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亚非欧文明
一、选择题
1.“在尼罗河的下游……人们利用了石头,并通过石头取得了辉煌的不朽。那些金字塔已经为它的创造者们的存在作了约五千年的默默无闻的证人。”材料中的“创造者”指的是 ( )
A.古埃及人 B.古希腊人
C.古印度人 D.古巴比伦人
2.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是 ( )
A.通过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
B.修建了呈角锥体状的法老陵墓
C.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D.确立了贵贱分明的四等级制度
3.(易错题)下图反映了古代历史上一种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列选项与图片内容相符的是 ( )
A.古代中国——分封制
B.古希腊——民主政治
C.古巴比伦——君主专制制度
D.古印度——种姓制度
4.“雅典全邦三四十万人口中,全权公民仅四万人,不仅把奴隶排斥在外,而且把自由民中的妇女、外邦人也排斥在外,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不多。”材料旨在说明雅典民主 ( )
A.繁荣的表现 B.衰落的原因
C.自身的局限 D.深远的影响
5.(新情境)在亚历山大庞大的远征军队伍中“有工程师、科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这一现象表明,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 ( )
A.推动希腊民主制度的扩展 B.导致希腊罗马文明的消亡
C.加速亚非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进了欧亚非文化的交流
6.(2025合肥蜀山区期中)九年级集邮社团在“邮票上的历史”活动中,搜集到了如下一组邮票。该组邮票探究的主题是 ( )
亚里士多德 《掷铁饼者》 德谟克利特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希腊雅典民主政治
C.希腊罗马文学雕塑
D.希腊雅典建筑艺术
7.公元前413年,多达两万名雅典奴隶集体逃亡,给“民主的雅典城邦”以沉重打击。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载:“斯巴达的希洛人(奴隶)不断逃亡,斯巴达人经常担心没有逃亡的奴隶会效仿逃脱者。”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曾多次签订彼此协助缉拿逃亡奴隶的条约。以上材料说明 ( )
A.雅典和斯巴达都是专制政体
B.古希腊政治制度本质上是奴隶制度
C.古希腊文明因为奴隶起义而走向没落
D.古希腊各城邦非常依赖奴隶进行生产
8.(五育文化)下表是8世纪法兰克王国先后制定的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为法兰克王国 ( )
内容 政治 刑法 民事 教会 家庭事务
数量(条) 293 130 110 305 73
A.强化宗教信仰扫清了障碍
B.组建军队提供了依据
C.走向强盛提供了法律保障
D.构建了完备法律体系
9.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是:“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由此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 ( )
A.有森严的等级界限 B.有一定的契约意识
C.有绝对的隶属关系 D.以土地为双方纽带
10.庄园法庭更多的是对领主权利的维护。领主以封建国家为后盾,利用庄园法庭来审判违反庄园法规的佃户。材料表明庄园具有 (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军事功能
11.14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共有11个新建或重建大学的计划和行动,其中1个由教廷发起,2个由当地诸侯发起,其余8个均由所在城市发起。这说明 ( )
A.城市与大学利益相同
B.大学有浓厚宗教色彩
C.城市助推大学的发展
D.大学享有自治的权利
12.(回归教材)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不断增长,社会分工逐步扩大,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自然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破坏。这样,在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行会制度相对薄弱的城市 (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开始了文艺复兴
C.完成了新航路开辟
D.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13.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以下人物的共同贡献是 ( )
汉谟拉比 伯里克利 查士丁尼一世
A.维护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B.推动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C.造就了罗马帝国的辉煌
D.为古代世界的民主与法制作出了贡献
14.(2025石家庄43中月考)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建立使罗马教会意识到必须寻求新的政治保护。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利益的一致,使双方结合在一起。材料体现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特点是 ( )
A.封建王权至高无上
B.基督教教会操控一切
C.教权和王权相结合
D.奴隶主势力如日中天
15.7世纪前,日本贵族兼并土地,争战不休,社会上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死”的惨状,人民开始了反抗,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改革。材料表明日本改革是为了 ( )
A.缓和社会矛盾 B.推翻幕府统治
C.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贵族争战
16.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收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阿拉伯帝国 ( )
A.文化底蕴深厚
B.地理位置优越
C.全盘吸收东西方文化
D.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17.(易错题)张老师引导学生列出教材中的五大帝国名称(如图),再把这些帝国的统治范围用示意图绘制并展示出来。同学们发现了这些帝国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
A.产生并形成世界性三大宗教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都为今天留下了丰富旅游资源 D.建立了世界上完善的法律体系
18.(新情境)德国思想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突破时期,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的一些文明区域,一些思想先知,深入地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倡导人类的精神追求。这一时期的乔达摩·悉达多 ( )
A.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追求灵魂解脱
B.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精神自由
C.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追求社会安定
D.思考人与自我的关系,追求道德高尚
19.(2024—2025唐山丰润期末)“阿拉伯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
A.伊斯兰教的色彩浓厚
B.是欧美文化的底蕴所在
C.是世界各地文化的叠加
D.是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希腊化时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尚有传承和发展。但罗马征服埃及后,罗马对埃及的文化政策也随着基督教地位的提升而变化。391年,罗马皇帝颁布关闭帝国境内除基督教外所有异教神庙的法令,古埃及的文字体系开始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宗教土壤。
材料二:最初,人们对释读两河流域创造出的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没有头绪,而巴比伦祭司们留下了破译的秘籍。当时的祭司为学习苏美尔语的人编写了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和巴比伦语双语词汇对照表,凭借已知的巴比伦语,人们最终成功释读了楔形文字。
材料三:《荷马史诗》曾多次记载迈锡尼是“多金”之地,考古学家施里曼受此启发,他在迈锡尼挖到很多黄金制品和城墙等,证明了爱琴文明的存在,也证明《荷马史诗》有真实的历史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消失的文字——
破解古文明的密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罗马征服埃及后……关闭帝国境内除基督教外所有异教神庙的法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破译楔形文字的研究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部对研究楔形文字和古巴比伦社会有参考价值的法律文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研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详解答案】
1.A 解析:据“在尼罗河的下游……那些金字塔”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故选A。
2.C 解析:据“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和所学知识可知,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诞生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故选C。
3.D 解析:根据“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古代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D正确。A、B、C与图片中的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4.C 解析:“不仅把奴隶排斥在外,而且把自由民中的妇女、外邦人也排斥在外,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不多”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是包含所有人,只有男性成年公民拥有政治权利,具有局限性。故选C。
5.D 解析:据“有工程师、科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可知,在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中大量文化、科技人员的流动,必然会推动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故选D。
6.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掷铁饼者》是古代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因此上述内容都是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阐述。故选A。
7.B 解析:根据“雅典奴隶”“斯巴达的希洛人(奴隶)”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奴隶制度,B正确。故选B。
8.C 解析:法兰克王国的这些法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C正确;中世纪王权和教权的斗争不断,不能说为强化宗教信仰扫清了障碍,排除A;表中法规主要涉及司法领域,没有涉及军事,排除B;中世纪的法律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尚未完备,且也没有经济方面的法律,排除D。故选C。
9.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有一定的契约意识。故选B。
10.B 解析:据“庄园法庭更多的是对领主权利的维护”“领主以封建国家为后盾,利用庄园法庭来审判”可知,西欧庄园具有审判犯人的政治功能。故选B。
11.C 解析:“其余8个均由所在城市发起”说明自治城市在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了大学的发展。故选C。
1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分工的逐步扩大,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一些行会制度相对薄弱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A。
13.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他们都为古代世界的民主与法制作出了贡献。故选D。
14.C 解析:“使罗马教会意识到必须寻求新的政治保护”“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利益的一致,使双方结合在一起”说明西欧中世纪典型的特征是王权和教权由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实现了紧密的结合。故选C。
15.A 解析:“日本贵族兼并土地,争战不休”“人民开始了反抗”说明当时日本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因此日本进行改革的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故选A。
16.B 解析:“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说明地理位置优势是阿拉伯帝国能够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重要原因。故选B。
1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帝国都曾拥有过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疆域,其对外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B正确;A、C、D都不是这些帝国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共同作用,排除。故选B。
18.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思想先哲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追求众生平等,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追求灵魂解脱。故选A。
19.D 解析:材料中“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说明在阿拉伯文化区对于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有效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都得到了广泛接触和交流。故选D。
20.(1)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2)思路:对照已知文字进行破译。
法律文献:《汉谟拉比法典》。
(3)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为历史研究提供线索;历史研究也可证明一些文学作品有真实的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