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课件(共39张)+音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课件(共39张)+音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1 17:24:06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 《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 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听后谈谈你的感受。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认识作者和他的母亲
1.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2.胡适的母亲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三)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题写生字词,并进行纠错。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快速读一遍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一(1-4)写自己童年时身体、性格的特点,同时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二(5-1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13)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侧面描写)
2.阅读前4自然段
(1)第一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其中表示自己性格特点的句子是什么?“文绉绉”是什么意思?“绉”该怎样读?
我总是文绉绉的。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2)这一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哪两点?
自身的原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母亲的原因: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3)这一段流露出对儿童游戏生活的什么感情?
追念 惋惜
(4)第3段写作者9年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却失去了两次“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话概述:是哪两次“发展的机会”?
一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
二是在先生的“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五)精读课文,探讨研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写这三段是为了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三段为后文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却极少抒情的句子,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呢?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这些饱蘸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在课本上做圈点批注。
4.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
(五)拓展延伸
1.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六)把握本文的语体特点
1.自传体
2.时间顺序,开门见山
3.文如其人,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
(七)达标检测
1.学生自主完成。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改。
3.共性的问题集体研讨。
(八)作业
在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胡适的其他文章,并介绍给同学。
课件39张PPT。欣 赏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我的母亲 胡 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 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胡适的母亲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胡适故居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引起很大反响。 胡适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胡适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胡适文章分层一(1~4)写自己童年时身体、性格的特点,同时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二(5~1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13)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侧面描写)阅读 前4自然段一、对文章的分析第一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其中表示自己性格特点的句子是:我总是文绉绉的。
“文绉绉”是什么意思? “绉”该怎样读?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zhōu这一性格的主要成因是哪两点?自身的原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母亲的原因: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第2段,写自己儿时“最活泼”的游戏是什么。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居然”是什么意思?竟,出乎意外地这一段流露出对儿童游戏生活的什么感情?追念 惋惜第3段写作者9年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却失去了两次“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话概述:是哪两次“发展的机会”?一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
二是在先生的“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这两句话很有分寸,说说你的理解。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算是”、“一点”又表明了谦虚的态度。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写这三段是为了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三段为后文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文章第4自然段的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三段写了作者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第二部分写了母亲哪三方面的事?对我的管教;(5~7)
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8~11)
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12)阅读5-7 自然段领起这几段内容的一句话是: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慈母”之“慈”表现在: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严父”之“严”表现在: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
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阅读8~11自然段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谆谆教导,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 D. 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慈爱
E.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能忍能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第二部分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F.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宽厚、和善、容忍,从来没有一句伤感情的话。
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正直、认真、刚烈,毫不马虎,从不受一点侮辱
母亲的性格: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第二部分我的母亲胡适母亲对我的严格与家人相处受人格侮辱教之严爱之慈气之刚怀念敬爱阅读第13自然段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守时、学习上的勤奋等。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九年的读书生活母亲是恩师母亲对“我”做人的教育一、对“我”的管教:谆谆教诲,严格督学。严厉责罚,正确教导。二、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宽厚容忍,从不给人脸色看。正直刚烈,从不受一点侮辱。慈母给“我”的极大影响我


亲三、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慈母严师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学习勤奋、守时。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有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却极少抒情的句子,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呢?
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这些饱蘸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思想感情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真诚倾吐,如实道来,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1.自传体
2.时间顺序,开门见山
3.文如其人,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
本文语体特点名人谈母爱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
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法国)
●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