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九年级上学期
柯岩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一单元
01
导入环节
02
作者与背景
03
整体感知与诵读
04
文本精读与技法
05
总结拓展与作业
目录
CONTENTS
01
导入环节
观看视频
周总理,你在哪里
他的名字,叫人民总理
同学们,在世界政治史上,我们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位总理。
他身后没有留下一个亲生的子女,因为他和夫人邓颖超妈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国家的孩子就是他们的孩子。
他身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私人财产,因为他一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连一件睡衣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他甚至没有留下一捧骨灰,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火洒向了祖国的山河大地,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子、无财、无灰’的总理,在他逝世的那个寒冷的一月,却惊动了整个中国。
1976年1月11日,当总理的灵车缓缓驶向八宝山时,百万民众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北京的长安街两侧。在凛冽的寒风中,人们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泪水模糊了双眼。‘周总理,周总理——’的哭喊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天地之间。整个长安街变成了泪的海洋,人们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送别他们最亲爱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人能如此深刻地走进亿万人民的心里?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诵读感知诗歌韵律,品析修辞手法,升华对总理品格与人民情感的理解。
02
作者与背景
诗人:柯岩
她的作品以真挚深情著称,善于表达普通人的真挚情感,代表作《周总理,你在哪里》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
柯岩,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作品真挚深情,擅长捕捉普通人情感。
创作风格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有《周总理,你在哪里》《寻找回来的世界》等,深受读者喜爱。
时代的眼泪,人民的呼唤
创作背景
1976年周总理逝世,举国悲恸。1977年,诗人柯岩创作此诗,道出人民积压的情感。
01
情感表达
诗歌情感喷薄而出,真实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人民心声。
02
03
整体感知与诵读
倾听深情的呼唤
听读入境——播放朗诵
我们的寻找之路
1、第(1)节:【起点:内心的呼唤】
位置:地图之外,作为起点。 内容:深情呼唤,启程寻找
2、第(2-5)节【第一段旅程:遍寻山河】
路径:在地图上从中心向四方散射出箭头,指向四个地点。
内容:四处追寻,足迹遍布→ 高山 、大地 、森林、大海
3、第(6-7)节【第二段旅程:回归核心】
路径:所有箭头从四方收束,聚焦于地图上的“北京”。
内容:回到心脏,发现身影
4、第(8-9)节【终点:心灵的归宿】
位置:从“北京”引申出一个巨大的“心形”图案,笼罩整个地图。
内容:深情告白,永存心间
结构梳理
我们的寻找之路
空间由远及近:自然世界 → 祖国心脏 → 人民心间
总结
情感由虚到实:急切寻找 → 仿佛见到 → 确信永存
如何读出诗歌的韵律
节奏划分
这首诗的节奏舒缓而深沉,富有律动感。整体速度不宜过快,应如“寻找”的脚步般稳重,又如“呼唤”的回声般悠长。旋律上呈现出“呼唤(扬)— 回答(稳)— 升华(缓)”的回环往复特点。
示例:
第一节:深情的呼唤(语调:急切、深情)
周总理—— / 我们的 / 好总理,/
你在 / 哪里啊,/ 你在 / 哪里?//
你可知道,/ 我们 / 想念你,/
——你的 / 人民 / 想念你!//
“/”表示短暂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蓝色)表示重音
如何读出诗歌的韵律
拿起笔,划一划
示例:第二至五节:山河的回答(语调:沉稳、辽阔、深情)
我们对着 / 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 / 回音://
“他刚 / 离去,/ 他刚 / 离去,//
革命征途 / 千万里,//
他 大步前进 / 不停息!”//
第六、七节:广场的回音(语调:由惊喜转为深情、轻柔)
我们 / 回到祖国的 / 心脏,//
我们在 / 天安门前 / 深情地呼唤://
周—— // 总—— // 理—— //
广场 / 回音://
“啊,/ 轻些呀,/ 轻些,//
他正在 / 中南海 / 接见外宾,//
他正在 / 政治局 / 出席会议……”//
第八、九节:永恒的誓言(语调:坚定、深情、由强渐弱)
总理啊,/ 我们的 / 好总理!//
你就在 / 这里啊,/ 就在 / 这里。//
——在 这里,/ 在 这里,/
——在 这里…… //
你永远 / 和我们 / 在 一起 //
——在 一起,/ 在 一起,/
——在 一起…… //
你永远居住在 / 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 / 人民心里,//
你的 / 人民 / 世世代代 / 想念你!//
想念你啊,/ 想念你 //
——想——念——你……//
让我来读给你听
自由练读与展示
请选择喜欢的诗节练习,运用所学技巧。
04
文本精读与技法
直抒胸臆的呼唤——呼告
呼告定义
呼告是直接向不在场或已逝之人发声,打破时空限制,使情感表达更直接强烈。
情感表达
通过呼告,诗人直接向总理发出深情呼唤,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一唱三叹的力量——反复
01
02
03
反复类型
诗歌中反复运用词语如‘在这里’和句子如‘他刚离去’,增强节奏感与音乐美。
情感递进
反复手法使情感层层递进,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增强诗歌感染力。
结构清晰
反复的运用使诗歌结构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感受。
山河皆含情——拟人
诗人赋予山谷、大地、森林、大海以人的情感,使其能‘回答’,展现总理的伟大形象。
拟人手法
通过拟人,诗歌意境开阔,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
情感表达
高山说:他是一个永不停歇的革命者
形象解读
高山的回音展现了总理永不停歇的革命精神,象征着他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大地说:他是一个辛勤的劳动者
细节描写
“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总理的辛勤付出。
情感表达
诗歌以小见大,真实动人地展现了总理的奉献精神。
森林说:他是人民的亲切友人
01
02
03
画面氛围
伐木工人回忆总理亲切笑语的画面,充满了温暖与亲切的氛围。
通过温暖的画面,诗歌引发了读者对总理的敬爱与怀念之情。
情感共鸣
总理作风
这幅画面展现了总理平易近人、与人民心贴心的作风,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
‘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细节描写展现了总理对战士的体贴关怀。
动作细节
通过动作细节,诗歌生动展现了总理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关怀精神。
情感表达
大海说:他是一个体贴的关怀者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形象总结
总理是革命者、劳动者、友人与关怀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
巧妙的构思:时空穿梭,虚实相生
诗歌从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到天安门广场,空间由远及近,寓意总理足迹遍布祖国。
空间转换
诗歌虚实结合,实写总理逝世,虚写人民想象回答,表达总理虽死犹生的主题。
虚实结合
这种构思超越现实限制,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
构思作用
轻些呀,轻些,他正在工作
情感转折
天安门的回音是情感转折点,由‘刚离去’转为‘正在工作’,仿佛总理从未离开。
情感表达
这种表达是人民深切怀念的体现,将总理忘我工作的形象推向极致。
在这里!在一起!
情感爆发!
反复句式‘在这里,在一起’将情感彻底爆发,是确信、宣告与永恒誓言。
“在哪里”最终的答案——
主题升华
总理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和人民心里,点明诗歌主题。
01
情感表达
这种表达升华了诗歌主题,展现了总理精神的永恒价值。
02
讨论时间
小组讨论:诗人让自然回答而非直接回忆的原因,以及‘刚离去’与‘已逝去’的表达差异。
合作探究
05
总结拓展与作业
YOUR LOGO
本诗的艺术特色
构思新颖
诗歌通过‘呼唤-寻找-回答’的框架,创造了宏大深远的意境。
修辞巧妙
语言节奏
综合运用呼告、反复、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诗歌语言节奏感强,回环往复的旋律便于朗诵抒情。
穿越时空的敬意与思念
同学们,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深深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他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书上的名字,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座品格的丰碑。这种精神,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是深夜中南海不灭的灯光所代表的极致负责,是胸前那枚“为人民服务”像章所承载的无限赤诚。它化作了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成为一种永不磨灭的文化基因。
如今,这份力量依然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什么是不朽的价值。总理的精神,就像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我们民族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他,从未远去,也永在人心。
开国大典前您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
如果你想了解总理事迹,还可以阅读
延伸阅读
推荐李瑛《一月的哀思》、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难忘周恩来》、书籍《周恩来最后600天》。
课后任务
1、基础题: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巩固课堂所学。
2、写作题:以“总理,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运用反复或呼告修辞手法。
THANK YOU
感谢您的观看