写。(不少于100字)
阅读理解
壮烈豪迈——“跳”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②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③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 “同志们, 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④说罢,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 然后走到悬崖边上, 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 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⑤战士们也昂首挺胸, 相继从悬崖往下跳。⑥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⑩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4.描写“面”: 第   、   、   、   句是对五壮士的群像描写, 体现了战士们   的精神。描写“点”: 第   、   句描写了班长马宝玉的   和   , 表现了他   的精神。
25.下列选项中对⑨⑩两句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这声音”指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B.“这声音”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C.这两句话感人至深, 体现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D.这两句话点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毫不动摇, 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 抗战必定胜利。
阅读训练
满腔怒火——“打”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 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走近了, 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26.用横线画出描写五位战士群体作战的句子。
27.五位战士各有什么特点?选一选。(填序号)
A. 满腔怒火 B. 作战经验丰富
C. 沉稳果敢 D. 严肃认真
28.选段既描写了人物群像(“面”), 又对个体进行了刻画(“点”), 这样的方法就叫“   ”。用这种方法来描写的好处包括   (多选)
A. 既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 又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战士的英勇顽强。
B. 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互为补充。
C. 有点有面, 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 突出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D. 这样描写更加细腻, 有时候也会显得很啰唆, 不够简洁。
29.选段中加点的“一次又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传统媒体对新词(或“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2.社会: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③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个人:①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②交流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词语;③所用语言要传播正能量。
【答案】3.坚贞不屈;滔滔不绝
4.为掩护部队受伤昏迷
5.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6.敌人可以摧毁一切可以看到的东西,但摧不毁革命者的革命意志。
【答案】7.各种武器;抵抗敌军;不当俘虏
8.日机轮番轰炸,二连伤亡惨重,全连只剩下不到三十个战士,而且大都负了伤
9.面;点;既有对二连战士积极应战的群像描写,也有对李诗兴、亓荣友、孙现明三位战士英勇战斗的细节刻画,点面结合,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和画面感,突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10.B
11.你看,六(1)班的文艺委员在摊位前唱起了歌,动听的歌声吸引了许多同学。五(3)班的班长高举着一辆遥控汽车,在空中来回挥动,只要有同学上前,他便卖力地介绍起车的玩法。四(2)班的学习委员也不甘示弱,踮着脚大声吆喝:“玩具书本,有换有送,快来看啊!”
【答案】12.征用火车;完成任务;得知噩耗
13.伤病员们将不能及时回到后方得到救助;就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将物资送到前线;伤病员们和那位女军人都牺牲了
14.写出了当时天气的寒冷,突出了战况的紧急,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15.既从整体上写出了伤病员们服从命令、顾全大局的品质,又从个体上写出了伤病员虽伤情严重但勇于献身的精神。
16.C
【答案】17.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18.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体现了中国守军不畏强敌、誓死卫国的精神品质。
19.A
20.第①自然段中一个日本军官借口挑衅是“点”的描写,第34自然段中日寇进攻和逃命的场面是“面”的描写。点面结合,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及卑劣行径,又形象地描绘了日寇逃亡时狼狈不堪的丑态,从侧面烘托出中国守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答案】21.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
22.①示例:面——由东往西,缓缓进场。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点——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②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既能感受到各个方阵的气势,又能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23.示例:我会很开心、很激动,我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见证这一历史场面,我只想高呼、鼓掌;但我雀跃的同时又很伤心,经过长时间的浴血奋战,我们终于能完全独立,做自己国家的主人,但想起那些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同志,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此时却无法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便会为此感到伤心;我也很自豪、很骄傲,中国人民靠着自己的“枪杆子”,取得了独立,中国人民军队是值得赞颂的,因此我感到无比自豪、骄傲。(字数符合要求,意思对即可)
【答案】24.①;②;⑤;⑥;不怕牺牲, 英勇无畏;③;④;语言;动作;勇于牺牲
25.A;B;C;D
【答案】26.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 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27.C;A;B;D
28.点面结合;ABC
29.不能去掉。因为“一次又一次”写出了五位战士打退敌人的次数之多, 突出了他们的英勇善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