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中的家国情怀与意象之美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中的家国情怀与意象之美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0:2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中的家国情怀与意象之美
九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走近诗人与时代
朗读与节奏
01
02
意象与象征
03
情感递进与意境
04
家国情怀与课堂延伸
05
总结与作业
06
目录
CONTENTS
些些意
走近诗人与时代
01
诗人艾青:以笔为炬照亮土地
艾青,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出身地主家庭,却一生为农民发声,以深沉、真挚的笔触书写对土地与人民的热爱。
诗人简介
01
些些意
诗人艾青:以笔为炬照亮土地
其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等,都以土地与人民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与忧思。
代表作
艾青的诗风深沉、真挚、厚重,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善于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诗风特点
02
03
些些意
1938:在战火中写下的土地挽歌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土沦陷,民族危亡。诗人艾青以笔为枪,写下《我爱这土地》,表达对祖国的深情与忧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的声音,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抗战情绪,激励着人们为祖国而战。
时代意义
朗读与节奏
02
听读初感:让声音带我们沉到诗里
聆听范读
请聆听范读,感受诗歌的语调、节奏与情感,初步体会诗歌的沉郁与悲壮。
情感体验
通过范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与忧思。
情感关键词
在聆听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沉郁、悲愤、温柔”等关键词来概括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后续的朗读与分析奠定基础。
01
02
03
如何朗读这首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以假设开头,语气可稍显平缓,带入情境)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也应该”稍加强调,表现义无反顾;“嘶哑”重读,凸显疲惫与执著)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暴风雨”重读,语气沉重;“打击着的”可稍慢,读出苦难感)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汹涌”、“悲愤”重读,语气激昂,仿佛怒火在奔涌)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无止息”、“激怒”重读,节奏可加快,读出力量感)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语气转折,变得舒缓、充满向往;“无比温柔”轻柔而渴望地读出)
如何朗读这首诗?
——然后/我死了,
(破折号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语气陡转,平静而坚定)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语速放慢,一字一顿,读出彻底的奉献与眷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语调扬起,提出一个积压已久的疑问,充满哽咽感)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后稍作停顿,蓄积力量;“爱得深沉”一字一顿,重读且速度放慢,读出发自灵魂的震撼,尾声渐弱,留下余韵)
长句排比:情感层层加码的秘密
诗歌中的四个长句都采用了‘这……的’定语叠加结构,形成排比,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长句结构
通过排比,土地的苦难、河流的悲愤、风的抗争、黎明的希望依次呈现,情感层层叠加,最终推向高潮。
情感叠加
朗读时,要注意每一句的尾音稍拉长,形成回环,让情感在声音中得到充分的释放,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朗读技巧
意象与象征
03
意象公式:物象如何长出情感
意象是物象与情感的结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例如,月亮象征思乡,柳枝象征离别,土地则象征祖国与根。
意象定义
在诗歌中,意象可以通过‘意象=物象+情感’的公式来理解。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意象公式
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的祖国
‘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象征着苦难却坚韧的祖国。暴风雨代表着战争的摧残,而土地则承载着人民的希望与抗争。
意象解读
诗人通过对土地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痛楚、坚韧与不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情感表达
河流:汹涌着悲愤的人民
‘汹涌着悲愤的河流’象征着人民的情感洪流。河流的汹涌代表着人民内心的愤怒与悲愤,是对侵略者的强烈反抗。
意象解读
诗人通过河流的意象,表达了人民的愤怒、悲壮与激荡的情感,展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抗争精神。
情感表达
风与黎明:抗争与希望并存
‘激怒的风’象征着抗争与力量,而‘温柔的黎明’则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解读
诗人通过对风与黎明的描写,表达了愤怒、不屈与温柔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抗争与希望并存的力量。
情感表达
情感递进与意境
04
从歌唱到泪水:情感三级跳
诗歌的情感从‘歌唱’到‘死亡’再到‘泪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与牺牲精神。
情感递进
诗人将自己的个体牺牲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泪水’这一情感高潮,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
个体与民族
这种情感的升华,让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情感升华
诗歌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抒胸臆,点明主题,震撼人心。
情感爆发
这两句诗是诗人情感的凝结,通过设问与自答的形式,将前面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情感凝结
直抒胸臆:最后两句为何震撼
意境美:沉郁与温柔共生
诗歌的意境由土地的沉郁、河流的悲愤、风的抗争与黎明的温柔共同构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意境构成
这种意境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张力,既有对苦难的沉痛,也有对未来的希望,让诗歌充满了感染力。
情感张力
这种沉郁与温柔共生的意境,展现了艾青诗歌的独特魅力,让诗歌超越了时代,成为经典之作。
审美价值
家国情怀与课堂延伸
05
土地=祖国:小我与大我的合奏
在诗歌中,‘土地’与‘祖国’是可以互换的概念,诗人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家国同构的表达。
家国同构
诗人通过对土地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人民的关怀,让个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感升华
这种家国情怀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奋斗。
时代意义
为我们的土地谱写“新声”
艾青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祖国最深沉的愛。这份爱很大,大到是整个中国。但这份爱也可以很小,小到就是我们每天走过的一条街,一棵老树,一座小桥,一个街角。
这些地方,因为承载了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就成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地标”。它或许不著名,但对你而言,独一无二。

小明:对我而言,我的‘情感地标’是老家门口那盏昏暗的路灯。它象征着我晚自习回家时的一份守候与安心。
仿写:把诗意变成自己的声音
“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你的家乡、社区或校园里,你的‘情感地标’是什么?它是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小卖部、一个篮球场,还是……”
“请模仿《我爱这土地》的句式,为你的‘情感地标’创作一句诗。注意,要像艾青一样,用上一个修饰语,点明它的象征意义。
小组内轮流朗读自己的诗句,并简要阐述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总结与作业
06
四步读诗法:把方法带走
阅读诗歌时,首先要抓取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抓意象
通过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
析象征
最后,通过前面的分析,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悟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品语言
课后任务:让土地在纸上继续生长
背诵《我爱这土地》全文,并写一段300字的赏析文字,选择一句或一个意象进行分析。
1、基础任务
以‘我爱这土地’为题,创作一首小诗,使用至少两个意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情感。
2、提高任务
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或余光中的《乡愁》,比较不同诗人如何借土地抒怀,下节课分享。
3、拓展任务
THANKYOU
感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