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教科版科学(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第7课 天气预报
第一单元 天气
目录
情境与问题
1
探究与发现
2
研讨与拓展
3
回顾与复习
4
总结与评价
5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
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知道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与综合,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
态度责任
保持对天气预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研究制作天气预报的精密仪器和制作方法。
科学观念
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知道制作天气预报的大致步骤。
情境与问题
聚焦
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
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
我们每天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手机等了解未来天气。
探索与发现
1.整理天气观测记录
探索
我们已经观测了一段时间的天气,并做了记录。天气观测记录中,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1.整理天气观测记录
探索
2.了解天气预报
探索
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并查阅资料,记录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信息。
2.了解天气预报
探索
3.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探索
研讨与拓展
研讨
1.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解释?
研讨
2.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拓展
在天气预报中,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一样吗?
12 月的海南三亚
12 月的东北雪乡
回顾与学习
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知道: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一、选择题。
练习
1.下列关于天气预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B.天气预报有时和实际情况不一致
C.天气预报不需要经过天气会商就能发布
C
一、选择题。
练习
2.要提前知道天气变化,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看科学书
B.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C.手机查询天气预报
A
一、选择题。
练习
3.下列关于天气预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天气预报时,只要收集数据、气象员做出预报就可以发布
B.气象台发布暴雨、台风等预警信息后,人们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C.网络信息、占星卜卦等都可以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B
一、选择题。
练习
4.如果你是一名天气预报员,你做预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前几天的天气状况
B.当时的天气状况
C.前几天和当时的各种天气图表
C
二、判断题。
练习
1.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严密的过程。 ( )
2.天气预报的信息是人们根据动植物的异常反应做出来的。 ( )
3.只有气象工作人员发布的天气预报才是准确的。 ( )
4.所有的生物都有比我们人类更早地知道天气变化的本领。 ( )
5.气象卫星观测天气比地面观测准确性要高。( )
√
×
×
×
√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谢谢观看!
THANKS
教科版/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教科版(2024年)科学三年级上册
《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课题 1. 7 天气预报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知道制作天气预报的大致步骤。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与综合,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 1.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知道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态度责任: 1.保持对天气预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研究制作天气预报的精密仪器和制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难点: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生活情境唤醒 提问:“明天要去春游,我们需要提前知道什么天气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哪里获取?”(引导学生说出 “天气预报”,如电视、手机、广播)。 问题聚焦 展示学生前期的天气观测记录:“我们已经记录了几天的天气,这些记录和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内容一样吗?天气预报里还会告诉我们哪些我们没记录的信息?” 揭示主题 明确任务:“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天气预报,看看它包含哪些信息,和我们的观测记录有什么不同。”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整理前期天气观测记录(8 分钟) 回顾观测内容 引导学生分组翻阅 “天气日历”,提问:“我们之前观测天气时,记录了哪些方面的信息?”(如日期、气温、云量、风速、降水量、体感等)。 填写整理表 发放 “天气观测记录整理表”,小组合作梳理记录中的信息维度,填写具体数据(示例如下): 信息维度3 月 20 日数据3 月 21 日数据3 月 22 日数据气温2~6℃1~5℃3~7℃天气状况多云晴阴风速东北风 1 级东风 2 级西南风 2 级降水量0.0mm0.0mm0.0mm
小组分享 各小组展示整理表,教师总结:“我们的观测记录主要包含当天的气温、天气状况、风速等‘实时信息’。” 活动二:收集并梳理天气预报信息(10 分钟) 观看与收集 播放提前录制的电视天气预报视频(或展示手机 APP 天气预报界面),提醒学生:“认真看、仔细听,记录天气预报里提到了哪些信息?” 发放 “天气预报信息收集单”,引导学生从 “气温(最高 / 最低)、天气状况(含变化,如晴转多云)、风向风速、降水量、空气质量、穿衣建议” 等维度记录。 认识天气符号 展示 “常见天气符号表”,讲解符号含义:“天气预报里常用简单符号表示天气,比如‘ ’代表晴,‘ ’代表多云,‘ ’代表小雨。” 互动练习:教师说出天气类型(如雷阵雨、台风),学生在收集单上画出对应符号,强化符号记忆。 活动三:对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7 分钟) 小组对比 发放 “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对比表”,小组合作完成: 对比维度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天气预报信息类型以当天实时数据为主(气温、云量等)含未来预测(如明天最高温 18℃)、更多维度(空气质量、穿衣建议)信息特点记录单一时间点 / 当天情况覆盖未来 1~7 天、分时段(如早晨、傍晚)呈现方式文字 + 简单绘图文字 + 天气符号 + 图表(如气温曲线)
初步发现 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的记录是‘当天观测’,天气预报是‘未来预测’,而且包含的信息更全面。” 三、研讨 研讨 1: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异同原因 提问:“为什么天气预报比我们的记录包含更多信息?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如早晨低、中午高),说说天气预报的气温为什么会有‘最高’和‘最低’?”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天气预报基于全球气象数据(如卫星、地面观测站收集的温度、气压、湿度),能预测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范围,而我们的记录通常是某个时间点的数值。” 研讨 2:查询天气预报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享:“除了电视,你们还知道哪些查询天气预报的方法?”(如手机 APP、广播、网站、气象公众号),教师梳理并强调 “选择正规渠道”。 研讨 3:天气预报的制作与科技 展示气象卫星、地面观测站图片,讲解:“天气预报由全球气象部门合作制作,需要用卫星、雷达等精密仪器收集数据,过程很复杂,气象工作者要分析大量数据才能做出预测。” 提问:“随着科技发展,天气预报会有什么变化?”(如信息更详细、预测更精准),激发学生对气象科技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探究,联系生活(5 分钟) 生活应用 展示 “暴雨红色预警”“台风预警” 图片,提问:“收到这些预警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如尽量不外出、关好门窗),强化 “天气预报与安全防护” 的联系。 讨论:“农民种地、飞行员飞行,为什么都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暴雨影响农作物,台风影响飞行安全),理解天气预报的社会价值。 课后任务 任务 1:用喜欢的方式(绘画、表格)记录未来 3 天的天气预报(从正规渠道查询),对比每天的实际天气与预报是否一致; 任务 2:收集 1 条与天气相关的预警信息(如高温预警),了解预警等级对应的应对措施,下次课分享。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将近一个月《天气》单元的学习,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后,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是陌生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使他们能了解真实的、最新的天气预报系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们更加精确地观测和预报天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1.7《天气预报》习题(含答案)
【基础作业】
一、选择题
1.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了解未来天气?( )
A. 只看科学书籍
B. 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或手机查询
C. 仅观察身边植物的变化
2.天气预报中通常不包含的信息是( )。
A.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B. 书本页码
C. 天气状况(如晴、多云)
3.关于天气预报的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简单,只需记录当天天气
B. 是复杂过程,需全球气象部门协作
C. 完全依靠人工猜测
4.下列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B. 手机天气 APP
C. 阅读童话故事书
5.天气预报中 “晴转多云” 属于对哪种信息的描述?( )
A. 气温
B. 天气状况
C. 空气质量
6.制作天气预报时,预报员做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前几天和当时的各种天气图表
B. 自己的主观感受
C. 随机猜测
7.当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后,人们应( )。
A. 尽量外出活动
B. 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C. 不做任何准备
8.下列关于天气预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时会与实际天气不一致
B. 制作过程需要气象员付出大量劳动
C. 不需要经过天气会商就能发布
9.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天气预报的变化是( )。
A. 包含信息越来越少,过程越来越粗糙
B. 包含信息越来越多,过程越来越精密
C. 没有任何变化
10.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通常( )。
A. 完全一样
B. 可能不一样(如 12 月海南三亚和东北雪乡)
C. 一定不一样
二、判断题
1.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严密的过程。( )
2.天气预报的信息完全是根据动植物的异常反应得出的。( )
3.只有气象工作人员发布的天气预报才是准确的,其他渠道都不可信。( )
4.所有生物都能比人类更早知道天气变化。( )
5.气象卫星观测天气通常比地面观测准确性更高。( )
6.天气预报中会用特定符号表示不同天气现象(如晴、小雨)。( )
7.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完全相同。( )
8.制作天气预报时,只需收集数据、气象员做出预报就能直接发布。( )
9.网络上所有关于天气的信息都能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
10.天气预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穿衣、出行)有重要指导意义。( )
【能力提升】
三、综合探究
给下面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排序。
( )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报,为气象员提供参考。
( )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
( )天气预报制作完成之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公共显示屏等向社会发布和传播。
( )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数据,结合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预报。
( )通过天气会商,人工修正数值天气预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6.A
7.B
8.C
9.B
10.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综合探究
(2)(1)(5)(3)(4)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