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猫》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猫》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0:1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细节描写。
(重点)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郑振铎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出处
创作背景
思想观念
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对弱小无辜者的同情,对专制霸道者的谴责,弘扬了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背景链接
逗 缕 倚
妄 消耗( ) 忧郁
懒惰( ) 怂恿( )
安详( ) 乞丐( ) 预警
怅然( ) 蜷伏( ) 叮嘱
读读写写
hào
duò
sǒnɡ yǒnɡ
xiánɡ
chànɡ
quán
ɡài
靠着,如“倚树而立”。
仗恃,如“倚势欺人”。
偏,如“不偏不倚”。
字词清单
再三嘱咐
注意左边是“讠”
惩戒( )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
芙蓉鸟 畏罪潜逃( )
污涩( ) 红绫( )
诅骂( ) 相称( )
nüè
qián

línɡ

chèn
chénɡ
只有qián一个读音。
金丝雀的别称。
( )提心吊胆
( )提防



多音字
( )相称
( )称号

( )挣扎
( )包扎
( )驻扎

zhá

zhā
字音巧记:用于“提防”“提溜”时读dī,其他时候读tí。
字音巧记:
意为“适合、相当、配得上”时读chèn,如“称心”“称职”等;
其他情况读chēnɡ。
chēnɡ
chèn
词语集注
忧郁
怂恿
提心吊胆
安详
畏罪潜逃
忧伤愁闷。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从容不迫,稳重。
害怕定罪判刑而偷偷逃走。
近义词:担惊受怕
可形容举止、神态等。
怂恿:侧重于指用言语从旁劝诱别人做某事,用于贬义、非贬义都常见。
鼓动:侧重于指用语言或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是中性词。多用于褒义。
综合运用默读方法
读标题,初感文章内容
分段落,分层概括要点
画重点,圈点勾画语句
做摘录,品析文笔精华
概中心,把握文章主题
加批注,体会思想情感
提示:默读时可以将注意力从字句过渡到句子的主干,再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和文章意蕴。
文章围绕“养猫”这一中心,写了三个故事。默读课文,用“    ”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并简要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故事一
家人从隔壁要来一只小猫,它可爱有趣,后来病死了,家人感到难过、酸辛。
故事二
母亲从舅舅家带回一只小猫,它活泼好动,后来被人捉去了,令家人生气、愤恨。
故事三
张妈拾来一只小猫,它难看又忧郁,被家人误解,被“我”追打,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感到难过、愧疚。
小结:文章围绕“养猫”这一中心写三个故事,每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都有相对完整的“得猫”“养猫”“失猫”过程,但每个故事又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引人入胜。
学习任务单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从文中直接摘录或者概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____________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____________
毛色花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来历
外形
流浪猫
浑身黄色
性情
_______。“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很活泼
不活泼、忧郁、懒惰
(续表)
在家中的地位
________。“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很受家人的宠爱。“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但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结局
病死
_______
死亡
很受喜爱
丢失
(续表)
作者在写三次养猫经历的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①写三次养猫,详略是依次递增的。第二次养猫比第一次写得详细一些,第三次养猫比第二次养猫写得更详细些。
②文章重点写第三只猫,对其着墨最多。因为第三只猫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它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我的发现:
①“我们”喜爱前两只猫,厌弃第三只猫,从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我”和家人完全是从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对待猫。
②“我们”对三只猫的态度也有共同之处,即始终把猫放在给人带来娱乐、可以被人主宰命运的位置,对三只猫的“爱”与“不爱”,在本质上都是强大生命对弱小生命的武断支配,缺少对生命的尊重。
③与失去前两只猫的态度相比,失去第三只猫时,“我”内心的痛悔显得更加深刻,从中能够看出“我”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
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
在开头
在中间
在结尾
总领全文;点明题意;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承上启下(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所养的猫的共同命运。
开头句
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蓄势。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开拓文意。
中间句
结尾句
[参考答案]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了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我们”为什么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
客观原因:①猫经常凝望鸟笼;
②“我们”找到它时,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主观原因:“我们”不喜欢第三只猫。
猫无法说话,无法为自己辩解,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
【情境一】当你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时……
芙蓉鸟,你们美丽、可爱,主人很喜欢你们,我也很喜欢你们,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情境二】当你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却被主人追打时……
主人,你为什么打我呢?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是那只黑猫咬死了芙蓉鸟,你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冤枉我。
【情境三】当你在邻家屋脊上奄奄一息时……
主人,我想回家……虽然你误解了我,把我赶走了,但我不怨恨你,谢谢你曾给了我容身之处。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小猫活泼可爱。
2.比喻。将猫比喻为“亲爱的同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
深厚感情。
3.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4.比喻。将“我”的暴怒和虐待比喻为“刺我良心的针”,强调“我”
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
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
刺我良心的针!
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谈谈你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文章主旨(情感)的理解(看法)。
深入探究
[答题技法]
1.看文章标题。 2.抓主要内容。
3.抓关键句段。 4.看文章类型。
[答题模式]
①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通过叙述……的故事(事迹、事件),表达(歌颂、揭示、批判)了……的思想(现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②写景状物类文章:运用……手法,描绘了……景物(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描写不只表现了对猫的深挚的惋惜之情,而且流露出了对旧时代人生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作者表达了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控诉以及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对第三只猫因不讨喜而遭怀疑以致屈死的命运,作者表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对弱者的同情。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的寓意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臆断。
本文的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我”和家人完全从各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直到黑猫出场,“我”才发现真相,于是“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
“我”对第三只猫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鲜明地体现了本文的这一主题。
说说你对“我”的忏悔之情的理解。
①“我”的忏悔出自良心的自责。“我”和猫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不能;“我”是强势的,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我”的忏悔,体现了“我”的内疚,体现了良心的自责。
②忏悔体现出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作者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所以这份忏悔是非常真诚而感人的。
结构梳理
第一只猫:
可爱活泼因病亡
第二只猫:
活泼有趣却亡失
第三只猫:
蒙冤遭打悲惨死
酸辛难过
怅然愤恨
难过愧疚
想再养猫
久不养猫
永不养猫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以及“我”与家人亡失小猫后悲痛的心情,突出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否则难免会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猫与猫,是殊途同归的弱小者;
人与猫,是强者对弱者的霸凌;
张妈与猫,都是无话语权的卑微者。
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拓展延伸
其实十二生肖来源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人们用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配合“十天干”来纪时、纪日、纪月乃至纪年。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猫科动物可能并不适合驯养。在东汉时期的一座石墓中,人们发现一张“家猫捕鼠图”,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有关家猫的记载。
因此,我国祖先对猫的驯养应该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而十二生肖确立于夏朝,两者的时间相差了千年。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何十二生肖中没有猫。
如何运用细节描写
本文中作者抓住猫的形态进行生动描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请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有关小动物的文字,一定要写出它的特点。
一课一得
写作策略
①细致观察:从外形、动作等方面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抓住其特征。
②生动描写:选择恰当的动词、形容词等,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也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生动性。
写作实践
我们家养了一只沙皮狗,它的毛色黑黄,眼睛黑亮,耳朵耷拉,脸上堆满褶子,一副忧郁的样子。可你若是见过它与猫夺食的场景,便不会这样觉得了。它先是小心翼翼地从猫的身后绕到旁边,再伏着上半身,歪着脑袋向前伸,试图抢上那么几口。这时,要是猫不耐烦,发出警告的低吼,它就立马窜走,躲到一边窥伺。而当它与其他狗针锋相对时,又全然不同。你若在,它就成了“狗中豪杰”,气焰嚣张得要上天,似有十足的底气、充沛的精力可以战胜对手;你若不在,它就会夹着尾巴仓皇逃走。
从外貌、动作等细节方面对沙皮狗进行生动描写,表现出它的不同面孔。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