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6《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理解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春会听戏谈起,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小说、写作背景等有关知识。
(1)社戏介绍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2)关于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三、自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1. 浏览课文,请说一说小说的主要情节。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2.看戏前(1- 4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5 - 30 ): 看戏波折 (5 - 9 )月夜航船 (10-13)赵庄看戏 (14-21)归航偷豆 (22-30)
看戏后(31-40): “我”对社戏的怀念。
四、感知交流
1.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可以从景物描写的特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考虑)
2.读月夜行船一部分,请说说是从感觉到的那些角度来写的?
嗅觉(清香)
触觉(扑面吹来)
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歌吹)
想象(戏台、渔火)
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3. 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 用“我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特征),比如________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对自己喜欢的人物作简单评价。
五、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品味句子
(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3.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学习描写景物片段《秋天来了》,要求 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七、作业
童年是美好的,提起童年我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你能说说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吗?试写一段回忆美好童年的文字。
课件16张PPT。 鲁迅社 戏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理解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关于 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小说主要情节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戏前的波折
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看戏前(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 ):看戏后( ): “我”对社戏的怀念。 月夜航船 ( )赵庄看戏 ( )归航偷豆 ( )总体把握1- 4 5 - 3031-40看戏波折 ( )5 - 910-1314-2122-30感知交流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可以从景物描写的特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考虑)触觉视觉听觉想象嗅觉(清香)(扑面吹来)(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歌吹)(戏台、渔火)月夜行船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用“我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__(人物),
因为他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特征),
比如________________(举人物表现)”
的句式,对自己喜欢的人物作简单评价。
品味句子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
记了自己。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
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
烂漫自由有趣的
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
回忆一直珍藏
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
好生活的向
往之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
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
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
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童年是美好的,提起童年我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你能说说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吗?试写一段回忆美好童年的文字。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