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14: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俗话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六畜: 猪、狗、鸡、牛、羊、马
五谷、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中国最早栽培
稻(大米)、黍(黄米)、稷(粟-小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 李绅《悯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探讨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 . . ..
. ……
原始农业是如何产生与发展?
探究一
狩猎危险
环境恶化,食物来源不稳定
对可食用植物的认识加深
任务1:猜想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
任务2:结合教材和视频资料,思考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情况
历程
分布
表现
运用时间轴、结构图,梳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情况
管理植物
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距今约2万年 距今约1万年
历程
分布
表现
教材P9
教材P14





北粟南稻
遗址分布广泛
结合教材第9、10页的资料,分析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历史久远
探究二
中国境内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有何特点?
北方(黄河流域):粟作农业区
南方(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区
遗址名称 河姆渡人 半坡人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地处流域
原始农业 农作物
生产工具
原始畜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下游
水稻
骨耜
猪、狗
使用天然漆;陶器;玉器;简单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干栏式建筑;
中国境内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有何特点?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黄河中游
粟、黍
磨制石器,骨器,弓箭,渔叉
猪、狗
彩陶;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骨针、骨锥、纺轮)
半地穴式房屋
自主学习
木结构水井
稻作农业区代表
粟作农业区代表
VS
①距今时间不同;
②房屋建筑样式不同;
③所处地区不同;
④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
①生产力处于新石器时代;
②发展出原始农业、手工业;
③定居生活
……
相同点
不同点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河姆渡人·活动区域
距今时间:约7000年
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下游
1、半坡遗址·活动区域
距今时间:约6000年
发现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中游
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
2、河姆渡人·农业
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
制耒[lěi]耜[sì],
教民农作。
——《白虎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2半坡遗址·农业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粒
骨器、角器
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由于工具的进步,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的就成了家禽家畜。
3、河姆渡人·家畜养业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4、河姆渡人·手工业
骨哨
天然漆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猪纹黑陶钵
玉耳饰及腰鼓型玉管
4、半坡遗址·手工业·彩陶
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何为仰韶文化?它的考古挖掘有何意义?
骨针、骨锥
陶纺轮
陶埙
4、半坡遗址·手工业·乐器与纺织
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5、河姆渡人·房屋建筑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距今约7000年前)
原因: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
作用:①通风防潮;②防虫蛇猛兽;
③下层可饲养家禽家畜。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
木结构水井
水井复原图
4.3 挖掘考古细节,重视问题驱动
半坡聚落遗址模型
活动室
公共墓地
居住区
壕沟
窖穴
窑场
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
房屋遗址46座,壕沟深5-6米,宽6-8米
5、半坡遗址·房屋建筑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距今约6000年前)
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作用:抵挡风雨,防寒保暖。
思考: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
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距今约7000年前)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距今约6000年前)
教材P12
河南灵宝西坡的大房子基址
探究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教材P13
1、氏族社会的兴盛期
探究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2、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出现差异
探究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3、大汶口文化,贫富分化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探究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4、文明的多元发展与频繁交流
庙底沟遗址
说一说,我国新石器时代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课堂小结
比较
异同
多元一体
趋势
能力培养
【真题演练】
1.(2022·广东深圳)“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 )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产生
B.定居生活的开始 D.渔猎生产的发展
2.(2023·湖南岳阳)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3·山西省)耒耜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
A.取火 B.耕地 C.纺织 D.制陶
B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