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1.8《天气的影响》习题(含答案)
【基础作业】
一、选择题
1.周末计划出游,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天气信息是( )。
A. 历史天气数据
B. 未来周末的天气预报
C. 其他城市的天气
2.下雨天气时,学生上学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
A. 不带雨具,冒雨上学
B. 带好雨具,避免淋雨
C. 在家休息,不去上学
3.同样是下雪天,下列人群中最可能觉得下雪 “不方便” 的是( )。
A. 滑雪运动员
B. 堆雪人的小学生
C. 清扫积雪的环卫工人
4.农民在晴天最可能进行的生产活动是( )。
A. 收割后的谷子晾晒
B. 冒雨播种
C. 在家躲避暴雨
5.高温天气下,建筑工人为避免中暑,合理的做法是( )。
A. 正午时段坚持户外作业
B. 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工作
C. 不采取防护措施,加快施工进度
6.关于 “好天气” 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人都认为晴天是好天气
B. 好天气的标准因人而异,取决于需求
C. 只有高温天气才是好天气
7.家乡出现暴雨这种恶劣天气时,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 路面积水,影响出行
B. 有利于农作物快速生长,无需防护
C. 适合户外野餐
8.下列哪种活动在小雨天气下不太适合进行?( )
A. 在家阅读课外书
B. 户外踢足球
C. 室内绘画
9.刮风天气时,帆船运动员最可能的反应是( )。
A. 因风大而停止训练
B. 利用风力进行训练,感到兴奋
C. 抱怨刮风影响出行
10.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雨天对植物生长毫无帮助
B. 寒冷天气下,松鼠可能会提前储存食物
C. 下雪天所有动物都会出来活动
二、判断题
1.提前记录天气预报,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周末的活动。( )
2.下雨天气对所有人类活动都只有负面影响,没有好处。( )
3.同样的天气,不同人群的反应可能不同,因为大家的需求不一样。( )
4.农民认为的 “好天气” 一定和学生认为的 “好天气” 完全相同。( )
5.面对高温天气,我们可以通过多喝水、避开正午户外活动来预防中暑。( )
6.家乡常见的恶劣天气(如寒潮)不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
7.小雨天气适合户外晒衣服,因为雨水能帮助清洁衣物。( )
8.下雪天,滑雪运动员会利用积雪开展训练,而环卫工人需要清扫积雪,体现了天气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影响。( )
9.天气预报只能用于指导人类活动,对了解动植物的变化没有帮助。( )
10.遇到恶劣天气时,关注气象预警并采取防护措施,能减少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
【能力提升】
三、综合探究
某市周五发布周末天气预报:周六晴,气温 15~22℃;周日中雨,气温 12~18℃。小明一家计划周末安排三项活动:帮爷爷晾晒刚收割的谷子、全家去公园放风筝、小明参加户外足球训练。请结合天气预报和天气对不同活动、人群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一家周六最适合进行的活动是( )。
A. 仅帮爷爷晒谷子
B. 仅去公园放风筝
C. 帮爷爷晒谷子和去公园放风筝
2.针对周日的中雨天气,小明参加户外足球训练的合理应对方式是( )。
A. 正常户外训练,不用准备防护用品
B. 暂停户外训练,改为室内活动
C. 冒雨训练,锻炼意志力
3.爷爷认为周六的晴天是 “好天气”,主要原因是( )。
A. 适合放风筝,能放松心情
B. 适合晾晒谷子,避免粮食发霉
C. 适合踢足球,利于小明锻炼
4.若周日中雨转为暴雨,可能对小明家周边产生的影响是( )。
A. 路面积水,出行需穿防滑鞋
B. 适合户外晾晒衣物
C. 公园游客数量大幅增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A
5.B
6.B
7.A
8.B
9.B
10.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综合探究
1.C
2.B
3.B
4.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教科版科学(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第8课 天气的影响
第一单元 天气
目录
情境与问题
1
探究与发现
2
研讨与拓展
3
回顾与复习
4
总结与评价
5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
能提前收集并记录周末天气预报,结合预报信息分析适合的活动及应对办法,培养信息收集与应用能力。
科学思维
能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话剧)等方式,探究天气对不同人群、动植物的影响,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态度责任
理解人类活动与天气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合理应对天气变化能减少不利影响、保障生产生活安全,树立 “顺应天气、科学防护” 的观念。
科学观念
知道天气对人类活动(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直接影响,能举例说明不同天气(如下雨、高温、下雪、刮风)对应的人类应对方式(如带雨具、防暑、保暖)。
情境与问题
聚焦
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有哪些影响?
周末天气好, 我们去秋游。
探索与发现
1.提前记录周末的天气预报
探索
周末的天气情况怎么样?适合出游吗?提前记录周末的天气预报。
2.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应对天气变化
探索
面对不同的天气,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呢?
3.说一说,对于同样的天气,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探索
研讨与拓展
研讨
1.我们家乡常见的恶劣天气是什么?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研讨
2.不同的人对“好天气”的认识是一样的吗?请举例说明。
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请一部分同学扮演太阳、乌云、小雨、寒风、雪花等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动植物,演一段“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的小话剧。
回顾与学习
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知道:
1.天气影响人类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不同天气有不同的应对办法(如下雨带伞、高温避暑);
2.同样的天气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好天气” 取决于人的需求;
3.恶劣天气会带来不利影响,需关注预警、做好防护;
4.天气也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
一、选择题。
练习
1.周末计划出游,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天气信息是( )。
A. 历史天气数据
B. 未来周末的天气预报
C. 其他城市的天气
B
一、选择题。
练习
2.下雨天气时,学生上学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
A. 不带雨具,冒雨上学
B. 带好雨具,避免淋雨
C. 在家休息,不去上学
B
一、选择题。
练习
3.同样是下雪天,下列人群中最可能觉得下雪 “不方便” 的是( )。
A. 滑雪运动员
B. 堆雪人的小学生
C. 清扫积雪的环卫工人
C
一、选择题。
练习
4.农民在晴天最可能进行的生产活动是( )。
A. 收割后的谷子晾晒
B. 冒雨播种
C. 在家躲避暴雨
A
二、判断题。
练习
1.提前记录天气预报,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周末的活动。( )
2.下雨天气对所有人类活动都只有负面影响,没有好处。( )
3.同样的天气,不同人群的反应可能不同,因为大家的需求不一样。( )
4.农民认为的 “好天气” 一定和学生认为的 “好天气” 完全相同。( )
5.面对高温天气,我们可以通过多喝水、避开正午户外活动来预防中暑。( )
√
×
√
×
√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谢谢观看!
THANKS
教科版/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教科版(2024年)科学三年级上册
《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 1.8 天气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天气对人类活动(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直接影响,能举例说明不同天气(如下雨、高温、下雪、刮风)对应的人类应对方式(如带雨具、防暑、保暖)。
科学思维: 1.能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话剧)等方式,探究天气对不同人群、动植物的影响,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探究实践: 1.能提前收集并记录周末天气预报,结合预报信息分析适合的活动及应对办法,培养信息收集与应用能力。
态度责任: 1.理解人类活动与天气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合理应对天气变化能减少不利影响、保障生产生活安全,树立 “顺应天气、科学防护” 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办法,理解 “同样天气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
难点:结合家乡实际分析恶劣天气的影响,理解 “好天气” 的主观性,初步感知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生活情境唤醒 2.展示图片:“周末天气好时,我们会去秋游;下雨时,上学要带伞。这些场景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天气影响我们的活动”)。 3.问题聚焦 4.提问:“除了出行和游玩,天气还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农民的劳动、工人的工作吗?不同的人遇到同样的天气,反应会一样吗?” 5.揭示主题 6.明确任务:“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天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学习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活动。”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分享周末天气预报与适宜活动(8 分钟) 1.小组分享记录 o学生分组交流 “周末天气预报记录单”,说说记录的天气(如周六晴、周日小雨),讨论:“这样的天气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o示例引导:“周六晴天,适合去公园玩、帮家人晒衣服;周日小雨,适合在家看书、画画,出门要带伞。” 2.全班汇总 o教师将各小组的 “适宜活动” 整理在黑板上,形成 “天气 - 活动” 对应表,初步感知 “天气决定活动选择”。 活动二:分析天气影响与应对办法(9 分钟) 1.案例讨论 o展示典型天气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分组完成 “天气影响与应对办法表”: 天气类型不同人群活动应对措施下雨学生上学、农民晒谷带雨具、提前收谷子高温建筑工人施工、学生上课避开正午工作、开风扇降温下雪环卫工人清扫、游客出行穿防滑鞋、撒融雪剂
2.小组汇报 o各小组展示表格,教师补充:“面对不同天气,我们要采取‘避害趋利’的办法,比如下雨带伞防淋,高温多喝水防中暑。” 活动三:讨论 “同样天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8 分钟) 1.图片对比分析 o展示 “下雪天” 图片组:学生堆雪人(开心)、环卫工人扫雪(辛苦)、滑雪运动员训练(兴奋),提问:“同样是下雪,为什么大家的反应不一样?” o学生讨论后总结:“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对天气的‘喜好’也不同 —— 学生喜欢下雪玩,环卫工人需要清理积雪,运动员需要雪开展训练。” 2.拓展思考 o提问:“还有哪些天气,不同人反应不一样?”(如刮风天,帆船运动员适合训练,游客出行会被吹乱头发;晴天,农民适合 三、研讨 1.研讨 1:家乡的恶劣天气与影响 2.播放家乡常见恶劣天气(如暴雨、寒潮)的视频或图片,提问:“这些天气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麻烦?” 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如暴雨导致路面积水、上学迟到;寒潮冻坏农作物、人们需穿厚衣服),教师补充:“恶劣天气可能影响交通、农业甚至安全,我们要关注预警,做好防护。” 4.研讨 2:“好天气” 的判断标准 5.提问:“什么样的天气是‘好天气’?农民、学生、游客的答案会一样吗?” 6.引导学生举例:“农民觉得晴天是好天气(方便晒谷),游客可能觉得阴天是好天气(不晒),学生觉得不下雨的周末是好天气(可以出游)”,得出结论:“‘好天气’没有统一标准,取决于人的需求。” 四、拓展:延伸探究,联系生活(5 分钟) 1.小话剧准备 2.分组分配角色:一组扮演 “天气”(太阳、小雨、雪花、寒风),一组扮演 “人类”(农民、学生、工人),一组扮演 “动植物”(小草、小树、松鼠、小鸟)。 3.学生用卡纸制作简单头饰(如 “小雨” 画雨滴,“松鼠” 画尾巴),讨论台词(如 “太阳出来了,我(小草)要晒太阳!”“下雨了,我(小鸟)要躲进窝里!”)。 4.角色扮演展示 5.各组上台表演 “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如 “太阳” 出来时,小草挺直腰、松鼠出来找食物;“雪花” 落下时,小树披雪、小鸟躲起来;“小雨” 落下时,小草喝水、农民开心(庄稼解渴)。 6.教师总结:“天气不仅影响人类,也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它们会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天气变化。”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影响人类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不同天气有不同的应对办法(如下雨带伞、高温避暑);同样的天气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好天气” 取决于人的需求;恶劣天气会带来不利影响,需关注预警、做好防护;天气也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
板书设计 1.8 天气的影响 一、同样天气,不同反应 - 需求不同→反应不同(如下雪:学生玩/工人扫/运动员练) - “好天气”:无统一标准(农民盼晴/游客盼阴) 二、恶劣天气与防护 - 家乡常见:暴雨、寒潮→影响交通、农业 - 应对:关注预警、做好防护 三、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 植物:雨天浇水、晴天生长 - 动物:冬天储粮、候鸟南飞
教学反思 学生对 “恶劣天气影响” 的认知可能局限于生活体验,需结合本地案例(如具体的暴雨灾害)增强代入感,避免抽象讲解。 角色扮演环节需控制时间,提前明确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避免少数人主导;道具制作可简化,重点放在 “表达影响” 而非装饰。对 “天气影响动植物” 的探究较浅,可课后布置 “观察日记”(如记录一周天气变化对家里植物 / 小区动物的影响),深化认知。需关注学生对 “应对办法” 的实际应用,如后续可结合天气预报,让学生说说当天上学应做的准备,强化 “学以致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