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了解作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zuǎn)润色而成的,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记述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的反应当时士族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内容上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
阅读之法: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
3、赏析释疑
4、熟读成诵
一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fǒu)
不:同“否”读“fǒu”音
划分文言节奏的方法:
1、主谓之间,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什么/怎么样 什么/是什么)
2.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做了/什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体会故事之美
二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相约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到
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才
1、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2、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当时
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语气词,表示感叹
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4、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去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托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对别人的尊称
就
没有信用
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回头看
代词,他,代指元方
拉,牵拉
5、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三读
赏读,体会人物之美
课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那里可以看出来?
友人:
元方:
陈太丘:
暴躁易怒,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聪明机智,刚正不阿,率直
守时,教子有方
品读课文
赏析人物
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思想感情,尽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多角度探究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1):
不算无礼。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正好表现他性格率直、好恶分明,符合七岁小朋友性格特点,对于一个七岁小朋友,不应责备求全。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观点(2):
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也可以说是无礼。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第ー,他懂得“信”的重要;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
第三,他的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你从这个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归纳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诚为本,以礼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